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局专场举行
10月10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市委外宣办主任杨志清主持新闻发布会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启寿作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政府督学朱怀太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凉教育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历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伟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现义务教育“一无两有六配套”(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配套宿舍、灶房、围墙、厕所、大门、操场),九十年代中期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2011年“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国家验收,2018年在甘肃陇东南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教育质量逐年攀升,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教育改革发展开启新征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教育普及基本实现。1950年,全市共有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40人;小学586所,在校学生3.94万人;中学7所,在校学生1600人,其中初中600人、高中1000人。至2018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到37.7万人,其中幼儿园6.9万人、小学15万人、初中7.6万人、普通高中4.8万人、中职2.3万人、普通高校1.1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99%,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04%,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8年的10.4年,教育普及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
二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全市共向高校输送各类人才30.3万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高考录取规模来看,1977年全市高考录取188人,2019年全市高考录取21558人,录取人数是1977年的114倍;从高考录取率来看,1977年全市高考录取率为1.8%;2019年全市高考录取率为88.3%,录取率提高86.5个百分点;从名优学生的培养来看,2019年全市北大清华录19人,一本录取4370人,一本录取人数是1977年录取总数的23倍。相比2012年,一本上线率由7.5%增加到23.8%,增加16.3个百分点。
三是教育公平显著改善。一方面是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持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学校“温暖工程”、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等重大工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普九之初,农村教育“土台子,泥孩子”的面貌彻底改变,农村最美的建筑在学校,最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校园环境、食宿条件、教学设施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是群体差距不断缩小,学生资助实现全学段、各类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面覆盖”,自2007年新资助政策建立以来,全市累计落实各类资助资金27.29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69万人次。2018年度共落实资助资金4.1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30.11万人次,“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的目标变成现实。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80%以上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先后建成4所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
四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通过政府办学、村社集体办学、企业办学、企事业单位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创办了一批托儿所、学前班、幼儿园以及超过1000所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相继建成平凉教育史上第一所本科院校、第一所高职院校。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27所,其中幼儿园868所、小学779所(另有教学点265个)、初中134所、普通高中29所、中职学校11所、普通高校2所。历经70年发展,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中小幼教育纵向贯通,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立体交叉,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充分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平凉教育70年来呈现出的特点:
一是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平凉教育实现“两基”达标,“有学上”的问题得到解决。但随着平凉城市扩容,中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基础教育总量明显不足。自2000年至2012年,平凉中心城市人口由22.27万人增长到30万人,增加近8万人,平均年增长0.7万人,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数增加近2万人。2013年,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出台《平凉中心城区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及建设规划(2013—2020年)》,正式启动中心城市学校布局优化调整。6年来,共新增本科院校1所、高职学院1所、基础教育学校3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000多个。2018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平凉一中新校区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10.22亿元,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将于2020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动形成了平凉中心城区教育“新地图”。同时新建了一大批公办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进一步盘活了中心城市教育布局,增强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各县(市、区)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静宁教育园为标志的城镇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全市义务教育城镇化率超过50%,一半学生在城镇接受义务教育。
二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经验走向全国。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学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活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本着“办好农民家门口学校”的理念,按照“抬高底部、补齐短板、倾斜薄弱、提高质量”的原则,出台了《关于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意见》,通过经费扶持、师资统筹、课程改革等多种途径,建立了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长效机制,稳定了农村学校生源,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培育了一批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有3名教师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2名校长获得马云乡村校长奖。2016年10月,第二届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在平凉召开,总结推广平凉市的经验,形成了共建“小而美、小而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平凉共识”。2017年12月,全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现场会上,崇信县作为全国4个提供先进典型的地区之一,通过现场播放视频方式分享了小规模学校办学和小班化教学的成功经验,引起了教育部高层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关注。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媒体多次报道平凉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经验。
三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取得重大突破。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在我市一直处于空白状态。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基础上,筹建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束了平凉无高校的历史。“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平凉医专升本,将全市2所全科医院划拨平凉医专管理,2015年6月平凉医专晋升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甘肃医学院,为省属全日制医学类本科院校。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儿科学、助产学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11个专科专业,现面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7462人。针对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教育层次不高的现状,201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平凉师范、平凉农校、平凉工专、平凉体校筹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在平凉中心城市文化教育区征地600亩启动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校舍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2015年省政府批复设置,2016年教育部备案正式招生。设有教育、医学、管理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机电工程、生物化工等七个系和思政、体育、艺术三个部;附设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专,另有附属医院和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两个实体。共开设30个专业,在校生8300多名。“一本一专”两所院校的建成,标志着我市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本科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提升了我市的教育标杆,提高了平凉城市综合竞争力,拉平了与周边地区的教育差距,使我市成功跻身甘肃高等教育大市之列。
四是职业教育质量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市战略和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政府统筹,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办学层次,逐步完善教育体系,构建了“市办高职、县办中职、市县统筹、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陕甘宁三省区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确立了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发展高地、职业教育扶贫高地、青年学生就业创业高地的工作思路,各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校企合作、通用技术培训以及就业创业实践,先后建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学校”6所、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1所、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所,庄浪、静宁两县成功创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市、县、校三级技能大赛,积极组队参加全省技能大赛,近6年来,在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市始终保持在全省前三名,2017年、2018年获得全省第一。在初中毕业生持续减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萎缩的情况下,我市中职学校每年招生稳定在1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5万人左右,职普比达到4:6,教育质量和影响力处于全省领先位次。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依托各职业院校先后建成通用培训平台70个,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8万人次,让广大农民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去年以来,各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6300多人,让众多家庭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我市先后在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组织的教育扶贫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论坛上做交流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2018年底,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教育精准扶贫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在会上特别介绍平凉工作经验。
波澜壮阔的70年,平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市向教育大市的跨越、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跨越、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的跨越、从资源匮乏到均衡发展的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民生大幅改善,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正在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