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央行重磅操作不断,继12月6官宣将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12月7日央行再次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降准之后定向降息,央行连续宣布两项货币政策调整实属罕见,虽是针对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定向降息,但也引发多方人士热议,本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可期吗?到底有多少空间?怎么影响楼市股市?
结构性降息概率更高?
全面降准后,仅过一日,又迎定向“降息”。
12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行货币政策司发布的最新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表显示,支农、支小再贷款3个月、6个月、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7%、1.9%、2%,相比此前下调了0.25个百分点。这也是时隔一年多,央行再度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虽然是定向降息,但不少业内人士预计,此次降准以及定向降息,至少从空间上打开了全面降息的窗口。12月即将公布的LPR利率,不乏存在下调的可能。
“会不会降息,何时降息,取决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或稳增长政策力度有必要加强,不排除全面降息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已在不断下降,但这样的降息只是对于新增信贷而言,若全面降息,则会通过LPR定价调整,来影响存量的贷款合同,进一步减少借款人的利息支付。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好则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降息存在的可能性。首先,美联储从Taper到加息需要一个过程,其间就为国内提供了一个降息窗口期,也为国内降息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2022年上半年国内经济稳增长的压力预计将达到高点,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松的基调,这为国内降息提供了主观条件;另在其他方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处于相对高位,向下有一定的贬值空间;中美利差也远高于80基点的警戒线,向下同样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
MLF(中期借贷便利)作为利率走廊的中枢,是多种利率定价的“锚”。在业内看来,若全面降息,大概率会先下调MLF等政策利率,进而降低LPR。不过,这也仅是预测,对后续是否会有全面降息跟进,市场未有统一答案。
正如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后续央行调降政策利率或全面降息,仍需要进一步宏观经济数据指引,目前尽管国内经济面临复杂环境,但国内经济韧性与全球经济有望保持复苏,10月我国金融数据显示货币政策整体处于合理适度区间。
“不过,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到,国内通胀仍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结构性的,而且降准已经降低了市场平均资金成本。这些因素实际上限制了全面降息的概率。综合判断,我个人认为后续结构性降息的概率高于全面降息。”王好补充道。
如何影响楼市、股市、物价?
全面降息的猜测,也将业内的关注点聚焦至人们备受关注的楼市、股市、物价等热点话题中。
“一旦全面降息,首先将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尤其会促使房贷利率下降。”陶金解释道,因为当前房贷合同已几乎全部改为LPR定价,LPR调降后,加点又是合同提前约定好的,因此房贷利率就会下降;其次,降息之后,利率中枢水平下降,资产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家庭的资产配置机会更多,从通胀角度看,降息之后存在通胀的潜在压力,但从今年通胀形势看,物价水平上涨的趋势依然是平稳的,不会对居民生活产生明显冲击。
王好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全面降息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受降息影响最直接的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会使持有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者受益。另对股市而言,降息有助于提升个股的估值,从而成为利好股价的因素之一。
此外,王好还认为,降息还会降低直接和间接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增速企稳。但同时,全面降息也有可能成为支撑通胀保持高位的因素。如果PPI(生产价格指数)上涨开始逐渐向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传导,降息可能会助推通胀保持较高水平。
谈及房地产市场,在王好看来,只要严监管政策不出现放松,房地产就很难受益于降息。在当前的情形下,降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能偏中性。
不过,回顾近期监管对房地产市场的频频表态,业内也认为,随着中央一系列有利政策,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出现好转。正如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从这一次降准看,货币政策会逐渐宽松,有利于保护合理购房者的需求,但依然不会大水漫灌,房地产市场有望见底企稳。在张大伟看来,最近央行等部门密集表态,市场期待出现有利于信贷回归正常的表现。整体看,市场房贷逐渐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张主要靠的是快周转战略+高杠杆。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应该是继续降低企业的杠杆,提高预售资金监管保证开发商稳定建设,整体市场平稳,一方面信贷不会过于紧张,也不会再现宽松。大涨和大跌都不是良性循环。”张大伟补充道。
后续货币政策怎么走?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央行有关负责人就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答记者问时曾表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MLF,还有一部分被金融机构用于补充长期资金,更好满足市场主体需求。央行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对此,陶金预测,稳增长将成为明年的重要任务,除了宏观政策在结构调整领域更为积极以外,预计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和前瞻性继续加大。结构上看,预计未来在降准的基础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不会减小且更加常态化。同时,配合降准针对普惠金融信贷的窗口指导政策力度还会加大,针对商业银行的相关考核和监管将可能更加细密。
王好则称,总体而言,2021年货币政策依然是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总量工具为辅。在经济稳增长、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的制约下,这一趋势有望延续至2022年。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定向支持特定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必要的时候,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也会适时出台,助力经济发展稳中求进。
展望后续,周茂华也说道,“货币政策仍将延续稳健基调,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仍将围绕实体经济,平衡好稳增长、防风险和促改革关系;整体看,央行将运用多种工具灵活调节,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确保M2、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