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ggering(科研速递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近期主要科研成果 中山医院放疗科揭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新机制 1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发文揭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新机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著名的国际放射肿瘤学**(Internatio...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近期主要科研成果

中山医院放疗科揭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新机制

1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发文揭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新机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著名的国际放射肿瘤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此**由美国放射治疗及肿瘤学会(ASTRO)主办,是放射治疗专科的最具影响力期刊之一。

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放疗联合免疫可达到珠联璧合的协同增效作用,已成为肿瘤全新的治疗**写入指南。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内在机制仍然不明确,既往的研究认为局部放疗促进肿瘤相关抗原释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I)分子表达及免疫细胞招募产生一种系统的、 免疫介导的全身抗肿瘤反应,本研究从全新的视角阐述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协同增效机制。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刘晓慧博士等报道利用临床蛋白质组技术助力颅内动脉瘤血清标志物鉴定及相关发病机理表征

1月3日,生物医学研究院刘晓慧博士联合华山医院冷冰主任医生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在线发表一篇题为“Circulating proteomic panels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 and its rupture”的论文,通过建立基于质谱的全面血清标志物筛选方法,揭示了可能存在的颅内动脉瘤临床血清标志物以及疾病发生**可能的机制。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王永辉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黄瑾团队联合在RORγt/DHODH双靶点抑制剂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王永辉研究员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黄瑾教授团队合作,在药物化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Orally Available 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γ-t/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 Dual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研究论文,并入选期刊封面文章。该论文提出RORγt/DHODH双靶点抑制剂的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治疗新策略,发现一类具有四氢苯并噻唑母核的RORγt/DHODH双靶点抑制剂,在体内外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抗炎性肠病活性。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王建新课题组在肿瘤免疫化疗联合治疗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药学院王建**授团队题为《用于免疫原性化疗和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载奥沙利铂纳米粒成熟树突状细胞衍生囊泡》(Mature dendritic cell-derived dendrosomes swallow oxaliplatin-loaded nanoparticles to boost immunogenic chemotherapy and tumor anti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的研究成果。该论文报道了一种树突状细胞(DC)仿生纳米制剂,可参与免疫化疗联合疗法,放大肿瘤免疫应答效应,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黄志力课题组发现调控觉醒新核团

黄志力课题组发现背侧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1R)阳性神经元参与觉醒的启动和维持。北京时间2022年1月12日凌晨0时,相关研究成果以《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阳性神经元促进小鼠觉醒》(Striatal neurons expressing dopamine D1 receptor promote wakefulness in mice)为题,在线发表于Current Biology。

研究团队利用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光纤钙**测定神经元活性和脑电/肌电记录等方法研究了背侧纹状体D1R神经元调控睡眠觉醒的作用及神经环路。结果发现光遗传学激活背侧纹状体D1R神经元诱导小鼠从非快眼动 (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 睡眠到觉醒的快速转变,而抑制纹状体 D1R 神经元活性,显著**小鼠觉醒时长。结果提示纹状体D1R 神经元参与调控觉醒。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李聪教授团队搭建定位“代谢边界”的脑胶质瘤手术导航系统

近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孝勇研究员、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余锦华教授以及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联合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类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的胶质瘤手术导航原理验证系统。该工作以《智能拉曼导航系统术中划定酸化区域引导脑肿瘤切除》(Intelligent SERS Navigation System Guiding Brain Tumor Surgery by Intraoperatively Delineating the Metabolic Acidosis)为题在线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该系统由自主研制的pH响应SERS芯片,手持式拉曼光谱仪以及拉曼光谱深度学习系统组成。该工作提出了水滴辅助组织取样技术,能够将手术切面可疑组织表面代谢物无损地转移到SERS芯片上。还提出了报告分子诱导表面增强拉曼共振效应新原理。实现了微量液滴样本pH值的快速测定。自主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自动**样本拉曼光谱并准确、快速地测定样品pH值。该智能SERS系统导航可在6分钟内对64个组织位点(约1 cm2)pH进行测量,并通过绘制组织pH分布图定位“酸性代谢边界”。与临床手术导航技术相比,基于“酸化边界”的手术导航策略显著提高大鼠胶质瘤模型存活率,延缓了肿瘤复发速度。此外,通过5例病人胶质瘤组织样本**,也发现了酸化与恶性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揭示了“代谢边界”手术导航策略临床转化的可行性。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胡晋川团队等与合作者报道单碱基分辨率水平上的DNA脱氧尿嘧啶的检测技术

1月17日,生物医学研究院胡晋川研究员、钱茂祥研究员与同济大学陈义汉院士、马红辉研究员合作在国际权威刊物《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基于UdgX的在单碱基分辨率水平上的DNA脱氧尿嘧啶的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借助被称之为UdgX的特殊的酶分子,该研究发明了灵敏性好、特异性强和分辨率高的DNA脱氧尿嘧啶(dU)检测技术,第一次用酶法在单碱基分辨率水平上精准检测DNA中的dU,实现了DNA中dU碱基检测技术的根本性突破。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陆路/姜世勃/袁正宏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基于新型佐剂的β属冠状病毒B谱系**通用疫苗

1月19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姜世勃/袁正宏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A novel STING Agonist-Adjuvanted Pan-Sarbecovirus Vaccine Elicits Potent and Durable Neutralizing Antibody and T Cell Responses in Mice, Rabbits and NHP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基于新型非核苷酸类STING小分子激动剂为佐剂,以最原始的新冠病毒刺突(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偶联的人IgG Fc片段(RBD-Fc)为抗原而构建的一个β-CoV-B(Sarbecovirus)通用疫苗。该疫苗可在多种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兔以及恒河猴)诱导出针对SARS-CoV-2、SARS-CoV-2变异株、SARS-CoV以及来自于蝙蝠的SARSr-CoV的广谱、强效、长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从而,提出了一种应对新发病毒大流行的疫苗研发策略:在新发病毒首次出现后,基于新型佐剂辅以第一代原始病毒抗原,**出对未来出现的变异株及同类相关病毒新变种,均有高效保护潜力的广谱疫苗。该“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为解决新发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提出的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陈舌研究员/王碧芸教授/付朝伟教授团队发现预测铂类化疗**性的新型液体活检标志物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陈舌研究员、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及公共卫生学院付朝伟教授团队合作发现血浆小核仁RNA SNORD33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铂类药物**性的预测作用,并揭示甲基化结合蛋白MeCP2参与SNORD33调控的铂类耐药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A pla**a SNORD33 signature predicts platinum benefit in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近日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期刊上。本研究结果提供了高准确性、检测便利、非侵入性的新的分子标记物和治疗的特异性靶标。采集0.2毫升血浆检测SNORD33水平,结合临床特征,即可实现预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铂类药物疗效,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在新辅助化疗及其它癌种患者含铂治疗方案中的应用,相关验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阚海东与陈仁杰课题组蛋白组学研究揭示臭氧**或可引起机体凝血状态改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与陈仁杰课题组,通过一项随机交叉对照研究,发现臭氧短期**对凝血/纤溶系统、脂蛋白代谢、免疫/补体系统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以“Ozone exposure and prothrombosis: Mechanistic insigh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exposure trial”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上。本研究利用非靶向蛋白组学技术,初步探索了臭氧**引起的蛋白特征谱改变,研究结果为臭氧诱发的血栓形成提供了合理的分子生物学解释,为未来开展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蛋白组数据。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叶丹团队揭示CEBPA是DNMT3A的特异性抑制因子

1月26日,生物医学研究院和华山医院双聘教授叶丹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Tumor suppressor CEBPA interacts with and inhibits DNMT3A activity”的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CEBPA是DNMT3A的特异性抑制因子。该工作首次报道了CEBPA是DNMT3A的特异性抑制因子,揭示了在基因组特定区域DNMT3A调控新机理,并为携带CEBPA突变的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方案。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葛均波院士/孙爱军教授团队揭示Lgmn介导的**肌细胞表型转化促进主动脉夹层进展

1月31日,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院士与孙爱军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上发表了题为“Legumain Is an Endogenous Modulator of Integrin αvβ3 Triggering Vascular Degeneration, Dissection, and Rupture”的文章,探讨了Legumain(Lgmn)介导的**肌细胞表型转化调控主动脉夹层的作用机制。该文章证实了Lgmn在TA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TAD发病**中,Lgmn表达**,并伴有ECM降解和血管**肌表型转化。巨噬细胞来源的Lgmn结合并阻断VSMCs中的Integrin αvβ3通路,导致Rho GTPase受到抑制,从而**VSMCs分化相关基因的转录,诱导VSMCs表型转化、血管变性与TAD进展。文章指出,敲除或者抑制Lgmn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TAD的新策略。

科研速递 | 复旦上医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来源:复旦上医(各院系、附属医院)

责编:章佩林

编辑:徐俊奕

  • 发表于 2022-11-29 12:50:51
  • 阅读 ( 158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吴泽铭
吴泽铭

21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