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正值国际劳动妇女节。
各方媒体都纷纷表达了祝福。
在官方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
不过很多人并不喜欢这个称呼。
擅自把这个节叫做「女神节」「女王节」等。
还有在妇女节前一天,即3月7日,兴起了一个新的节日——女生节。
原本这个节日也是出于好意,在全国各大校园里推广开来。
但没想到,今年的女生节,却惹出了一场争议:
清华大学女生节的祝福横幅,突然被骂上了热搜。
每年女生节,清华大学各院系男生都会拉一条向女生祝福的条幅。
还特意采用所在专业的术语,表达对女生的倾慕。
能看出来,他们表达的时候是真心出于祝福和赞美。
但问题又在于,这些赞美根本就没到点子上。
他们表达的意思相当浅薄,尽是些「女生多么美」「我们(男生)多么爱你们(女生)」……之类。
况且,这是女生节,又不是情人节,但条幅中却充斥着求偶式的告白。
这样的言语在女生看来并不是祝福,而是一种「骚扰」。
仿佛女性在他们眼里,不是个人,而是个意象,是个**化的雕塑。
对,这就是社会上普遍物化女性的一种表现。
只是还有很多人都没有察觉到。
香玉今天,就要以一部纪录片聊聊这个话题——
《雕塑**》Miss Representation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媒体如何影响女性的形象。
片中采访了各行各业杰出的女性,采访了她们对于「媒体与女性」的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部纪录片上映于2011年。
但是其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也是深有感触。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能拿到8.9的高分。
电影有两位导演。
一位是Jennifer Siebel Newsom。
乍一听有点陌生,但你可能听说她的另一部名作,《面具之内》。
那部纪录片展示了她非凡的共情能力。
跨越性别,去关注男性所承受的社会隐性**。
豆瓣评分同样很高,8.7。
本片另一位导演是金伯利·艾夸罗(Kimberlee Acquaro)。
她拍摄的《上帝忘了卢旺达》曾被提名奥斯卡**纪录短片。
从女性视角,讲述了1994年卢旺达大**带来的危害,令全世界震撼。
这两位导演的合作,堪称强强联合。
这一次,两人聚焦于现代媒体给女性带来的影响。
当提起媒体时,大多数人可能直接想到的就是或者微博。
但实际上,媒体的范围不止如此。
电影、电视、**、音乐……这些都是媒体信息的承载体。
媒体悄无声息地入侵每个人的生活,重塑我们的想法。
这其中,对于女性更有着格外的影响。
影响之一,在于制造外貌焦虑。
最常见的制造外貌焦虑的**,就是打造出一个「完美女性形象」。
例如好莱坞大片中常见的性感女郎。
社交网站上重重滤镜下面容精致的网红。
还有游戏里36D但是腰围不到50cm的女英雄。
这些,都是充斥在媒体中的「完美女性形象」。
一个「完美女性形象」可能造不成什么影响。
但当媒体中充满这种形象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形成一种观念上的驯化。
人们认为这种形象才是「正常的」。
而这,会让女性**更容易焦虑和担忧。
根据统计,53%的13岁女孩对她们的身材感到不满。
而这一比例,在17岁女孩中升至78%。
如果你不相信这部纪录片的统计,也可以来看看国内媒体的数据。
打开国内女性向的APP,会发现关于「减肥」的帖子数量达到607万+。
而在男女通用的网站上,点击量**的健身视频都是关于女性塑形的。
从马甲线、天鹅臂、斜方肌到瘦腿。
女性对于如何塑造完美的形体是如此痴迷。
可是问题在于,这真是女性自己想要的吗?
有的人或许会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可这不禁让**疑,究竟是天性,还是被媒体驯化的结果?
女孩的妹妹因为身材在学校受到嘲笑
香玉想起去年一部国产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里面有一集叫做「完美女孩」。
杨幂在剧集里饰演一个完美的女性机器人。
她的容貌、身高、体重和三围都是按照所谓的完美比例设计的。
而她的命运就是沦为养老院的泄欲工具。
媒体不仅影响女性,也影响男性对女性的看法。
接受到网络上大量关于「完美女性形象」的信息后,男性也会默认这才是真实的女性。
他们会用语言和行动,对女性完成二次驯化。
常见**是,称赞符合社会期待的女性,贬低不符合的女性。
实例之一,是之前不慎上传**到社交平台上的卡迪B。
因为她乳晕的形状不符合男性审美。
结果,遭遇了大量侮辱和攻击。
甚至有人对她的胸部恶意P图。
事实上,她变成那样的原因是因为她需要给孩子哺乳。
而哺乳,会对一些女性的胸部形状或颜色造成改变。
那些对她的侮辱和嘲讽,无疑是极其不公的。
媒体的另一项影响,在于物化女性。
以电影为例,最常见的就是英雄片中「英雄+美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常以男性为主体,描写男性如何拯救世界或者国家。
而女性则往往以性感花瓶形象出现。
她们的作用要么是支持男性,要么是被男性救援。
最后,大多数都成为男性完成自我**后社会所赐予的战利品。
当然,也有不少人反对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男女都在被「物化」,男性选秀节目就是证明之一。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但是男性被「物化」,更多还是针对于偶像明星群体。
相比之下,女性被「物化」几乎存在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铺天盖地的,利用性感女郎博眼球的**。
这种物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关注女性时永远首先关注她的外表。
而这本来只该是评判女性价值时最微不足道的一点。
以凯蒂·柯里克为例。
她是CBS最优秀的女主持人之一,但在刚上任时却遇到不少困扰。
面对男主播,人们思考他的观点正确与否。
面对凯蒂·柯里克这样的女主播,人们却只关注:
「她是不是露腿露得有点多?」
「她穿的那件冬季白外套**吗?」
没有人报道关于男主播的花边新闻。
但人们却热衷于追踪凯蒂的所有八卦。
她穿什么,和谁约会......
唯一被忽视的,却是她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与她相反的是另一位中性化打扮的主持人蕾切尔·玛多。
她是美国最亮眼的电视新闻界主持人之一。
但因为中性化的打扮和性取向,受到了大量的攻击和侮辱。
更糟糕的是,即使权威女性也难逃对于外表的攻击。
萨拉·佩林是**斯加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
而广播节目主持人在评价她时,只是说她「戴那顶帽子真的好辣」。
其他女政客也难逃一劫。
福克斯新闻在将萨拉·佩林和另一位女政客作比较时,公然嘲笑两人不再年轻。
可笑的是,无论这两人多大,看起来都比他要年轻得多。
更别提其他那些针对女政客外貌和年纪进行嘲讽的男性节目。
「丑陋的女**。」
「去做个拉皮手术吧。」
这些人的言论无疑是可笑而令人愤怒的。
他们在大放厥词时,似乎都忘记先照照镜子。
更糟糕的是,这些琐碎的关注点分散了女性领导者的权威性。
在希拉里竞选时期,电视台公开对她进行嘲笑。
说她将带着人们「把垃圾扔了」。
在她一次演讲时,台下还有男性**者大呼:
「回家把我衣服熨了!」
这些潜台词合起来只有一句话:
「女人,还想做领导?」
女人,确实想做领导。
这,也是本部纪录片最核心的思想。
但前面提到的所有这些,外貌焦虑也好,物化也好。
它们都是女性成为领导者的绊脚石。
首先,是外貌焦虑。
为了**所谓的「完美女性形象」,女性花了太多代价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上。
而这,毋庸置疑削弱了女性自身的力量。
片中所举的例子是,美国女性每年在美容产品和沙龙服务上的花费为1.2W美元。
而这些钱和时间攒下来,很有可能在学业和职场中更多提升自己。
这不是说,女性就不应该收拾打扮。
而是跟男性相比,女性太注重这件事了。
社会对女性的期许就是「美丽、美丽、美丽」。
对男性的期许却是「承担责任、征服世界」。
这从本质上就削弱了女性的权益。
截至2011年,美国只有34名女州长。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男州长的数量达到1000多名。
其次,这与社会对女性的物化也不无关系。
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萨拉·佩林,她就是被物化的典型之一。
和希拉里不一样的是,她的**形象并没有那么**。
相反要「女人味」得多。
而美国电视台主持人这样形容她:
「女人都想成为她,男人都想娶她。」
有的人或许会反驳:
俄罗斯女人不是也说要嫁给**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说萨拉·佩林?
那么问题来了。
媒体会从**的**之下拍照吗?
电视台会有主持人公开说,想对着**撸管吗?
希拉里强调的是**化的**形象,结果遭到敌对。
萨拉·佩林呈现的是柔化的**形象,结果遭到侮辱和愚弄。
这两人代表的,恰好就是女性走向成功时所面临的两种**。
说到这里,香玉又想到之前薇娅与****见面引发的争议。
本来是一次友好成功的会谈,结果在网上被几个恶臭男攻击。
别的不说。
这些人侮辱薇娅时,根本没有把她当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看待。
他们所看到,只有薇娅「女性」的身份。
这,也成为了他们开炮攻击的点。
但是,正如薇娅的商业价值不会被几句下流诗抹杀。
女性的成功之路,也不会因此彻底堵死。
这次妇女节,还有一张海报令香玉动容。
海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女性。
女性可以成为——
**察、拳击手、**冠军……
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
甚至像张桂梅那样,激励和帮助无数其他女性。
回到开头那个横幅的热搜。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下这条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妇女节横幅。
「I am your future boss, not your future wife.」
(我是你未来老板,别把我当成主妇看待。)
女性需要的,绝不是男性廉价的求偶式吹捧。
而是,女性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