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ic是什么意思(唐晓峰谈恋地情结地理学家与不客观的地理世界)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整理 1921年,商务印书馆设立编译所史地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曾经担任过地理编辑室前身——商务印书馆史地部主任。近年地理编辑室开始出版一些面...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整理

1921年,商务印书馆设立编译所史地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曾经担任过地理编辑室前身——商务印书馆史地部主任。近年地理编辑室开始出版一些面向一般读者的普及类读物,《恋地情结》即是最新出版的一本,既有学术性,又有大众性。本文系7月22日商务印书馆涵芬大讲堂12期的文字整理稿,在这场讲座中,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李平与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教授唐晓峰就《恋地情结》一书对人本主义地理学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现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唐晓峰谈《恋地情结》:地理学家与“不客观”的地理世界

《恋地情结》,段义孚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

科学主义的对立面: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兴起

李平:《恋地情结》文笔非常优美,文字也很干净,对一般读者来讲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里面。而另外一方面,这本书的逻辑性又很强,它的框架结构非常清晰,有着非常深厚的学术背景在里面。这本书是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人本主义地理学”最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段义孚先生是一位美籍华人,他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对西方人本地理学的发展来说是个分水岭,二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技术的崇拜达到空前的水平,随之而来,地理学出现了逻辑实证主义或者科学主义流派——这是西方地理学的重要流派,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也非常大。

六七十年代,是西方社会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人们对科学主义或者实证主义产生了怀疑,随之而来出现了行为主义地理学、人本主义地理学,到后来的激进主义地理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地理学、后结构主义,还有现在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西方人文地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这些流派也好,思潮也好,从行为地理学到人本主义地理学,它是作为对实证主义地理学的批判和反思而出现的,如果按照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所提出的“范式理论”来衡量的话,我个人觉得人本主义的研究范式是相对比较清晰的,——当然也有西方学者对它的研究范式提出质疑——这在段义孚先生的《恋地情结》中是得到完美体现的。

接下来,请唐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人本主义地理学在西方起源的社会背景,以及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两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的意义与恋地情结”这个话题以及段义孚先生这本书都非常有好处。

唐晓峰: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兴起背景是针对此前科学主义非常盛行的一段学术时代,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弥补科学时代所忽略的问题,于是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人和地的关系做研究,展开更宽泛的释义。

西方有这样的说法——科学时代有什么特点?就是反对自我,英文是Against I,即反对个性的人。它把人的概念变成一种模糊的、抽象的一个词,没有“你、我、他”的区别,完全变成一个抽象的“人”的符号,然后把这个符号作为一个要素来研究。

举个例子,我们在人行横道过马路时看到的交通标识就是一个人形,科学时代人的概念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没有性别、没有年龄、没有你我他。后来说这样不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每个人在面对世界、在建立他的人地关系时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大家都看成一个符号,做的东西会脱离实际。因此,要把人变成具体的人,有性别、有年龄、有个性,看看这样的人怎样和地理环境建立关系。人本主义就是把人回归到一个具体的个人,然后再来考虑人地关系,这样“人”就变回到有血有肉的个体。

这使我想起一个英文词——Generic,这个词我是忘不了,为什么?我在美国大学资格考试的时候,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教授问我,“你说一说Generic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没回答出来,我不是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我当时是误想成了另外一个英文单词——“Genetic”,只有一个字母的区别。Genetic是起源的意思,我就反复说这就是起源、原始。教授和蔼地说“不,我问你的是Generic”。这个事我每次想起来都感到很惭愧!Generic是什么意思?是形容工厂里刚做出的一大批没有贴商标的商品。过去关于人的概念就是Generic,人排成一大队,没有面孔、没有个性,一批一模一样干巴巴的、成千上万的人,就像工厂流水线上没有贴标签的产品一样。如果把人推到这样的地位去研究的话,实际上丢掉了很多人的特点,所以人本主义就是要把科学时代放弃了的、忽略了的、否定了人的个性全部找回来,于是人本主义学者们掀起了一个高潮。当时在北美、在欧洲,有一批这样的年轻地理学者,一起在这个方向上努力,最后编了一本书叫《人本主义地理学》。

唐晓峰谈《恋地情结》:地理学家与“不客观”的地理世界

《人本主义地理学》论文集,唐晓峰供图

在美国念书时,有一次系主任对我说:注意人文地理学这个词“Human Geography”,他说还有一个词是“Humanistic geography”,他说你要注意这两个词是不一样的。我们说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就是“Humanistic geography”,所以这个词我牢记在心里,也很注意这个词的特殊意义。《人本主义地理学》这部论文集的英文书名就是“Humanistic geography”。翻开书一看,十来年最活跃的这批人本主义地理学家全在里面,每个人贡献一篇文章,包括段义孚,包括我的老师赛明思——他用存在主义写了一篇地理学空间的文章,讨论“存在的空间”,这还特别得到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女朋友波伏娃的赞扬,波夫娃亲自给他写信说看到这个文章非常高兴。

总之,人本主义还是抓住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这个基本点。人和地有不同的关系,帝王有一套帝王的人地关系,军事家有一套军事家的人地关系,经济学家有一套经济学家的人地关系,再具体一点,秦始皇有秦始皇的人地关系,愚公有愚公的人地关系,谢灵运有谢灵运的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的花样其实很多,其实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本主义就是要从每个人的个人价值观、感受、态度方面来寻找人地关系。另外,人和地有没有情感关系?有!人和地有没有价值观的问题?当然有!地理上的不同地方,在不同的人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在我心中地位非常高,比如我的老家,但和你们毫无关系。人本主义地理学把所有这些东西都作为地理学应该严肃研究的一类课题,把人地关系的视野降到和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有关联的这个层面上,然后来观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并说明这样的研究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人本主义的出发点。

《恋地情结》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把目录看一遍就会发现,人本主义怎么管这么多事,怎么牵扯这么多内容。是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就是很丰富的。

“地方(place)”是有内容、有意义的

李平:人本主义地理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借用唐老师的一句话——“还地理学一份人情”,用在人本主义地理学上大体是合适的。以《恋地情结》这本书为例,请唐老师进一步把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这本书讲些什么内容,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下。

唐晓峰:“恋地情结”,这个书名一看就情感色彩特别浓,段义孚想告诉大家:人地关系里面的确有情感问题。这本书之后,他还写了Landscapes of Fear(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译本《无边的恐惧》),可以看得出,实际上人地之间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

唐晓峰谈《恋地情结》:地理学家与“不客观”的地理世界

《无边的恐惧》,段义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人在面对地理世界时,是充满感情的,就像人的本性一样。《恋地情结》比较强调情感方面的感受。一个人在长大之后、成熟之后,他和世界建立地理联系的时候,心中会形成一系列对他来讲最重要的可能是情感最深厚的,或者价值最高的一系列的地点,这一系列地点的每一处都有一个具体内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提到世界上某一个地方的时候,都有它的内容、有它的意义。

我记得刚刚接触这个题目时,联想到中国人至少有三个地方是他内心世界最基本的支点,一个是他的家乡,中国人是忘不了自己家乡的意义;第二个是我们的首都,中国人接受这个世界时非常注意都城在哪里,首都是和家乡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支点;第三个是实际工作的地方。对这三个地方怀有不同的感受,三个地方代表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构成最基本的生活世界的认知。

随着知识的扩展,经验的积累,又有一些新的地方加入到你的名单当中,可能有你非常喜欢的风景区,可能有你非常喜欢的一些城市,或者你旅游过的中外名胜,每一个地方对你来讲都有特殊的含义,这个名单会越来越长。最后,如果把这个名单都画到地图上,这个地理世界对于你个人来讲就是最实际的,是属于你个人的。每个人的名单组成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实际地理构成都不一样,人本主义地理学家说我们要把这样的东西揭示出来,这才是最实在的人地关系。

唐晓峰谈《恋地情结》:地理学家与“不客观”的地理世界

美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

所以,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每个人和世界的关联性,这个关联性是靠什么建立起来的?是你的选择,是你选择的一个个地方,是你累积出来的一大批有着各类含义的长长的地方名单。这个名单才是你和世界建立的真实联系,这个名单上每一个地方在你个人的经验当中都是重要的,没在名单上的地方可能对你来讲意义不大,于是,世界原来是选择性的。人本主义就是要寻找这种选择的多样性。选择要通过理性,也要通过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中都会有特殊的东西驻守在情感记忆中,这里面不光有人,还有地方,这些地方对你来讲,也像亲人一样,伴随你的一生。这类事情对一个生活着的人来说,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

活人的地理知识不光是到什么地方发财、到哪里去买东西,还有热爱哪些地方。只讲你到哪去发财、到哪去买东西,是不够的,要把这个世界完整建立起来,一定要讲热爱的地方,以及为什么热爱它?人本主义地理学要研究这些问题。人本主义地理学家就是要提醒大家,在人和地的关系当中、在人的地理知识当中存在这样一类东西,我们必须把它找回来。

再举一个例子,以北大校园地理为例,提两个问题来说明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人本主义的问题。北大有几个食堂?这是可以考试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比如答案是九个食堂。这是科学问题。但是我如果问:哪个食堂最好?这就把一个科学的问题变成了一个人本主义的问题。人本主义的问题必要不必要?当然必要!有九个食堂,你去哪个食堂吃饭呢,这个行为的最后依据不在“九个食堂”这个数字结论上,而是在“哪一个食堂最好”的价值判断上。所以说,回答人本主义的问题,是帮助解决我们认识世界之后的那一步——我们要行动,我们该做什么。这类问题的答案每个人会不一样。人本主义说就是不一样。

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我们人生当中最到位的思考是获得“如何行动”的答案,这就需要作价值判断。

李平:唐老师刚才讲到一个高频词——“地方”。“地方”这个词到底对一个人是什么含义?您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角度再给大家做进一步解释。

唐晓峰:“地方”这个词在语言当中是最简单、最日常化的词,中国人叫“地方”,英文叫“place”,但是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把这个词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地理学的学术概念。

我们刚刚接触这个学术概念的时候,往往被这个词的日常性给唬住了,这么简单的词难道有深刻的意思吗?既然他们把这样一个简单的词转化成一个深刻的科学概念,那么我们就要理解它的学术内涵是什么。

我们先做一个区分,把“地方”和“地点”、“场所”、“位置”放在一起,它们是同一个意思吗?其实不是!“地方”和“地点”、“场所”、“位置”的意思很不一样。“地点”和“位置”就是一个空间,可以让各种事物进入的空间,事物进入这个空间之前、进入这个位置之前,它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的空间存在,它准备容纳各种事物。“place”不是这样,当然“place”有一定位置的特性,但是它更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内容——一个已经有了历史、有了故事、有了内容的地方。比如我们讲延安,不会把它想成单纯的空间、位置,它在中国历史上所携带的内容一下子就出来了。黄山也不是一个位置,黄山是有美丽风景、有巨大审美价值的一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每提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它一定携带着一个内容,而这个内容又体现一种特定价值和意义。

比如“上海”,上海的内容一下子就涌入我们脑海里;我们提“深圳”,深圳的特点也一下子涌入我们脑海里。每一个地方都携带一个特定的含义,有的含义是让我们高兴的,有的含义可能给我们一种恐惧感,地方给人的感受是丰富多样的,但都是由含义和这个地点结合起来之后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字典上是这样讲的:“地方”是事件、故事、行为和一个地点的结合,结合稳定以后,这个地点便产生了特殊的意义。

我们在研究“place”时,要研究两个基本内容:一个是感受(feeling),这个地方一旦说出来,会带出感受。我的老家是海城,你只要提到海城,我马上心底会热一下:“海城怎么了?”但是其他人不会有这种感受。讲地方会有感受,至少对某些人会产生感受,这是“地方”这个概念一定包含的内容。还有一个就是意义(meaning),延安的意义非常清楚,一说延安,中国人都知道意义何在。还有一些地方,哪怕你没有去过,但是这个地方的出现一定告诉你一种意义,比如柴达木盆地。我是从来没去过柴达木盆地的,但因为我小时候读了很多地理书,说柴达木盆地有各种水晶、奇怪的宝石、奇怪的生物,至少在我的理解中,它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特别的自然地理区域。

所以“place”是我们对地理世界的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个性的感知单元和认知单元,所谓地理世界,就是由许许多多的“地方”所携带的内涵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大感知、大认知。

因为“地方”含有感受和价值,所以它与我们行为的关系最密切,“地方”意识是地理行为的前提,只要你出门旅行,一定是揣着地方意识的,一定是被这些意识“导航”的。所以,谈“地方”不是一句空话 ,它影响你的行为,影响你的地理选择。

这就是“place”的概念,从一个普通的词变成一个地理学术语。

唐晓峰谈《恋地情结》:地理学家与“不客观”的地理世界

人本主义就是要唤醒我们,去做一个聪明人

李平:中国的地理学一向讲经世致用。读书界也老说“要读有用之书”,但是我们另外要读一点“无用之书”,唐老师从地理学的角度怎么看待“有用”和“无用”?

唐晓峰:这个“用”要看怎么理解,一般说的用是指结果立见的实用性,尤其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实用性,其实“用”不止这些,回头我们再讨论。即使是讲经济,讲衣食住行,这里面也是有文化的一层,人本主义认为,人参与衣食住行的时候都有文化中介,而且是个性十足的文化中介。人的喜好、审美的倾向性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规划一件事情完全不考虑人的这些倾向性,而硬推进一个规划,规划可能会失败。比如开发住宅,规划一定要对人的喜好个性有所关照,假如开发商没有真正明白中国人选择居住环境的文化倾向性,或者每个特定群体对环境感受的独特性,而简单地把西方的感受模式拿到中国来,多半会赔钱。比如西方人喜欢住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孤零零一座别墅,中国人现在还没有西方那样勇敢地到森林里住小木屋的习惯,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喜欢群居,喜欢处在邻里之中的那种感觉。

现在有些衣食住行的规划设计是对个人的,那人本主义的关怀就更不用说了。比如装修房子,这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我们装修房子,开始都是毛坯房,是一批差不多的毛坯房,但它们有各种不一样的未来,每一个居民按照自己的选择把它装修成为具有个性的样子。就像一群小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以后发展成什么样的人品、什么样的人性,有许多可能。装修也是很自由的(只要不打承重墙),也是充满个性的。如果有人研究装修房子这件事情,会站在毛坯房前面感慨:存在先于本质。

房子的装修形形色色,这是一个现实,这个现实使得装修公司要提供各色各样的原材料,所以,要承认文化的多元,做好多元的筹备,包括材料的丰富性与设计师的多种文化把握力,文化产业才能扩展。另外,在对一个“地方”做规划时,一定要保护这个地方的意义,不能乱搞。不能在延安搞一个大佛像,延安这个“地方”的meaning不能改变,必须维护其价值属性。类似的例子很多,在北京琉璃厂不能搞餐饮;在西湖可以有画舫,但不宜赛龙舟;北京老茶馆可以唱戏,而西式咖啡室绝不允许敲锣。对“地方”的理解意识是很重要的,否则就是破坏。

李平:就《恋地情结》,包括段义孚一系列人本主义著作,如果从“有用”的角度来讲,它其实是有用的,因为段先生在建筑学界、景观规划学界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在地理学界。

抛开实用性不讲,地理学应该说也有很强的思辨性、思想性在里面,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是“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刚才讲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我觉得人地关系中就可以产生很多思想,但是目前地理学在思想性这点是不是显得稍微薄弱了一点?一个学科要在学科体系中有地位,光讲实用还不行,它一定要有思想,对人类的思想有贡献。我个人觉得地理学对它的思想性挖掘得还是不太够,您怎么看待这点?

唐晓峰:确实有这个问题。人本主义有一条,就是要请思考者、地理学者进入现场,在地理讲述的现场(文本),不能忘掉他们。

我们读地理书的时候常常会忘掉了作者——某位地理学家,好像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客观世界。实际上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是人搜集起来、讲述出来的,若要全面地理解地理学,这个讲述主体不能缺席。地理学家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问题就在这里,每一个地理学者有他自己独特的思想方法,他在面对地理知识时怎么去总结,他认为地理知识里面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最有价值的,在地理学家之间存在差别。地理世界是多元的、丰富的,我们该怎么入手?每个地理学家又有不同的想法,他们的不同想法是怎么出现的,我们要不要关注这些差别?如果关注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的根子就在地理学家的思想基础。

研究地理学思想,实际上就是把地理学家拉到现场来,看看这个地理学家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不那么说。某位地理学家,你把他请过来,他可能讲金木水火土这一套;再请过来一位,他可能搞计量分析,用力学分析整个结构;再请过来一个,他会问“你是谁?你为什么关心这个地方?你去过这个地方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里?”这又是一类地理学家,他不自己讲,却先来问你。

这样不同的提取问题、回答问题、论述问题的方式在地理学中太重要了!他们的差异,我们不能不管,如果不管的话,得到的又是一大堆糊涂账,那怎么管?就要理清各个流派的思想。思想流派的产生有时代背景、哲学基础、以及目标选择,各具特色。我与李总多年前合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谈理论多元与理论使用的针对性。对于理论要明白每种理论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有力的方面在哪里,漏洞在什么地方,它们各自针对什么事情而生。然后才可以恰当地选用。比如上面说过的三类地理学家,我们针对三件事情:一,理解皇陵的布局;二,设定交通站的位置;三,做旅游规划,可以分别请上述专家。

我们可以把地理思想的背景放大,放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会发现地理学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流思想,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特色的思想,这些思想或意识形态都在影响其地理学的发展。《罗德岛的痕迹》这部书就是考察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回答“人与大自然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有过不同的思想答案。有过一个时代,人们把大自然看的非常简单,把人看成地球的绝对主人,所以对大自然进行了过度开发,《罗德岛的痕迹》作者说这段历史应该让它结束。我们今天讲生态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等,都是在扭转过去的思路。思想转变过来了,新的时代就有开始了。重要思想确实具有开创一个时代的意义和作用。“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好事、坏事都与它有关。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也经历了思想上的巨变。地理学的思想史应该在地理学研究中受到特别的关注。

人本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它的出现就是一个思想史的现象,人本主义会在我们的思想深处产生巨大影响,开发我们的心智。之所以叫它“人本主义”,它的功夫是下在人本身、本性上,它的作用是提高人的自觉性。人的自觉性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别当一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糊涂人。一个对自我毫无认知的人其实就是一种傻瓜。唤醒我们某一种意识、智慧,对于我们的价值要比衣食住行更大。人本主义地理学最大的作用是开发心智与情感,让我们在大地面前做一个聪明人,结束傻瓜状态。今天,我们看到母亲对孩子千方百计的引导督促,就是要让“傻孩子”变成聪明人。其实成年人也是如此,成年人也有机会从某一种傻瓜变成聪明人,人本主义就可以干这个,这个用处还小吗?

(薛瑞对本文整理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张亮亮

  • 发表于 2022-11-15 15:15:49
  • 阅读 ( 140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goin
Agoin

619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