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信悄咪咪进行了一次重大更新,朋友圈沸腾了。
此次新版本微信中加入了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支持用表情包来回复朋友圈。
这可让喜爱表情包的童鞋们激动坏了。一时间,朋友圈battle四起、战况惨烈,几乎每条朋友圈下面都出现了表情包回复,侃哥我也顺手捞了一大拨表情包。
今天侃哥就蹭这个热点跟大家侃一侃跟“表情包”有关的英文。
首先思考一下,为什么“表情包”会流行起来?
人类正常的面对面交流都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综合传递,而在网络文字聊天场景中,表情、动作是被阉割的,一些微妙的情绪无法仅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比如冷场的时候,说什么都不太合适。这时,一个表情包就能活跃气氛,作为人际间的缓冲刚刚好。
“表情包”的英语叫meme(/mi:m/),不要念成“me me”。
在讲meme之前,我们先区别一个概念—emoji。
Emoji是日语“絵文字”,e代表“絵”(picture),moji代表“文字”(character)。所以emoji代表一种“图画文字”,比如这些:
而meme(表情包)可以说是升级版的emoji,用图片、动图、文字结合来传递信息。
比如我国网上经典的黑白熊猫或蘑菇头等表情包:
牛津词典给出了meme的两层定义:
1. an idea that is passed from one member of society to another, not in the genes but often by people copying it
[译]社会成员之间传递的理念,通过模仿而非遗传的方式进行。
2. an image, a video, a piece of text, etc. that is passed very quickly from one Internet user to another, often with slight changes that make it humorous
[译]在网友间传递非常快的图片、视频、或段子,通常比较搞笑。
meme的第一层含义挺难理解,因为在汉语中没有对标的概念。
这个词其实是英国科学家Richard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s)中首度提出。
meme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跟基因传递类似,但它又不是基因。为了让新词的发音接近于gene(基因),道金斯选择了希腊词mimeme(模仿),去掉词头mi后,得到了meme。
meme其实指“同一个文化氛围中,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思想、行为或者风格”,国内还真没有一个对标的概念。我把它理解为“文化基因”,比如用“握手”来表示友好的动作就是一种meme。
网上的meme严格来说应该是internet meme,现在也简称为meme, 指“像病毒那样具有传播性的带文字的图片或动图”,这个概念就是咱们常说的“表情包”了。
meme可以是静止的(jpg格式),也可以是动态的(gif格式)。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sticker是什么,跟meme什么区别?
很简单,meme是“表情包”,而sticker指“贴纸”。
meme之所以会在网上流传,是因为它本身有很多信息量,会让人们产生共鸣。
但sticker就没什么实质内容了,就是一张静止或动态的图,是我们聊天、做手帐、做视频时加入的视觉辅助工具。
类似这些:
微信表情开放平台的官方网址是:sticker.weixin.qq.com,里面就用了sticker一词,可见“表情”的本质就是“贴纸”(sticker),并不是“表情包”(meme)。
还有下面这种图案,也容易和表情包(meme)搞混:
类似上图这些由字符或者字母的组合,叫emoticon(emotion+icon),翻成中文叫“表情符号”,随着更为生动的emoji和表情包的出现,相对单调的emoticon就用得比较少了。
所以,总结一下:
emoji:绘文字
meme:表情包
sticker:贴纸
emoticon:表情符号
其实广义来说,它们都可被称为“表情”。“表情”是网友们表达自我时必不可少的元素,有了它们,互联网内容才更加精彩、富有魅力。
不过,也有阴谋论者说表情包是个大大的阴谋:
人类最早用图像记录事件,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文字出现了,极大地方便了交流和文化传承。但表情包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弱化人类文字表达水平、最终将导致人类文明退步!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表情包还是很欢乐的,甚至是一种比文字更高级的表达方式。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来源:“侃英语” 编辑:yaning)
来源:“侃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