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相信谭年清校长这么快就离我们而去。噩耗传来,我半晌默然,沉思良久。他的音容笑貌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中呈现,悲从中来。
前不久他刚住院,刘兆平校长带我们几个校领导去县人民医院看望他。他当时虽然打着吊针,但还是坐在床上和我们亲切交谈。为了活跃气氛,他还给我们讲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乡村笑话,把大家逗乐了。他依然风趣、幽默、乐观。但当我们发现他似乎比以前胖了,他老伴黄海月说:“不是胖是肿,你看这脚肿了,肚子也鼓起来了”。我问谭校长:“你自已有什么感觉?”他说:“感觉胸部背部好象有什么东西压住一样”。闻听此言,看着这症状,我当时表面上虽凑合着乐,但心里怎么也乐不起来。
临走时,我们都劝慰他好好休息治疗,早日康复,等你出院后我们再一起去钓鱼。我们知道,谭年清主任退休以后,除了看书学习和忙于老年工作及公益事业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钓鱼。
我们一直关注着谭校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不久转到了赣州市人民医院,而后又转到广州南方医院。就在去世的前几天,我们开校长办公会,刘兆平校长还向他女儿谭晓红打电话问起谭校长的情况,听说已经稳定有所好转,就是检查出肺部有些问题,而且正在寻找针对性的特效药。我们都为此感到放心,同时认为在南方医院这么有名的大医院,医疗条件好,一定没有问题了。可是没想到,仍是回天无力。
谭年清同志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糸,曾经担任过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县人大副主任,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尽心尽职,为于都县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退休以后担任过县老年大学副校长、校长、老年体协副主席、关工委副主任、钓鱼协会副会长等。尤其在担任老年大学校长期间,团结带领一班人,为老年大学的成长发展,使老年大学逐步走上教学工作正常化、学校管理规范化的轨道,而努力工作成绩显著。同时退休后,也非常关心老家葛坳乡澄江村的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亊业,为澄江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要贡献。就在他住院前,还应邀一直为邻近的上老村申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申报材料。以至他老伴一直埋怨他,只知道工作不注意自己身体。女儿谭晓红也曾说:“我真不忍心看到我的老爸七十多岁了身体又不太好,还在为县里的一些工作和家乡的建没公益事业操劳操心。”而他却说:“我是共产党员,县里的事,还得听从组织安排尽力而为,家乡的事,大家推举我受众人之托我也推辞不了,只有把它做好”。
还在上班的时候,我与谭年清主任偶有交往,因为都爱好文学和写作,以至文人相重,而有共同的语言。而真正直接的较为密切的交往,是在谭主任担任老年大学校长以后。这期间,我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在谭校长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为给老年大学学员中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展示文学才华的舞台,2013年底,老年大学成立了“文学爱好者学会”。并推举我担任会长,谭年清、刘兆平校长担任名誉会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长谭晓红任顾问。尔后又开设了文学课,由我和刘传林副校长、姚玉凤、刘满英等担任文学课老师和主讲人。文学课每两周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谭年清、刘兆平校长都不时抽空前来参加活动。谭校长还认真备课,给我们讲述写作概要和自已的写作体验,给大家传授写作经验,使我们受益匪浅。几年来,通过学习和交流,我校文学班学员文学修养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成绩显著。不但积极向校报、学习园地写稿,为丰富校园文化提供作品,而且近年来每年在全国各报刊发表作品一百多篇。到目前为止,文学班的老师和学员中,已有县、市作家协会会员5人,省作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1人。
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2014年,谭校长不再担任老年大学校长,而改任老年大学顾问,由刘兆平副校长任校长。这时,谭年清校长和刘兆平校长都提议由我担任老年大学副校长,并提交县委常委会通过下文任命。我虽然不愿意,因为这并非我的初衷和喜欢做的事情,但介于我与两位领导的交情还是接任了。这也可能是我与老年大学的一段情缘吧!因此,我曾有感而发写过一篇文章《老年大学情未了》,说的就是我入老年大学学习,由学员到老师而到副校长的经历和感想。
谭校长是我们的老领导,但我一直视谭校长为我的良师益友,也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看重。我们之间也因文结缘,他老家葛坳乡澄江村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为更好地宣传澄江村,他曾写过《千年古村话澄江》发表在《今朝》杂志2014年第1期。而在这同一期《今朝》杂志上,也有我写于都河的一篇散文《冬月平湖》,成为巧合。后谭校长便邀我也来写写澄江,宣扬一下为澄江村的建设和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干部,我欣然答应。他召集澄江村的离退休老同志开了个座谈会,并给我提供了许多有关澄江村的资料,还带我去了澄江村实地走访考察。在此基础上我写出了《梦圆千年古村》,发表在《老友》杂志2015年第7期。而后我们又一起合作,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共同写出了《澄江村与三位历史文化名人》。这三位历史文化名人就是唐朝杨筠松、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刘伯温。不同时期的三位历史文化名人与同一个偏远山村都有历史渊源这是少见的,我们都认为这事很值得写。我正想在近期把文稿投出去发表,当他康复回来时给他一个惊喜。没想到文章尚未发表,他已离我而去,而使我心痛不已。
而更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澄江村还有更值得写的文章尚未完成。澄江村不仅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也是各级精准扶贫的示范村,从去年底起,国家战略火箭军机关就开始在澄江村精准扶贫,准备以火箭般的速度,计划在2018年使澄江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村。2016年12月9日,火箭军领导和省、市、县领导及相关部门,在澄江村文化广场举行了军地联席会议和启动仪式。那个代表澄江村在启动仪式上发言的就是谭年清校长。我们曾经约定,待到2018年,战略火箭军在澄江村精准扶贫一年以后,在他们有了显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再共同写一篇宣扬战略火箭军在于都精准扶贫事迹的报告文学,准备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发表。那题目我都想好了《火箭军精准扶贫在于都》,而且我还给《中国报告文学》编辑部的负责人汇报过我们的这个想法和打算,得到他们的赞赏和肯定。他说这个题材很好,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符,我们正需要这方面的文章,尤其是战略火箭军是个新军种,他们的事迹更值得写。而后还不时的打电话询问有没开始写了。我说不要急,还得等一下。等什么?等到2018年,等到谭校长回来。可是,在2018年尚未到来之际,谭校长就走了。我还能够去写这个文章吗?就是这么好的题材的文章,我准备放弃,因为写作这篇文章的合作伙伴最佳搭挡不在了,知音难寻,孤掌难鸣。
呜呼!斯人已驾仙鹤去,澄江绿水空自流。我看着书房案头的一本本有关澄江村的颇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谭校长给我提供的。其中有中国传统村落、江西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村话澄江》、《澄江村风彩》、《谭氏二联族谱》等,这些厚重的资料都凝聚着谭年清同志的心血,大都是他亲力亲为的文化成果。睹物思人,深深的怀念。千年古村英才辈出,我以为,谭年清就是澄江村历史上的当代文化名人。我们记得他,澄江村会更加记得他。
丁桥荣,县、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曾有作品在<今朝>、<老友>、<康乐寿>.<中国报告文学>、<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