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专门到贵阳的超市、社区进行考察,对城市运行和社区治理提出要求,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为我们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提出“五个大提升”、“八个狠抓”等明确要求,对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强省会”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全面部署。市委作出了“强城镇”“强民生”的安排部署,明确将“一圈两场三改”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将其打造为民生工程、良心工程和干部作风工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按照市委和胡忠雄书记要求,3月8日以来,我到位于乌当区观溪北衙生活圈的金江苑社区蹲点调研。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社区群众对“一圈两场三改”工作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共发放问卷200份,收集意见建议160条。综合来看,群众对“一圈两场三改”工作知晓率和满意度较高,分别97%、95%。在走访调查中,群众诉求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公共出行、社区治理三个方面,其中需增设电梯有53.3%,需增加养老服务站有56.7%,公交出行不便有33.3%,出行道路拥堵有26.7%。
3月24日,我召集教育、民政、住建、卫健、规划等部门负责人,到金江苑社区召开“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专题座谈会,与金江苑社区干部群众代表就配套养老托幼机构、加装楼栋电梯、增设停车位、完善消防设施、盘活社区资源、增加社区收入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逐一解答群众诉求。明确将金江苑社区调整为乌当区老旧小区改造重点项目推进,统筹整合政策、资金、人员力量,着力打造一个“特色文化价值引领、安全宜居宜业宜乐、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的示范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金江苑社区概况及选点考虑
(一)基本情况。金江苑社区位于乌当主城区观溪路街道,占地177.5亩,是以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501厂)家属生活区为主整合而成,具有企业型特点的小区,楼栋基本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现有居民住宅楼35栋,住有居民1790余户,5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居民占30%,属观溪北衙15分钟生活圈。社区设有党委1个,党支部13个、党小组33个、党员538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348名,离退休老党员占比75.5%。近年来,金江苑社区坚持红色党建引领、“三线”文化铸魂、网格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先后荣获全国敬老先进单位、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贵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贵阳市五星级平安小区等荣誉称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较高。
(二)选点考虑。金江苑社区先后成功创建“三年千院”“三感社区”等试点示范,周边环境及配套相对成熟,位于我区特色引领型生活圈,同时圈内还包含“两场”和“三改”项目,能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有益参考。一是具有老旧小区共性问题。与大多老旧小区一样,存在部分基础设施老旧,小区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需求不配套,步梯上下不便,车位供求不平衡等问题。二是具有企业型小区特色。乌当主城区有振华集团、新天光电科技、万江机电、中航力源液压等一批“三线”企业,以原企业家属生活区为主形成的社区有6个。顺应好金江苑社区居民关于“一圈两场三改”的美好期盼,建成高质量的观溪北衙15分钟生活圈,对推进我区振华第一社区、第二社区和新光社区以及市内其他企业型社区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意义。三是具有产城人景互动基础。企业集聚了大量产业工人,又处于乌当新天城区的核心区域,通过打造高质量的15分钟生活圈,做好“产、城、人、景”文章,促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景良性互动,对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具有示范意义
“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开展情况
从金江苑社区来看,我区紧紧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要素,以观溪北衙、保利、新天为中心,逐步向东风镇一线全面铺开,用三年的时间,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当前,全区重点实施“一规三问三解四评”“1334”工作法,推动全区“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坚持“一规”利民,强化顶层设计。对标对表国家和省、市关于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生活圈建设等有关标准,全方位开展规划编制。一是围绕“一刻钟”画出群众“幸福圈”。紧盯“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配置要素,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划定10个生活圈,总面积约24.62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24.2万人。编制印发《乌当区“一圈两场三改”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科学制定“一图一表”,拟定项目、责任、资金和群众意见“四张清单”,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打造15分钟幸福圈。二是围绕“两场”延伸群众“幸福线”。开展停车场、农贸市场(惠民生鲜超市)等专项规划编制,以3年时间为规划期限,总投资3438万元,规划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7个,新建惠民生鲜超市1个,总投资6.9亿元,新建或改扩建停车场10个,将新增停车位4906个。加快补齐停车、农贸市场供给短板,切实缓解群众停车难、买菜难等问题。三是围绕“三改”绘就群众“幸福色”。坚持把“一圈两场三改”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新天城区、东风片区等区域,规划建设棚改项目13个、老旧小区6个、背街小巷50条,惠及群众11193户。预计三年总投资136.14亿元。
(二)坚持“三问”为民,解决民生痛点。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让群众享有更多发言权,群众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充分吸纳。一是坚持问需于民。以群众需求为“第一选择”,作为规划编制、要素配置、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补齐短板的重要依据,在等开设专栏,通过留言、观看等方式吸引群众广泛关注和参与,畅通需求反馈渠道,真正把群众的需求冷暖放在心上。二是坚持问计于民。以“15分钟生活圈”为单位,深入开展征求群众意见活动,采取网格员入户、召开坝坝会、融媒体(、活力乌当APP等)、12345政务热线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民意调查工作。目前,已发布线上调查问卷5次,发放各类问卷14万余份,召开坝坝会130余次,走访居民2万余户,线上线下收集意见建议5000余条。三是坚持问效于民。坚持把群众知不知晓、参不参与、认不认同、满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目前,全区计划项目数113个,已启动111个,启动率98%(其中2个未启动项目属于“三年行动计划”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中2023年的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59个,已进场实施项目19个,心怡和洪济农贸市场等33个项目建成投用。
(三)坚持“三解”惠民,着力攻坚克难。立足人的生活需求、项目建设要求、城市发展需要,着力解决新型城镇化“人”“地”“钱”的痛点难点问题。一是着力破解“人”的问题。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聚焦群众生活舒适度、生活便捷度、市民参与度、城市关怀度,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在实施的狮岩路、区医院地块城市更新项目中,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行货币补偿和房屋产权置换两种房屋征收方式,着力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让群众有选择、想签约、快签约。二是着力破解“地”的问题。对全区闲置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摸排,建立清单台账,结合实际统筹纳入项目建设内容。挖掘低效空间,补齐要素短板,充分利用闲置附属设施和小区公共服务场地、整合零星土地、盘活存量土地等,推进公共空间向市民开放、向“地上地下”扩展延伸。目前,区内第一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停车场已开放13处,全区63所学校已入驻“壹刻宝”平台,市民可通过该平台进行预约,同时开通线下预约,多形式满足群众需求。三是着力破解“钱”的问题。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实施资金“五点筹措法”(本级财政筹一点、上级部门筹一点、银行贷款筹一点、社会投资筹一点、专用债券筹一点)多渠道多举措灵活筹措资金。区财政计划每年安排预算一亿元用于保障项目实施,区医院、狮岩路城市更新改造项目,采取“银行项目贷款+新型城镇化基金增资扩股”融资模式,银行项目贷款融资金额28.8亿元,新型城镇化基金5.3亿元,创新解决棚改项目钱的来源突出问题。
(四)坚持“四评”靠民,完善考评体系。探索建立上下联动联审联评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引入专家、上级部门和群众等主体参与评价,推动形成工作监督、考核闭环。一是实施本级自评。对标《贵阳贵安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结合自身实际,聚焦“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要素和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公共安全五大方面,查找差距不足,补齐短板弱项。二是落实专家审评。邀请市“一圈两场三改”指挥部、市级职能部门以及专家、群众代表,召开15分钟生活圈联评联审专家会,对全区划定的2021及2022年7个生活圈的“一图一表”方案进行评审。三是实施群众主评。坚持把话语权、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建立项目建设“群众议、群众定、群众督、群众享”机制,畅通各类民意反馈渠道,健全回访制度,探索建立群众满意度与追责问责挂钩机制,真正把评价权放在群众手里。四是落实上级考评。聚焦“强省会”高质量考核指标,严格目标考核排名通报奖惩机制,健全目标考核体系,每月对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年度考核、评先选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2021年,我区在市级“一圈两场三改”综合考核中取得了总分第一的成绩。
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我在金江苑社区调研中发现,即便是2021年就已列入计划且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观溪北衙生活圈,也有很多短板和不足。这侧面反映出虽然我区“一圈两场三改”建设稳步推进,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仍不同程度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布局不优。在金江苑社区蹲点期间,通过与辖区居民交谈,了解到他们对路网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的诟病最大、反映意见也最为强烈。一是从“面”上来看,“15分钟生活圈”配置要素建设难度较大,司法所等项目按照市级部门的技术要求配置难,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主要集中在新天城区,优质教育等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从“线”上看,经过实地踏勘,也发现因前期城市路网规划布局不合理、人均道路面积不足,导致观溪北衙生活圈乃至乌当中心城区的主次干道循环不畅、断头路瓶颈路较多,影响交通通行效率,最终束缚了城市空间的拓展。三是从“点”上看,刚新建的乌当中学停车场,停车位使用率在30%左右,闲置现象较为普遍,而附近路边停车位的供给却十分紧张。究其原因,就是在顶层设计时“圈”和“场”不统一,最终造成了公共资源浪费和供需不适配。
(二)建设质量不高。具体建设环节上,“只重视造物,不重视化人”“重面子、轻里子”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一是在人文建设方面。缺乏可持续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哲学观点和人文精神,也没有算好城市建设的总账、大账,诸如乌当区城区中的第四纪冰川遗址、高廷瑶公馆、水东宋式遗址等在建设中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既缺乏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也缺少城市人文内涵的挖掘提升,最后还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中梗阻”。二是在安全建设方面。虽然金江苑社区等城市基本单元的地上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地下管廊、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短板缺陷,城市的渗水、蓄水、供水、排水、净水能力都有待加强,如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有“城市看海”的隐忧。三是在智慧建设方面。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社区等领域应用场景不优、覆盖面不广,存在效能不全、使用不便、活跃度不高等问题,金江苑等部分社区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智慧社区平台、智慧垃圾箱、智慧停车等,由于后期管理维护不够,多数处于闲置状态。
(三)功能品质不高。长期以来,我区经济体量偏小,在全市占比较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适应,城市更新、公用设施配套、新兴业态、市容环境等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影响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乡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不均衡,一直是乌当发展的两大主要矛盾。人流、物流、现金流不同程度被云岩、南明、观山湖等周边区域“虹吸”。二是新兴业态不够丰富。与第二产业息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中高端消费供给不足。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民生服务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乌当还没有一个能满足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大中型商业综合体,不少消费群体外流,消费外溢明显。三是市容环境急需优化。经过深入走访调研了解到,城市管理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脏、乱、差”等问题偶有反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城市顽疾没有得到根治,垃圾分类等问题还需提升。
(四)运营管理不精。由于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城市管理粗放、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措施配套不够、群众文明意识不高等原因,区域内的城市管理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部门管理存在壁垒。行业(部门)条块分割式进行城市治理,管理相对封闭垂直,极易出现重复管理和管理“真空”。比如,在协调解决金江苑有关问题时,需要召开座谈同时协调公安、消防、城管、交警、卫健等多个部门。特别是在地下管网建设方面尤为突出,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分属多个部门,由于部门协调不畅导致多头施工、重复建设,造成大量人力、资金的浪费,因施工导致的交通堵塞也让市民吐槽不已。二是数字管理不够智慧。通过调查发现,城市还远没有实现全覆盖的数字化,只有局部行业或领域实现“智慧化”管理,部门间各个垂直管理线平行运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汇和数据聚合。亟需对整个城市运营管理进行“一网统管”。三是自我管理不够主动。在与金江苑居委会成员以及群众交谈中,了解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监督居委会的意识不强,大多数居民认为参与社区事务只是被动参与既定决策。在与有关部门访谈中,了解到在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上依靠政府投入过多,市场化运维还不足,老旧小区改造后续管理还没有实现系统化推进和投资运维市场化,城市经营的质效尚需提升。
几点思考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贵在“新”、核心在“人”,路径在城乡互动、产城融合,根本目的是城市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一圈两场三改”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既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发展工程,做好了不仅能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的服务、更美好的生活,而且有助于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加动能。下一步,乌当区将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主路径,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人口和城市发展相互协调,努力建设一座产业美、经济活,业态美、市场活,环境美、生态活,社会美、治理活,生活美、生产活的“五美五活”现代化城市,为高质量建设“爽爽贵阳·活力乌当”提供保障。
(一)坚持顶层设计强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以高标准的规划作为引领,以点带面统筹推进。一是宏观布局要适度超前。对“一圈两场三改”规划而言,首先要明确合理科学的城市空间布局,结合所在区域实际,划定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现良性错位发展。金江苑社区所在的观溪北衙生活圈,是乌当“一轴两核多组团”城市总体布局中“一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的要求,乌当区以城市“三改”建设为依托,在推进区医院、狮岩路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时,统筹布局观溪北衙15分钟生活圈内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托幼等公共设施,扩大停车位有效供给,推动农贸市场提质扩面,真正把“一圈”“两场”“三改”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二是中观规划要拉开框架。当前,在城市建设方面,摆在乌当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对城市路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继而推动城市道路建设,最终才能打开城市布局、扩大城市规模。就金江苑社区来讲,一方面,要提升北衙路道路等级,把双向四车道改造成为双向六车道,取消路边停车位。另一方面,要加快北龙路、旭辉金科小区内部路等主次干道建设,加快形成高效、畅通的“内循环”,实现“主动脉”与“毛细血管”的无缝对接。三是微观设计要彰显特色。道路和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骨架,文化和精神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当前的城市更新,重地块建设、轻功能完善,重经济效益、轻精神传承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结合金江苑社区乃至乌当实际,要立足三线文化、红色文化,把文化牌做足做好,把文化的“内核”植入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下足功夫把每一寸空间利用好、管理好,让城市发展更加人性、更有情怀、更有烟火气,让城市的高楼大厦增长与城市文脉传承相得益彰。
(二)夯实产业根基强经济。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要树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互动”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人口和城市发展相互协调,加快打造高质量的城镇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胡忠雄书记反复强调,看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首先不是看大楼修的有多高、多好看,而是要看一栋楼能够实现多少税收、能够有多少创新成果。作为乌当区城市更新改造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的区域,把观溪北衙15分钟生活圈作为现代城市经济板块来打造,是可行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在这个功能区,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和健康医药制造“一主一特”产业的产业链上中下游,可以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结合狮岩路、区医院地块未来的大型商圈规划,着力推动销售、体验、餐饮、娱乐等多业态聚焦,带动“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步行街经济”等加快发展,增加中高端消费供给,减少消费人群外溢,倒逼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凝聚乌当人气、商气、财气,提升乌当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快盘活闲置资源。“一圈两场三改”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建设中绝对不能把三者对立起来。最为关键的是要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发挥公共资源作用,不能一边让停车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大量公共资源闲置,另一边又花费大量人财物去新建,造成建、管、运、维脱节。特别是在停车场的改造上,可以向地下要空间、向立体式的规划建设要空间,把地上的空间置换出来,加快破解用地瓶颈,实现整个城市单元系统、城市景观的重塑。三是加快政、企、人联动共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以往的棚户区改造中,一般通过货币安置、回迁安置的形式推进,但是两种“一次性”补偿式的安置方式,对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众,并不利于长远发展。基于此,在推进“一圈两场三改”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政府依法依规配置的经营性公共资源使用权,通过入股的形式享有合法收益,既能拓宽融资渠道,又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按照自愿入股的原则,鼓励引导被拆迁群众将房屋、土地、地上构筑物等资产,以及资金、技术等要素,进行价值评估后全部或部分入股经营主体,并按占股比例享有合法收益,确保被拆迁群众共享经营性资产带来的收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城市功能强品质。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民服务,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一是让城市更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无论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特别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一系列事件以后,各方都在反思,如何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因此,必须加快建设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努力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将以往单一的防灾减灾向后端延伸,逐步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升城市系统受到冲击以后的“回弹”“重组”以及“抗压”“修复”等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二是让城市更智慧。当前,城镇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各方面的矛盾问题持续叠加。城市作为各类要素最为集中、人口最为稠密的空间载体,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尤为迫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尤为重要。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中,可以将大数据前沿技术融入城镇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建立涵盖政务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探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数智小区”建设,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数字红利。同时,不断健全管理和服务机制,强化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分层管理,完善网格化管理,真正把基层的力量沉下去,着力推动社区服务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让城市更绿色。生态资源是乌当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得天独厚的一个比较优势,这一优势如何用好用活,是摆在乌当面前的重大课题。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中,可以依托乌当山、水、林、泉、城五大地标元素,围绕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四个方面,完善健身绿道、骑行车道及过街设施建设,用好城市更新中的闲置地、边角地,建设一批“城市绿地公园”,真正让群众移步见绿、出门近景,让群众有更多生态获得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章来源 | 《贵阳乌当》
后期制作 | 朱怀艳
责任编辑 | 徐 伟
值班主编 | 运 明
终审签发 | 贺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