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狮子,似乎人们只会想到它们在广袤非洲草原上奔跑的场景。
事实上,在距今32000至15000年前,欧洲大陆上就已经存在狮子的足迹了——考古学家们在今法国Ardèche地区的两个洞穴中,陆续发掘出几片保存完好的狮子壁画,一举佐证了有关“欧洲狮”存在的假设。
更有,在德国西南部的Löwenmensch洞中,学者们还发现了几枚雕有狮子头像的象牙碎片。拼接完整后其长度约为31.1厘米(12.2英寸),宽约5.6厘米(2.2英寸),厚度达5.9厘米(2.3英寸)。
经碳-14鉴定,这批古老手工艺品距今已有390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一直追溯到“Aurignacian"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欧洲地中海东部出现的文化,雕像如下图)
再过渡到欧洲的青铜时代,狮子元素的艺术品依旧层出不迭。
例如,下图这件名为“ Mari-Cha Lion”的青铜摆件就是著名的狮子像之一。
图为“ Mari-Cha Lion”
它现被收藏在阿布扎比卢浮宫内,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埃及文明也是狮子的忠实粉丝。
在目前可以考究的早期埃及壁画中,狮子元素充斥了人们的视野。
例如,位于希拉孔波利斯(地名)一处古老遗址中,学者们就发掘出了两只狮面人神的雕像,将埃及人对狮子的狂热追溯到了公元前3500年。
图为狮面女神“”塞赫麦特”雕像
而埃及神话中,最负盛名的狮子当属女神【塞赫麦特】(Sekhmet)。
她既是埃及人心中的太阳神,又是雌狮女战士。相传,每年尼罗河的洪水就是因这位女神的怒火而形成的。
所以为保佑一方水土,埃及人每年都要向【塞赫麦特】进献活祭来满足其胃口,确保她不会大动肝火。
后来,随着埃及逐渐统一,【塞赫麦特】的形象也融合了各地区神话的特点,变得愈加饱满和丰富。
此时,雌狮女神已然成为守护埃及大地,保卫埃及人民的至高神灵。
在万神殿中,雌狮的分量依据十足。她是宗教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法老最倚重的战神。
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人们甚至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城市,称为“Leontopolis”,即“狮子之城”。
埃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描绘的同样是这位战无不胜的雌狮女神。
图为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更有,古埃及泛滥的猫文化与狮子也有着强关联。
在文章《“黑色中的魔法,传说中的神灵”—揭秘西方古代的“猫崇拜”》中,我们知道埃及猫女“Bast”代表着生育,健康以及复生。
但其实猫女“bast”的特性就是从雌狮女神【塞赫麦特】身上剥离出的——埃及人为确保雌狮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冷酷无情的性格,便将她从其它地区融合而来的温柔、顺从以及治愈的形象移交到了猫女"bast"身上。
换句话说,雌狮女神和猫女实际是同一位神灵的两个方面,有时她们还会以同一副躯体出现在宗教仪式中。
再换个地方,例如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狮子成为了王权的绝对象征。
19世纪中叶,历史学者们挖掘出了公元前6世纪新亚述帝国的浮雕遗址,其中就包涵了几处经典的“狮子狩猎图”。
而最著名的,当属《垂死的母狮》这一片段——图中描绘了一只被利箭射穿的母狮,正苟延残喘地等待国王宰割。
巧合的是,在同一时代的其他几处亚述浮雕中,我们也能看到猎杀狮子的场景。
这表明,在公元前6、7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权贵们已达成某种共识——即他们希望通过捕杀狮子来凸显英勇和无畏,从而确立其在人民心中高耸的个人形象。
图为国王狩猎狮子的浮雕
当然,美索不达米亚也并非是无情的屠狮者。他们在城市和圣地的入口都会刻上狮子的图案,以彰显其不可侵犯,令人敬畏的威严感。
在地中海,狮子情节一直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时期。
古希腊人通过狮子的象征艺术,将“守卫”和“力量”等元素发挥地淋漓尽致。
比如,始建于公元前13世纪雅典卫城西北侧的“狮门”浮雕,就将希腊人与狮子守卫的渊源拉回至青铜时代。
不过,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们对狮子的印象可就没有前述那么友好了。
据说,当年最著名的狮子名为“Nemean”,它是蛇形怪兽“Echidna”的后代。
当它从月球坠落到人间后,就开始在伯罗奔尼撒的“Nemea ”小城里到处吃人。因而得名“Nemean”。
相传这头狮子的金色皮毛可以抵御人类的各种武器。它的爪子也比凡人的刀枪更加锋利,可以穿透任何盔甲,因此希腊人对其束手无策。
危难之际,还是“半神”赫拉克勒斯挺身而出。他徒手和“Nemean”展开搏斗并最终活生生地勒死了后者。
这是狮子作为反派角色,在远古时代最负盛名的故事之一。
图为赫拉克勒斯和狮子怪兽搏斗的画面
此后,尽管在《伊索寓言》中,《狮子与老鼠》以及《狮子的份额》这两个章节都赞颂了狮子的力量和伟大,但苏格拉底还是将人类的兽性以及自私与狮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针对上述现象,他还提出了一个专有名词,即“leontomorphic principle”,意为“变态原理”。
从此,狮子的形象一落千丈,甚至在《新约圣经》的第21卷《彼得前书》中,教徒们还将咆哮的狮子比作魔鬼,暗喻着其要“吞噬一切”。
受此影响,罗马人在对待狮子的问题上也是一分为二的。
一方面,狮子在部队中同样寓意着英勇和牺牲,这一点甚至影响了后世英格兰的“三狮旗”以及“狮心王”理查德的命名。(还有更后面的嘉德骑士团)
图为“理查德”理查德以及印有三只狮子的盾牌
但另一方面,它和前述的“吞噬一切”也息息相关——罗马人喜爱将狮子和囚犯或者角斗士放在一起,看它们血腥拼杀的场景,借以取乐。
图为“基督教烈士的最后祈祷”
所以,至少从罗马时代起,狮子在西方世界的形象近乎毁誉参半。
更有诺斯底主义(公元1世纪诞生的宗教)认为,造物主就是一位狮面人。但不同于耶稣的救世,他是一个恶毒且虚假的神灵,主要负责为人类提供苦难。
他甚至可以杀死任何人类的灵魂,吞噬世界万物,是一个极其傲慢和冷酷的主宰者。
不过,好在中世纪的学者并没有延续上述这种危险的论调——在亚瑟王传奇中,伊万(Ivain)骑士从巨蛇口中拯救了狮子。
随后,它们的命运便紧紧交织在一起——无论伊万经历多么凶险的事情,狮子都会衷心耿耿地陪伴他,寸步不离左右。
最终,狮子与伊凡顺利经受住考验,相互扶持,彼此成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得不说,亚瑟王传奇对狮子正面且积极的形象塑造是有极大推动作用的。
它将狮子和骑士美德完美契合,加强了中世纪人对狮子的崇拜和美誉。
这一回,狮子的形象总算是扳回一城。
图为伊凡骑士和狮子
另外,作为英格兰王国重要的图腾,狮子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三狮军团”本是“狮心王”理查德的产物,但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及后续却一直沿用此标志长达几百年。
这几乎塑造了英格兰完整的皇室文化,即集英勇,智慧和无畏于一体的王权象征。
有趣的是,自公元100年左右,地中海的野生狮子就已经灭绝了,而北非和小亚细亚的种群数量也在急剧下降。
在英格兰,人们几乎没有见到过真实的现代狮子。就算是到处征战的“狮心王”,和狮子见面的机会也是凤毛麟角。
所以,你不得不感慨狮子文化在西方人眼中的重要性——本着“即使看不到,也要脑补到”的方针,狮子和鹰以及龙一起,并列成为西方世界力量最强且最具代表性的生物,站在历史之巅,艳羡众人。
直到最近迪士尼炒冷饭的《狮子王》,狮子元素在世界舞台上依旧具备核心竞争力,这点你是不服都不行啊!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各位看官们对狮子文化还有哪些见解?咱们评论区见分晓吧!
我是火焱,今日头条签约作者。好看好玩的西方文化,请关注【火焱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