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徐汇区图书馆以“致敬经典” “致敬光辉岁月” “致敬伟大历程”为主题。围绕“魅力徐汇” “国学漫谈” “大家风范”“西方文萃”“历史漫溯”,精选25本经典佳作,形成了“徐汇修身书单”。
此次带大家一同重温巴金先生的《家》。那时的生命很脆弱,但是,那时的人对美好生活依旧充满期待。
内容简介
《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没落,其中以觉新、觉民、觉慧等几个年轻人为代表,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这还是第一次。因此,《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者介绍
巴金
巴金 (1904.11.25—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以及《海的梦》 《春天里的秋天》 《砂丁》 《萌芽》《新生》等中长篇小说。
走进书中
巴金于1931年发表了小说《家》,他自述:这本书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那些人物都是他爱过或者恨过的,书中有些场面还是他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的。写《家》就像在挖开回忆的坟墓。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常常被迫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得到悲惨的结局。所以巴金认为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爪下面挣扎。
《家》再次和读者见面,也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
故事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高老太爷直接管着他们。
觉新是长房长孙,为人厚道,但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老太爷的安排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因此和孔教会会长冯乐山成了死对头,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躲避。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了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高老太爷便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冯乐山,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既悲伤,又愤怒,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高老太爷在此打击下一病不起。高家又发生家产之争,以致全家不得安宁。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孩子,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逆者。最后觉慧离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这个决定得到觉民的支持。
主要人物性格及特征
高觉新
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画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因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高觉民
觉民为人谦逊温和,他既不像他大哥那样胆小懦弱,也不是像他三弟高觉慧那样冲动激愤,他不会与高家里的家长长辈们起正面冲突,但也会在危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奋然反抗。当他与琴表妹的爱情受到封建礼教的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反抗封建家族,用不妥协的精神打败了封建家长的控制与约束,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
高觉慧
觉慧是一个冲动,对社会充满激情的年青人。他具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充满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通过“孔教会”的事,鸣凤的死,他看到了这个家族的丑恶与不堪,因此决定离家出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投河自尽,他的痛苦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才增强了他追求自由与平等的信念,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走出。
女性形象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瑞珏,具有当时社会里所有女性所具备的全部优良美德,贤良淑德,勤俭持家,是高觉新可遇而不可求的完美伴侣。她人生中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与青春都奉献给了高家,最后却被自己所付出的对象背叛抛弃,她的死是旧制度旧礼教造成的,而她也沦为了当时社会下的牺牲品。
梅芬,小说中命运最凄惨悲苦的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同高觉新一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学习的是民主科学,向往的是个性解放,憧憬的是自由平等。但是这一切都被封建制度下的腐朽,愚昧,顽固的封建保守分子所摧残破坏。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她暗恋三少爷觉慧,对觉慧的爱情,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虽然觉慧也爱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许他们相爱。然而她被迫嫁给冯老太爷,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忠于自己所爱的人,她选择了投河自尽,因为这是唯一的出路。鸣凤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剧,然而《家》中的悲剧又何止这一出,她只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诠释。
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
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家》在结尾处写到了水,蕴含着巴金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就像他在后记里说的一样:我始终记得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始终是我汩汩的泉源。虽然我们不见得始终保持青春,但青春始终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