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交换
万事开头难,写书也一样。
好在对于了解、学习金融学来说,有一个自然的起点:货币。
因为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行为,都是某种程度的或大或小的货币“事件”。从货币开始,我们就能一步步地构筑金融学的完整大厦。
司空见惯的钱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钱,也就是货币。你可曾想过,如果突然没有了货币,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中,最重要、最不能承受失去的,往往是那些已经习惯、已经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有时不觉得它们存在的那些人和物,如空气、水、阳光,以及亲人。
货币也是这样。假如前人没有发明货币,我们也照样能过日子。但有了货币,生活就迥然不同,而且再也回不到没有货币的状态了。正如没有电视机、互联网,今天的人们也能生存,兴许有些人还活得更好。但有了电视,有了互联网,所有人的生活就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
司空见惯的东西,不是更容易理解,恰恰相反,它们更难理解,更难琢磨清楚。因为习惯了,就不再怀疑,不再追问,不再思考,它们究竟为何物,从何而来。
货币,就是这样。
缘起于交换
著名的黄梅戏剧目《天仙配》里有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在戏里,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是不求人,不用跟别人打交道的。这是原始野蛮状态下人类生存的常态。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写道,在原始社会后期,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部落。农业的特点是把种子种下去,就得等着开花结果,于是就有了定居,定居诞生了最初的文明。而游牧民族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逐水草而生。
第二次是工场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成为专门、独立的行当。工场手工业就是制陶、酿酒这类的能工巧匠做的工作。
第三次是商人阶层的出现。商人不从事生产型劳动,专门做生意。
没有这几次大分工,人类的文明就无从谈起。也许,人类早就消失了。
微观上,起初分工是这样发生的:
两个(男)人比邻而居。开始的时候老死不相往来,各干各的。他们俩都是既捕鱼又狩猎。因为光吃鱼不行,光吃肉也不行,得两样都吃,才能过活(这也是假设)。所以,两个人都必须同时做两种活计。
问题是,这俩人一年到头累得要死,日子依然艰难。因为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他们当中,一个只擅长捕鱼而不擅长狩猎,另一个呢,相反,只擅长狩猎而不擅长捕鱼。这就是他们困顿的根本原因。
因为当一个人只善于捕鱼,不善于狩猎,但每天还要花时间去狩猎,这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他用于狩猎的时间,本来是可以捕鱼的。他擅长捕鱼,能捕获的鱼的量一定很大,去狩猎必然所获无几。他狩猎就是在损失鱼,很多的鱼。得不偿失。
另一个人也是如此。他把本来可以用于狩猎的时间,用于捕鱼了。他失去了本来可以**的更多的肉。
但这没办法,他们必须如此。因为他们老死不相往来,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谁也不敢把时间全部用于自己擅长的,而必须既做自己擅长的,也做自己不擅长的。别忘了我们的假设,他们得吃两种东西才能过活。
但终于有一天,他们做了个约定:每个人都只做自己擅长的,放弃不擅长的,然后通过交换,**自己放弃的鱼或者肉。作为人类的第一次,这是个聪明而危险的决定。
说这是个聪明的决定是因为,很显然,如果把这两个人当作一个整体,如果他们都只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放弃不拿手的,也就是善于捕鱼的人光捕鱼,善于狩猎的人光狩猎,鱼和肉的总量会比他们什么都做时大。秘密就是,时间没有被浪费,也就是没有“窝工”。
说这是个危险的决定,是因为这样做是不保险的。假如其中一个人表面上应允了,只做一件事,但不守信,背地里还是跟原来一样做两件事,也就是不打算交换,那就把另一个人给害死了。
但不用担心这个。因为,人们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不是为了别人坏,即使短期内,个别人如此。但也正是有这样的担心,分工的好处虽然早就看出来了,但分工出现,还是很晚的事情。一旦时间长了,人多了,这样的担心也就消失了。
只要总产量增多了,就会蕴含福利,也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可能性,剩下的只是交换的比例问题,比如几条鱼交换一只兔子(肉)?
亚当·斯密论分工
亚当·斯密[1]是经济学的创立者,要构建一个经济学的大厦,千头万绪,他从哪里开始的呢?《国富论》的第一章就是“分工”。他第一次从理论上解释了分工的必然性。
分工,说得极端点,就是每个人只做一种事。[2]
亚当·斯密举例说,做扣针,要经过18道工序。如果这18道工序,不分工,全部由一个人做,一天也做不出一枚扣针。但是如果分工,“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以每磅中等针有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 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 00枚”。[3]
斯密也详细解释了分工能增进生产力的原因:第一,分工使人们的技艺日进,你专注一件事,会越做越熟练,越做越精;第二,分工节约了从一个工种转换到另一个工种的时间。因为只做一件事,不做别的,就不用再熟悉、学习、体会、琢磨另外的事情;第三,分工促进了某些技术发明,时间久了,做事的诀窍就看出来了,聪明的人就会有所发明。传说鲁班[4]就是因为木匠活做久了,发明了锯子。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莫不是专注一件事。如果样样都做,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
分工意味着交换
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但分工后,只做一件事情,而且不见得是自己需要的。比如种萝卜的人,他自己不吃萝卜,他只是种萝卜的能手,他要吃白菜,就得用萝卜交换白菜。
交换是人的天性,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给我我所要的吧,你也会**你所要的。”人是靠交换生活的,包括乞丐。乞丐表面上是靠乞讨活着,但其实是靠交换。因为他乞讨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不见得是他想要的。他必须再用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交换自己真正需要的。
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
分工是必需的,交换就是必然的。
开始的交换是直接的交换,叫“物物交换”(barter),就是此物换彼物,比如1只兔子换3条鱼等。直接的交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是,直接的交换只能在小范围内成功,在大的范围内,很难进行。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我的东西是你想要的,而你的东西恰好也是我想要的,这叫“欲望的双向一致”。而且两个人要么认识,要么离得很近,总之找到彼此不费劲,不能好几天都找不到,那样东西(比如新鲜的鱼)可能就坏掉了。这些条件都很苛刻,所以物物交换能达成,是偶然的。
交易达不成,倒是经常的。比如,手里有兔子的人,找了好久,也没碰到有鱼的,或者虽然碰到了,人家不要兔子,而是要盐,那就只能望洋兴叹。近在眼前的交易,就是做不成。
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如果交换总是不成,那分工就要打折扣,人类就有可能退回到分工前的时代。
幸亏人是聪明的,找到了办法。
第二章铸币
拉长交易链条
一开始,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交易的链条延长。
有鱼的人不要兔子,而是要盐,那如果卖盐的人恰好要兔子,事情就解决了。办法是:
先用:兔子 换 盐
再用:盐 换 鱼
但是,卖盐的要兔子,也只是碰巧,如果他不要兔子,他要的是梅花鹿,事情就又不成了。
这也可以通过延长交易链条来解决。比如,不远处有人卖梅花鹿,而这个人想要兔子。问题也能解决,只是多了一道手续:
先用:兔子 换 梅花鹿
再用:梅花鹿 换 盐
最后用:盐 换 鱼
这个链条,还可以继续延长下去。
可是,真的要把这个链条闭合起来,可能需要好几天,更糟糕的情况是,在交换可以达到的区域内(比如方圆几十里内)根本就闭合不起来。所以,延长交易链条的办法,只能解决一部分交易困难。它能成功,靠的还是侥幸。
交易至此还是不确定的事,必须找到一劳永逸的办法。
货币出现
人们在交换的实践中发现,某些东西,好比盐,比其他东西更受欢迎,更容易交易成功。
于是,人们共同决定(很可能是在一个氏族内部),任何人在交易中必须接受盐,不得拒绝,否则取消交易资格。
于是盐的产量迅速**,因为很显然,拥有了盐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盐,或者其他被规定好了在交易中必须接受的东西,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货币”。
历史学家考证,牲畜、粟米、布匹、贝壳,都充当过货币的角色。
一开始,用作货币的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是实物,所以这样的货币叫“实物货币”(material money,commodity money)。
什么是货币?
如果给货币下一个定义,大约是:一切能作为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或者支付手段(means of payment)的东西。
交易媒介,就是商品交换的中介物。有了货币这个中介物,商品交换就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一种商品先与货币交换,再用货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另外的商品的**。
物物交换是一次性的交换。经由货币的交换,变成了两次交换。从一次交换,到两次交换,交换的**翻倍,但是交易没有**更麻烦、更困难,而是更容易、更快捷、更顺滑。没有货币居间的物物交换,反倒更艰涩,交易不成是家常便饭。有了货币,就没有做不成的交易了!
支付手段是什么意思呢?支付和交换不同,交换是此物换彼物,交流是双向的,谁也不欠谁的。支付则是单方向转移,比如借东西和还东西,东西只从一方到另一方,没有相反的流动,这就是支付。
你借了别人东西,可以还人家同样的东西或者不同的东西,“春借一斗米,秋还两担粟”,但可能没这么方便,万一你到时候没有这些东西,怎么办?你可以用支付货币的**来替代还东西。同样道理,别人向你借一斗米,你没有,但你也可以借给他钱,即货币,他再去买米。用货币作为支付的手段,方便多了。
中国最早的货币
有历史学家考证说,夏[1]商[2]之际,中国人主要用海贝作货币。
这可以用一些汉字的写法来说明。汉字的特点是象形,字的结构就表示字的含义。比如,财、货、贵、贫、贱、赚、赔、贪、赌、贿,这些与财货有关的字,都有“贝”字旁,反映了贝壳作为初始货币这个历史事实。
金属货币
牲畜、粟米、布匹、贝壳,这些初始阶段的货币,尽管极大便利了交易,但存在致命的缺陷。这些缺陷让它们退出了历史舞台,让位于后来者金属货币。什么缺陷?主要是:
第一,不耐用。贝壳易碎,比如摔碎或是压碎。布匹易脏,易腐蚀,遇火更是立即化为灰烬。损坏了货币,相当于财富的灭失,得多让人心碎。所以,货币必须耐用,有耐久性,不能动不动就坏了。
第二,不便携带。牵着一群牛马去交易,太扎眼,太危险,被人抢了怎么办?还有,牛马每天还要吃喝,生病了,还要买药,何其麻烦!所以,货币必须安全,便于隐藏。
第三,不**。如果将牛马或者贝壳当作货币,牛马的年龄、个头、健康状况,贝壳的大小、花纹、形状,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价值也各不相同。一头牛换几只羊,一个贝壳换几条鱼,就没有**,就说不清。这会给交易带来很大的不便和烦恼。所以,货币必须是**化的,也就是形式统一,质地均匀,(价值)没有争议。
金属货币基本克服了这些缺陷。金属货币耐用,有耐久性,不易变质、腐烂;很小的一块金属,就有很大的**,不但携带方便,还容易隐藏。把牲畜隐藏起来,几乎不可能,把一块金属藏起来却很方便。金属还可以做成重量、形式一模一样的,也就是**化的,它们能交换多少商品,大体就是固定的。
因此,金属货币取代贝壳等天然货币,是必然的。
金银和铜
**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连中国的高中生都很熟悉。金银本来在山里沉睡,但金银优良的理化属性,如熔点高、可恒久存在、密度大、延展性好等,恰好符合好的货币的特征。人们历尽千辛万苦,把它们开采、提炼出来,当作货币使用。
中国好多文学作品、戏剧等中,经常出现将银两用作货币的情景。作品里的人动不动就从袖子里掏出几两银子来。这虽然传神,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但这些描写太生动,给中国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所以时至今日,在开玩笑时,人们还把钱、工资称为“银子”。
但这只是文学家的演绎而已,不是真实的历史。中国真正的货币历史上,主要的货币材料是铜。据历史记载,中东人最早**了铜的冶炼技术,其次就是中国人。
商周[3]时期,中国已经开始烧制铜器。因为金银的储藏量小,开采技术难度又大,直到今天,世界金银的总储量也是有限的,用金银作货币,明显是不够的。
而铜的储量要大得多,比如安徽省的铜陵市就是以产铜而闻名的。汉武帝[4]时期,淮南王刘安[5]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属于他的封地的铜陵能给他提供足够的铜钱招兵买马。
铸币
金属币经历了两个阶段:金属块和金属铸币。金属块就是一块一块大小不一的、各种形状的金属币,因为没有**化,使用的时候还得称重,很不方便。
因此,金属块就进化到了铸币阶段。铸币就是把好几种金属混合起来,铸造成**形状的货币。如果学过中国历史,就会记得中国古代几种主要铸币的样子,比如形状像**的刀币,以及更普遍、最常见的外圆内方的铜钱。
外圆内方是中国铸币典型的、基本的样式。它们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人对大自然天圆地方的认知。留意一下,今日中国工商银行(ICBC)、建设银行(CCB)、农业银行(ABC)、中国银行(BC)等各大银行的徽记,都是外圆内方的。中国文人把钱叫作“孔方兄”,也源于此。
从秦代[6]开始,中国铸币的主要成分就是铜,其他的成分是铅、锡、锌,还有极少量的铁。
在明朝嘉靖[7]年间之前,铜基本占到铸币成分的70%~80%,其他材料完全是辅助作用的,用于**铜的铸造性能,也为了美观。宋朝[8]的钱含有较多的铅,但嘉靖之后,锌成为铸币的材料,**了铅和锡的比例。
清朝[9],铸币中铜的成分占到50%~60%,30%是锌,剩下的是锡和铅。
而铜自身也有变化,明朝之前用的是青铜,之后基本是黄铜。
中国基本没有金和银的铸币,这一点要特别说明。也许有人在纪念馆等不同场合见过金铸币,但数量是极少的,多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或者类似今天的纪念币,根本不是货币。在清朝的后期,曾经用过银锭,也就是大的银块,有各种形状,比如50两[10]一个的元宝,买价值大的东西,如房子,使用小额的钱(铸币)不方便,就用银锭,称作“大件用银,小件用钱”,但银锭不是铸币。
格雷欣定律(Gresham’s Law)
铸币和金属块的最大区别是,金属块的重量是实实在在的,实际多重,就是多重,而铸币却是有“水分”的。
铸币上刻有铭文,标识铸币的名义重量。标识的重量和实际的重量,不是一回事。标识的重量要比实际的大一些。比如本来半两的一块铸币,铭文上写的却是一两。也就是说,铸币是不足值的。
这也是个聪明的办法。因为铸币材料有限,让名义重量高于实际重量,可以让铸币也就是钱的量大大**,方便人们交易。毕竟,交易规模的增速要大大超过作为币材的金属的开采速度,如果实打实地铸币,就会不敷使用。
既然大家都知道铸币是不足值的,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那么不足值就不影响使用,只要没人拒绝,就相安无事。
但是,铸币确实存在问题,让人有空子可钻。既然半两的钱可以当一两的用,那我用1/4两,或者1/8两的,也可以冒充一两的,你半两当一两,跟我1/4或者1/8两做一两,不过是五十步跟一百步的关系。具体的**就是用贱金属替换里边的贵金属,即**成色。不过,铭文始终刻的是一两。
辨别铸币的成色很困难,而成色不同的铸币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同样多的商品。那用成色足的铸币的人就吃亏了。
谁也不比谁傻多少。虽然一般人不能辨别铸币的成色,但总有行家,比如那些铸造商(虽然货币是由政府铸造,但要禁绝民间铸造是不可能的),拿到成色好的铸币,把它们融化,把其中的贵金属提炼出来,分成两份或者更多份,再添加其他贱金属,重新铸造成成色减半或者更低的新币,重新投放到市场中。
成色低的替换成色高的,这是一个反复而且不断恶化的**,到最后,市场上流通的铸币全部都是成色很低的铸币。成色低的铸币是劣币,成色好的才是良币。劣币驱逐了良币!
最早发现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规律的人,是英国人托马斯·格雷欣[11],所以叫“格雷欣定律”。当然,也许中国人比格雷欣更早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据明确的文献记载,格雷欣是最早提出这一定律的人,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格雷欣定律很有名,它除了说明劣币驱逐良币,还可以说明坏人驱逐好人,邪恶驱逐良善等等。
注释
[1]. 夏朝存在的时间,一般认为是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但也有历史学家,如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哲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等职,有《中国哲学史》等著作)认为夏朝不存在。
[2]. 商,又称殷、殷商(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甲骨文和金文)记载的王朝。
[3]. 即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两个时期。东周前半期,又称“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后半期又称为“战国时代”。因为东周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只有一部分包含在东周里面。
[4]. 即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
[5]. 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是汉武帝的叔父、豆腐的发明者,也有一说是《离骚》真正的作者。
[6].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7]. 即1507~1567。
[8]. 宋(960~1279)。
[9]. 清(1616、1636或1644~1912)。
[10]. 两,**的1斤等于16两,今天澳门仍用此制。
[11]. 即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1518~1579),英国金融家和富豪,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出资人和创建者。
【更多**系列图书、订阅专栏、喜马拉雅付费资源分享微信:boksharer,本书仅供学习,请勿他用】
第三章从纸币到电子货币
纸币(paper money)
铸币跟以前的货币形式有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原始的实物货币,还是金属块,它们都是实打实的。人们接受它们作为交换的媒介,是因为它们自己就是实实在在的商品。
但是,铸币把这一切给打破了。铸币的成色不足,最奇妙和有趣之处是,它提醒人们: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货币,不一定非得那么实在。只要大家都接受,管它成色是足还是不足,哪怕是毫无成色,又何妨?
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推,推到极端就是,作为货币的东西,本身可以毫无价值。纸币就是这个思路的结果。于是,一张纸也成了货币。纸币完全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交子
据考证,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1]出现在四川地区的“交子”。交子是四川富商们的发明。他们生意做得很大,经常需要携带、搬运大量的钱币,很不方便。据说当时在四川买一匹马,就要用20 000枚铁钱。携带过多的钱也非常不安全。于是,他们想到一个办法,把钱存放在专门做保管钱的生意的钱铺里,钱铺开一张纸质的保管票证,上面记载着商人保管钱的数额,这就是“交子”。互相熟络的商人之间,也有用这些“交子”支付货款的。后来,北宋政府也在四川地区发行了类似的纸币。一般认为,交子只在四川地区使用,没有出川,流通了80多年。
“交子”名字的来历,一种说法是,这是四川方言,意思是**、券证,类似交易的意思。这样,四川的这些商人们不期然地开创了人类使用货币的新天地。
“交子”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发明,比欧洲发行纸币早了几百年。
但是交子,只有文献记载,并无实物留存下来,因为纸质的交子难以保藏。今天见不到这些**,真是很大的遗憾。
政府的作用
纸币也叫“**”(paper money)。按照现在的情况,纸币有两类。一类是银行发行的,叫“银行券”(bank note),如香港的中国银行以及汇丰银行,都发行港币**。银行券也不过是一张纸,人们接受银行券,是因为银行是这些纸片的**人。如果有人拒绝接受你的银行券,你可以去找银行,银行会给你解决问题。理论上来讲,极端情况下,你要什么,银行可以给你什么。
另一类更普遍的**,是政府发行的,比如美元[2]。每张美元**后面,都印有“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FEDERAL RESERVE NOTE”(联邦储备券)、“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合众国)以及“TREASURE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国库长)。美联储代表美国政府发行纸币,为自己发行的每一张美元负责。如果有人不接受美元**,理论上,也可以找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帮忙。
但是,一般不用这么麻烦。有更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法律形式,强迫所有人接受**。比如美钞上一律印有“This note is 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public and private”(该券是偿付私人和公共债务的合法手段)的字样。
纸币的缺点是容易被仿冒,所以有了验钞机。**多了,清点也费事,所以有了点钞机。
纸币并非一张纸那么简单。太简单了,就方便仿冒。**的防伪技术就**起来了。印一张**是技术活,得动用诸多科技手段。**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图像、文字、数字,以及难以用肉眼识别的水印、安全线、隐性数字等等。这都是为了保证纸币的可靠和信誉。
纸币的本质
如果你借了别人的东西,你会写一张借条给对方,对方拿着这张借条,可以向你索要出借物。这个字条表示你的“负债”(liabilities)情况。
纸币的本质与之类似。纸币不只是一张纸,纸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货币的纸和纯粹的纸,是两回事。纸币作为货币的关键是其发行者。政府作为发行者,纸币代表的是政府的欠债或者负债。
一张100元的**,表示政府欠你相当于100元的东西。当然,政府一般不会偿还,而是用强迫所有人接受这张纸币的办法,**自己的“债务”负担。
货币也代表了信任。只有人们相信持有这些纸片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或者支付时不会被拒绝,才会保留它们。如果人们不相信政府了,就不会再持有它发行的纸币。
因此,纸币的本质是政府的信誉和负债。
辅币(token coins)
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说,1975年的1分钱的硬币,在铸造的时候出了差错,里面混进了黄金。一枚1分钱的硬币可以卖2毛钱。好多人都拼命去搜罗1分钱的硬币,想借此发财。这当然是愚昧的传言。
硬币就是货币中的辅币,是由贱金属(银、铜、镍、铅)铸造的金属币,中国人俗称其为“钢镚儿”。辅币面值(face value)比较小,一般小于1元,用于零星支付或找零。
所有的辅币都是不足值的。钢镚儿本身的价值(intrinsic value)没有它的面值那么大。比如1毛钱的钢镚儿,如果熔化了去卖,卖不了1毛钱,如果足值,或者超值,就麻烦了。假如一枚1毛钱面值的钢镚儿,熔化了能卖2毛钱,那人们就会纷纷兑换、熔化1毛钱的硬币,然后卖出去,每枚可赚1毛钱,再用卖得的钱,继续兑换1毛钱的钢镚儿,再熔化、出售、兑换,如此反复,所有1毛钱的辅币都会被熔化,继而消失。果真如此,辅币体系就要崩溃了。所以,辅币必须是不足值的,乃至非常不足值。不能让“有心人”靠累积辅币赚钱,不论短期还是**。
现金(cash)
纸币加上辅币,就叫“现金”,也叫“通货”(currency)。
现金本身并没有价值,或者没有名义上那么大的价值。人们接受现金,是因为它们有购买力,能够交换到所需要的商品。它们的价值来源于政府做了偿还的保证,而且做了法律上的规定。所以,现金又叫“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或者“法偿货币”(fiat money)。
金本位(gold coin standard system)
本位,就是中枢、基准的意思。比如常常说中国人有官本位意识,就是把对人的价值的评判**都统一成某种官位,比如工程师相当于县长,教授相当于**,所以教授的地位比工程师高。这说明,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做官是**的价值体现,做官是中枢价值。
先要明白货币本位(monetary standard)的概念。本位(standard)就是一个国家要发行货币需要**的币材(发行**),比如黄金或者白银,或者别的金属。只有预备好了这些币材,才能发行货币。
本位币(standard money)也叫主币,是法律上规定的一个国家的基本货币(也许是多个国家,如1999年开始发行的欧元)。比如美元($,dollar)和英镑(£,pound)就分别是美国和英国的本位币。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货币,起着度量尺度的作用。所以货币本位和本位币是两回事。
注意,辅币,顾名思义,就不是本位币,而是辅助性质的货币。
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偿性(unlimited legal tender),也就是不论买东西、还账(属于支付),还是缴税,不论拿着多少本位币,对方都不能拒收,否则即是违法。
货币本位制(monetary standard system),就是规定什么是发行货币需要**的币材以及本位币是什么的制度。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system)是最出名的本位制度,此外还有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 system,银是货币单位)和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 system,黄金和白银都是货币本位)等。只了解金本位制就够了。
金本位制又分不同种类,最有名是两种。一是“金币本位制”(gold coin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发行的每单位货币,都先要**一定的黄金,或者说货币是有黄金含量的。货币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货币只是黄金的代表和符号,两者是**事。这种制度由英国在19世纪创设,1934年金币本位制终结。
二是“国际金汇兑本位制”(international gold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也叫美元–黄金本位制(dollar-gold standard system)。这是1944年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Bretton Woods Conference)的重大成果。按照这个制度,美元和黄金都是国际货币本位。黄金和美元之间**固定的比率:1盎司黄金=35美元,而各国货币与美元也**固定的比价即汇率(exchange rate)关系,还可以按照这个固定的汇率,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须无条件地给予兑换。
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跟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这一体制随之崩溃。这个问题,我们在有关汇率和黄金的内容中会进一步说明。
纸币本位制(paper currency standard system)
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学金融学课本有两本,一本叫《**金融学》,一本叫《资本主义金融》或者《资产**金融学说》。在讲到**国家的货币时,都特别说明,**国家的货币,包括**币,都是有含金量的,发行有计划、有节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没有含金量,都是滥发。
其实,在金币本位制崩溃之后,世界各国的本位货币都是纸币,本位都是纸,跟黄金、白银以及其他金属没有任何关系。发行货币,不需要预先**金银,而是各国政府或者**银行根据需要发行,说得难听点,**好纸和印刷机就行了。这就是当今世界的货币本位制度:纸币本位制(paper money standard system)。
纸币本位制下,**币也好,美元、英镑、欧元、日元也罢,都跟黄金没有任何关系。
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
纸币虽然是最典型意义上的货币,但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用现金的场合越来越少,银行卡就是电子货币的载体。
电子货币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准确的定义。大体上说,电子货币是以电子信息的**储存在电脑的磁介质[3]中,以电子化**交易的一种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串数字,这与纸币不同。纸币有纸这个载体,电子货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物理形式,是虚拟的电子脉冲信息。
使用电子货币交易的时候,得借助于计算机或者网络(internet)来进行。比如,你给人家一笔钱,不必把**送过去,也不用拿着钱去邮局汇款,而是通过银行的ATM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柜员机),输入指令,你的户头数字**,几乎同时,别人户头的数字**,就可以了。
电子货币的一大好处是,交易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即使你交易的对象在国外,也一样方便。
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电子货币,就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金,一卡可走遍天下。对于商家、银行来说,也免除了清点的麻烦,纸币上有大量的病菌,用手数钱很不卫生。
货币一般是通过**银行发行的,而电子货币的发行者不是**银行,而是商业银行(如借记卡[4]和**[5])、****(如电话卡)、企业(如公交IC卡)等。这也是电子货币与**货币的一大区别。
电子货币没有主币和辅币之分,反正都是一串数字信息。那为什么一串信息也可以被称作货币呢?
因为货币的含义,或者实质内容,就是交易媒介或者支付手段。电子货币,如银行卡,可以作为交换媒介买东西,和纸币没区别,尤其是作为支付手段的时候,比纸币更方便、快捷。所以,一种“东西”是不是货币,不是取决于它的物理形式,而是人们是不是认可它们作为交易媒介或者支付工具。在这个意义上,电子货币就是货币。
同样地,在2009年突然冒出来的比特币(Bit Coin)[6],第三方支付平台(the third party payment platform,如中国著名电商阿里巴巴**[7]推出的支付宝),以及电子钱包[8](electronic wallet),也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还在**当中,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种类的电子货币。这是未来科技**和人们需求变化的必然。
纸币到电子货币的演进非常有趣。其实早在铸币时期,就种下了电子货币的种子。反正作为交易媒介,只要大家认可就行。既然成色不足的铸币可以,纸片可以,那再进一步,观念上的东西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应该也没问题。电子货币就是观念上的货币。
当然,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电子货币不是货币,只是银行存款的某种替代物或者表现形式,真正的货币还是银行里的存款。
是否会有电子货币完全替代纸币的那一天,彻底实现货币的无纸化呢?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北宋(960~1127)。
[2].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代码:USD),单位包括美元(dollar,$)、美分(cent,¢),进位为:$1=100¢。美元纸币,1/4是亚麻,3/4是棉,由美国铸印局(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BEP)负责制造。目前每天大约印造9.07亿美元,95%用于替换旧币,1美元、2美元的制作成本约为5.5美分,5美元、10美元、100美元的成本约为9.9美分,20美元、50美元成本约为10.9美分。原有的500美元、1 000美元、5 000美元和10 000美元,19**年7月14日停止使用。还有一种100 000美元面额的纸币,但没有公开使用,只作为内部官方转账使用过。
[3]. magnetic medium,在磁场作用下表现出磁性的物质。
[4]. debit card。
[5]. credit card。
[6]. 比特币,这个概念,是一个化名中本聪(Dorian S.Nakamoto,有媒体报道说是日裔美国人)的人在2008年创造的。2009年1月3日,比特币问世。比特币是虚拟的**,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即没有**银行参与。比特币的总量是固定的,每年按照递减的速度**,最终在2140年达到2 100万枚的极限,然后不再增发,这是它在互联网时代**追捧的根本所在。一些国家把比特币作为货币,但多数国家当作一种投资品管理,并严格限制其交易。
[7]. Alibaba Group,总部位于杭州,中国著名的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主要业务是电子商务、网上支付、B2B网上交易及云计算。2014年在美国上市。
[8]. 装有电子货币的一种储值卡。
第四章货币的作用
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前文已经提到过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交易媒介是货币的基础作用,货币产生的原因。
现代社会,分工细密,每个人都基本只做一件事,所以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每个人几乎无时不处于与他人的交易之中。货币是连接众人的结点,是密集的无**交易的关键。
生活里处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例子。你每天去小吃店吃早餐:牛奶、面包、鸡蛋,这三样,都不是自己生产的,当然也不是店主亲自制造的,他也是从别人那里交换来的。吃早点,就是你和店主之间的交易,你需要用自己的所得去交换它们。
直接交换肯定是不方便的。比如你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员,拿着自己编写的程序去跟店主换早餐,店主会恼火的,以为你拿他开玩笑。
你用货币就是了。这些货币,是你编写程序的所得。店主拿到你给的货币,可以去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不是程序)。你和店主通过货币最后各取所需,得偿所愿。你用你自己的东西,交换到了需要的早点。店主用自己的东西(早点),先是拿到了货币,然后再去交换(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货币只是中介,实际交易的是你和店主的实际所得(商品或者劳务)。
如果没有货币,那你想吃早点,就只有亲自烹饪了。对你来说,时间宝贵,烹饪纯属浪费。幸亏有货币,帮了你,帮了大家。
吃早餐,只是个小例子。有了货币,才会放心大胆地进行分工,货币维系着社会分工,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比较优势),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增进了人类共同的福祉。
延期支付(deferred payment)
支付手段,我前面也有提及。现代意义上的支付起于赊销——先拿到商品,以后再支付货款,即延期支付。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不同,赊销时,商品的出售和货款的支付,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出现了时间上的分离。
赊销对买卖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卖方在竞争中更快售出了产品,买方及时**了需要的商品,不耽误自己的生产和生意。货币在赊销中的作用是作为延期支付的**和手段。
支付的**,就是以什么为支付单位。没有货币,就要用一般的商品作单位,比如用牛。我把你的货物先拉走了,过几天还你3头牛,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用牛作为支付**,买卖双方还要就牛的形体、年龄、健康状况等做出约定,弄清楚怎样才算“一头**的牛”,必要时还得咨询畜牧专家,给双方增添麻烦。
以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就简单多了。货币是什么,货币的单位是什么,大家心里清楚得很,没有疑义。
支付手段就是用什么进行实际支付。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货币,而用其他商品,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但是,商品的价值是不稳定的,拿走商品的时候合算,但到了还账的时候,可能就吃亏了。还有,用他物也不方便。比如用几头牛还账,赊销的一方还得给牛**饲料,最后还要把牛卖出去。如果用货币,就省去了**饲料之类的烦恼,还省去了转卖手续。
所以,延期支付,用货币最**。这是货币继交易媒介后的新用途。
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
在货币的所有作用中,计价单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这一作用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其他。
两种商品交换必须依照某个交换的比例进行。交换比例就相当于价格(而且是价格真正的含义)。假如没有货币,商品交换时,如何标“价”,又需要多少种标价呢?
为便于交易,每种商品都需要标明与其他所有商品交换的比例。比如有4种商品:鱼、盐、鹿肉和羊,卖鱼的人要写3种标价:鱼与盐、鱼与鹿肉、鱼与羊的交换比例,卖盐的、卖鹿肉的和卖羊的,也要照此办理,每个人都要写3个标价,一共是12个标价。
这当中有一半是重复的,如鱼和盐、盐和鱼的交换比例是一回事,虽然两个人都标了价,但只能算作1种标价。这样,4种商品一共就需要6种标价。
如果有一点排列组合的数学知识,就知道,n种商品,一共需要组合数C2n种标价。比如两种商品,需要C22即2种标价;上述的4种商品,需要C24即6种标价;10种商品,需要C210即45种标价;1 000种商品呢?居然需要C21000即499 500种标价!
真实市场上的商品何止1 000种!假如没有货币,我们去**,每种商品都要挂一大堆价签,**价签才能看到商品是什么样子。这样买东西,就太费劲了。
不但如此,更大的麻烦是,你到市场上看到三个卖鱼的,一个人的标价是1条鱼可以换3袋盐,第二个人的是1条鱼可以换半斤鹿肉,第三个人的标价是1条鱼可以换1/3只羊。
请问,你能判断出来谁的鱼最便宜?谁的最贵吗?根本搞不清楚。除非你知道所有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用很多时间去计算。
用货币标价不但最简便省事,而且谁卖得贵,谁卖得便宜,也一目了然。
第一,每种商品只需要一个价格标签,如10元。有多少商品,就只需要多少标签。100种商品只要100个价格标签,1 000种商品仅仅需要1 000个价格标签,连原来的零头都不到!
第二,每种商品只用一个标签,而且都用同种货币标价,一下子就知道谁的东西卖得贵,谁的便宜。比如第一个卖鱼的标价10元,第二个9元,第三个8元,任何人都知道该买谁的,省却了计算、比较的麻烦。
在今天的市场上,我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带来的便利,但却浑然不觉,货币真是做好事不张扬的幕后英雄。
价值储藏(store of value)
爱情有时很虚无缥缈,对大多数人而言,积累财富是人生更实际的目标。很少有人把辛苦工作积累下来的财富一下子就挥霍掉,而是保存起来,留给后代,或者供自己将来之用。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丰裕社会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中国为人父母者,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省吃俭用,拼命攒钱,为子女的将来打算,是积累财富的好榜样。
不把财富消费掉,而是把财富积累起来,期望保值、增值,这个行为叫“价值储藏”。储藏的目的无非是**未来消费,也就是提高未来的购买力。
用什么来储藏价值,或者说用什么**来储藏?有很多种,比如购买资产[1],如买房子。在北京、上海、香港、东京、伦敦、纽约等世界级的大都市,房子价格很高,在市中心买一套公寓,或者在郊区拥有一套别墅,是众多人的梦想。在那里,不少富人有多套房产。人们在这些地方买房子,并不全是为了居住,而是期望房产增值,两者也可能并行不悖,既能居住又能增值,这是一种典型的价值储藏的手段。
还有其他资产,如股票、债券,以及特殊的资产,如黄金、古董、珠宝、字画等,也是可以选择的价值储藏**。现在,全世界投资股市、债市、黄金的人,数以亿计。古董等收藏品市场,也吸引了数量可观的人。
以房子、股票等**储藏价值,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都需要了解专业知识、相关法律、交易规则、交易**等,门外汉做不了。外行买珠宝、古董、字画,一不小心,就可能买个赝品,就是内行,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光具备专业知识也不行,还要有足够的财力。比如买房,起码能付得起首付,买名人字画,更是需要不菲的投入。
以这些**储藏价值,还要承担风险。房价、股票价格、黄金价格,可能上涨,也可能下跌,没有规律可循,难以预先判断。价格涨了,财富**了,当然高兴;跌了呢,就要承受损失。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种价值储藏**。它正是我们可能视而不见的货币自身。其他**都是动用货币去购买。货币自身,你不用动,就是一种价值储藏的**。
用货币形式储藏价值,好处显而易见:不用专业知识,风险也不大。只要把货币拿在手里就行了,不用学习那些复杂的知识;也没有门槛,理论上,一分钱也可以。风险比其他形式小得多。
当然,用货币作为价值储藏的手段,不是没有一点风险。有两种情况会带来风险。其一,是货币贬值的风险,通货**的情形之下,货币的实际价值会缩水,购买力会下降;其二,用货币储藏财富,会产生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2],也就是保留货币就失去了本可以其他形式储藏财富所带来的收益。
但相对来说,货币是最便当、风险最小的价值储藏形式。
世界货币(world currency)?
在**的**经济学教科书里,货币还有一种作用,叫“世界货币”。国内好多的大学金融学教科书也沿袭了这个提法。
所谓世界货币,就是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家之间充当交易媒介或者支付手段。
历史上,充当世界货币最有名的是黄金。黄金是实实在在的商品,不需要别的发行**材料,全世界的黄金都是一模一样的,信息透明,不会上当,自然被所有国家的人们接受,没理由拒绝。
因此,黄金作为购买手段,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购买商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用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自动平衡国际收支,消除国际贸易不平衡。大卫·休谟[3]对此有开创性的研究,即“休谟的黄金流动均衡机制”,又称“休谟机制”。
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其他的支付手段都不行时,只能靠黄金。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民众踊跃捐献金戒指、金项链等黄金饰品给国家,以便韩国支付所欠外债,度过严重的金融危机。因为外国人不要韩元,就要黄金。
另外一个,就是美元。前面我们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和黄金按照固定的比例自由兑换,各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因此美元成了唯一的世界货币。
今天,具备世界货币资格的,基本还是美元和黄金。
但不能说世界货币是货币的一种独立的作用,只能说是货币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特别是支付手段在空间上的扩展。这是需要提醒读者的。
注释
[1]. 资产(assets)是具有货币价值的财物或权利,或者说,是货币形式的经济资源。资产可以是实物性的,即所谓的实物资产(physical assets),如土地、机器设备等,也可以是金融性的,亦即金**产(financial assets),如现金、存款、商业票据、有价证券等。更详细的解释见第六章。
[2]. 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假定不做此事,而把资源用于其他目的,所能**的最大价值。
[3]. David Hume(1711~1776),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第五章对货币的误会
金钱自打来到世间,演出了太多的悲喜剧,文学家们做了最生动的描述。
对金钱的愤怒
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在《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中,抨击了金钱的“罪恶”。他揶揄道: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啊!你们这些天神呵!为什么要给我这些东西呢?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来!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
**为此称赞说,莎士比亚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
法国作家莫泊桑[2]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也写道:“金钱却可以使亲人变成仇人,兄弟变成陌路。”
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前(1978年之前)灌输给**的教育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关系,不管是亲人、同事还是朋友,“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一律是金钱关系,整个社会充满了冷漠、无情、自私。
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教育也不算错。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之前的社会,只要是货币发明之后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就离不开金钱,甚至是靠金钱维系的。人们进行交往,必须互利互惠,这就体现在金钱的来往上。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概莫能外。子女要不要给父母钱以养老,丈夫要不要把钱交给妻子以养家?俗话说,“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不是?金钱关系本身没什么问题。
莎士比亚讽喻黄金,说明那个年代黄金的稀缺和珍贵。莎士比亚是没见过纸币的,他见到的都是铸币,金币自然是上好的,哪怕是只含有“一点点”黄金的铸币,也是上币(上等币)。
金钱只是利益交换的代表和工具,莫泊桑说的钱让亲人变成仇人,兄弟变成陌路,完全是误会。金钱代表的是利益,一方**侵占另一方的利益,即使是亲人和兄弟,恐怕也不能一味忍受下去。所以,亲人变仇人、兄弟变陌路,是利益冲突太激烈,无法调和的结果。人们在意自己的利益,不想被别人占便宜,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性吗?
文学家们,如果要写出真正的人性,就得把金钱的工具性或者中性,和人性的善恶区别开来,钱没有善恶之分,人性才有善恶之分,尤其是,不要把人性的恶加之于金钱。
《钱神论》
在我看来,这些外国的大文豪写得还是太乏味。请**古代一位不怎么知名的文学家,是如何妙笔生花,描述金钱的。
这位文学家是西晋时期[3]的鲁褒[4]。他写的《钱神论》[5],妙趣横生。鲁褒名气虽小,但他的这个作品却是大大有名,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我引用其中最传神的两段: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始终。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
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句句精彩绝伦,比莎士比亚厉害多了吧。当然,鲁褒说的是反话、气话,表达了作为隐士的他,对追逐金钱世风的愤懑。
“有钱能使鬼推磨”,大概就是由《钱神论》“发扬光大”的。有一点可以肯定,莎士比亚和鲁褒虽然洞察世事,但金钱的作用之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或者认知能力,他们只能仰天长叹,不得不服气。也说明,他们对于有些人性和世界的看法还是太肤浅了,远谈不上深刻。文学家们的影响力巨大,他们的误会给世人带来了更大的混乱。
金钱如粪土
中国有一句谚语,可以高度概括古今文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这就是:金钱如粪土。莎士比亚、鲁褒们说了半天,不过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严格说,金钱如粪土只是半句话,另外半句是:朋友值千金(也有“仁义值千金”等其他说法),这是中国最**的“心灵鸡汤”之一,经常用作“家规”和“家风”,很多人奉之为座右铭。
有趣的是,金岳霖[6]先生还是一个15岁少年的时候,第一次听到“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这句话,就说此论为胡说。因为,如果金钱是粪土,而朋友值千金,千金也不过是金钱,所以,按照简单的形式逻辑,这句话等于是说,朋友就是粪土。这显然不是这句话的本意。
同样的矛盾,莎士比亚也有,莎士比亚说金钱让人迷失,但他也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这样的话。与他对黄金的讽刺形成强烈的对比。
**以来,中国人宣传的英雄模范,有一类是“断然拒绝金钱美女的**”的人物,如果金钱是粪土,拒绝粪土,有什么值得特别称道的呢?这说明,心里还是太在乎钱了。美女的道理亦然。如果不是受到了**,觉得失去是损失,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断然云云,肯定是假的,经过痛苦的挣扎,由于有更大利益的**才放弃眼前的金钱美女,才是真实的。
不管嘴上如何标榜不爱钱,中国人至少和外国人一样爱钱。一个最明显的事实,连小孩子们都懂办事就要送礼的“规矩”。
金子般的心
人们对于金钱认知的混乱,无处不在。
一方面,对金钱极尽攻击之能事,把金钱视作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又四处打听赚钱秘籍,大谈生意经。一面说“为富不仁”“无商不奸”,一面又说“君子爱财”,只是“取之有道”罢了。一面说“钱是**”,一面又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面说,钱不重要,亲情、友情、爱情才重要,另一面,多少亲人、朋友、**,单单为钱,转眼形同陌路。
最搞笑的是,中国人如果形容一个人坏,经常说“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但褒扬一个人心地纯良,好得没法再好的时候,却必定说,这个人(一般是女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联想到“金钱如粪土”,这种说法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哪呢?
爱情**
董永和七仙女、许仙和白娘子、梁山伯和祝英台、牛郎和织女、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7]中的露丝(Rose)和杰克(Jack Dawson)、灰姑娘和王子,这些最著名的爱情故事或传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说出来,吓你一跳,都是一个没钱的人爱上一个有钱人。这是古今中外共通的爱情**。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这是两个有钱人的爱情故事,极少见两个穷人之间发生动人的爱情,当然生活中一定有,这是很有趣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有钱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恋爱是简单的,任何两个人都可能产生恋情。结婚可是很实际的事情。如果两个人都一贫如洗,生活就成了“坚硬的稀粥”[8]。在穷困潦倒中,爱情也会被稀释。所以,大学生们都会在读书期间谈几场恋爱,但临近毕业就分手。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司马迁[9]在《史纪·货殖列传》中写道: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有钱人更有道德感。不是说穷人就没有道德,而是说,人有钱了,会**更好。俗话也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是自古以来的硬道理。
古时的知识分子,讲究安贫乐道。以为只有安于贫穷,才会悟道,或者悟道就不会在乎穷居陋巷,不是有《陋室铭》[10]吗?这是没有依据的。反倒是太穷的人家根本念不起书。一个地方最有教养的人,恰恰是那些最富裕的人,而不是穷人。绅士都是有财富做支撑的。
结婚要不要找一个有信誉的人?当然要。什么人最有信誉呢?还是有钱人。因为“富而好礼”,说通俗点,富裕的人才爱面子。也不是说富人中就没有坏人,而是说成为坏人的概率小,比如**越货的就要少得多。
如果嫁给或者娶了一个有钱人,过日子自不必说,还更有德行、更可靠,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你会发现,从古至今,美女们多嫁给有钱的富豪,比如西施[11]嫁给了范蠡[12],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能跟一个有钱人结婚,幸福的概率就要大得多。所以,**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当然,还要凭运气。
货币是伟大的
古往今来,所有对于金钱的指责都是武断和无理的。金钱只是一些纸片、铜板,甚至数字,是不会教唆人做坏事的,是人的贪婪和冲动,酿成了人间悲剧。如果一切都是钱的错,那把钱消灭了,所有的罪恶就会跟着销声匿迹,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了吗?不可能。所以,不是树叶在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诸多逻辑混乱、言不由衷的谚语,也真实反映了人们对于金钱的矛盾心理。这种价值观上的混乱,主要是因不了解货币的由来而造成的。
了解了货币产生和**的简单**就会知道,货币本身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哪里是什么粪土!相反,货币是人类独有的创造。要知道,别的动物也有很聪明的,比如黑猩猩,但都没有聪明到能发明出货币的程度。货币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纸币和电子货币,无一不是人类聪明智慧的闪现。
钱不能解决人的一切问题,但钱能买到你喜欢的东西,从玩具、书本、宠物、美食、美服、电影、音乐,到周游世界。
货币造福人类,施惠众生,润泽世界。没有货币,世界绝不会如今天般丰富多彩;没有货币,人类的苦难和不幸一定会更多。货币至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怎么歌颂都不为过,怎么还能想着去讽刺挖苦它呢?
注释
[1].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剧作的表演**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2] . 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法国作家,以短篇小说见长。
[3]. 266~316。
[4]. 是一位隐士,生卒年不详。
[5]. 原文见《晋书·隐逸列传·鲁褒传》。
[6]. 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
[7]. 美国20世纪福克斯**和派拉蒙影业**拍摄的,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为背景的,表现浪漫爱情和灾难的电影,1997年首映。
[8]. **(1934~),作家,曾任中国**长,著有《青春**》等。
[9].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公元前87),中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10]. 作者为刘禹锡(约772~约842),唐朝诗人。
[11]. 中国春秋末期的越国人,中国著名的“四大美女”之首(另外三位是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所谓“沉鱼落雁”的“沉鱼”者。
[12]. 范蠡(公元前536~公元前448),中国春秋末期楚国人。**家,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其后化名“鸱夷子皮”,与西施结为夫妻。经商成巨富,号“陶朱公”,被奉为中国民间之财神。
第六章货币计量和金**产
货币的定义,本来就很开放,即一切能充当交易媒介或者支付手段的东西。在货币的历史流变中,从原始的实物货币,到铸币,再到纸币、电子货币,货币的类型不断创新,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可以预计,创新不会停止,未来还会涌现出新的货币形式。
这样,整个经济体中有多少货币,便很难说清。鉴于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管理货币的部门必须要对货币的总量有个相对准确的估计。**银行(Central Bank)所指的钱,和一般人说的钱很不一样。因为不同的钱对经济影响的**和程度差异很大,这就是货币计量的必要性。
流动性(liquidity)
流动性,是财经新闻报道中的“热词”(hot words)。但是新闻中流动性的含义,与金融学里本来的含义,有相当大的区别。
流动性是跟现金对照的概念。在生活中,现金购物最方便,几乎没有商家不接受现金。有时候,商家只接受现金,不接受其他货币,比如**。中国的麦当劳(McDonald’s)、汉堡王(Burger King)在多数情况下,拒绝接受**。很多小卖部、街边的流动摊位、出售农产品的农民等,连可以**结算的POS[1]机都没有,也只能接受现金。
但是,除了现金,还有很多其他货币形式。对于货币管理当局,比如**银行来说,它们非常关心的是所有形式的货币的变化,对宏观经济会产生多大影响。货币太多或者太少,对物价和通货**,以及就业、汇率,会有不同的影响。货币当局需要时刻洞察物价水平的波动,**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统计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什么样的货币对物价的影响最大?当然是现金。现金可以毫无**地购买、支付,对物价有直接的冲击作用。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手里有大把现金,他想干什么呢?显然,他想马上就去买东西。如果大家手头都持有大量现金,钱大量**商品市场,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或者总购买力会迅速提升,物价总水平提高,通货**可能很难避免。
而用其他的货币形式购物就不如现金方便,相应地,对于物价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就没有现金这么直接,当然,不是没有影响,也不是说不大,而是没这么直接和确定。
在金融学里,把其他货币形式(或者更大范围内,其他资产)转化成现金的便易程度叫作“流动性”。当然,转化的前提是货币的名义价值不能有损失(实际损失时有发生)。
货币管理当局需要密切观察不同流动性的货币的变化,以便及时**,维护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这就是流动性这个概念本来的含义。但是,在新闻报道里,流动性主要指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比如“流动性泛滥”是指货币总量太多了,“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