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紧接我上篇文章的。
☛点击可看:英语是不需要学习的:名词(noun)是什么?
在汉语和英语里,名词都有非常一致的用法:主语、宾语、表语。
所以,我们完全无需从零学习它。
那,在利用母语里的名词知识快速起步后,我们在英语里干点什么呢?
❶ 区分名词的可数(countable)和不可数(uncountable)性质。
❷ 忘掉量词。
❸ 区分名词的普通(common)和专有(proper)性质。
你问:为啥是这3样?
答:关于名词,汉语和英语一共就这3个核心差异。
我们聚焦在差异上就足够。
先来2句汉语:
你说,没毛病,我们就这样说话。
的确,我们都是这样说话的:
但,这些“日常”汉语对英语来说就是问题。
因为,“学生”和“车”本质上可数(countable):
“5个(学生)”和“3辆(车)”都是数出来的,所以“可数”。
所以,汉语的问题在于:它不严格反应事实,而只反应个大概。
而英语严格反应事实:
在student(学生)和car(车)前面有不定冠词a,表示“一(个/辆)”。
你说:矫情,吃饱了撑的!
哦,真的吗?
那如果这个人跟你说“我准备买车”呢?
你猜他准备买1辆、2辆、还是20辆车?
我们不再无意识地说话,而开始从对方的接收角度来改进语言的准确性。
我还曾讨论过一个例子: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
☛点击可看:名词复数形式的必要性:你猜《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是几个晚上?
电影题目很容易让我们误以为是“地球最后的一个夜晚”,而其实,它的小说原著题目的意思是“地球最后的一些夜晚”:last evenings。
所以,这很有必要:先区分一个名词是可数还是不可数,然后提供可数名词的具体数量。
你问:怎么“区分”?
答:用常识(common sense)区分,常识不分英语和汉语。
我们不仅要在概念上区分,还要用单词的形态变化表现这种区分。
这是经典的歧义案例:
英语给可数名词“穿衣戴帽”:
● 单数(singular):名词前有不定冠词;
● 复数(plural):名词本身有复数标记。
而汉语没有这些“衣帽”,这最终导致“白天鹅”可能分裂为“白天”和“鹅”。
我们需要刻意学习的第2个内容是:忘掉量词。
这个表达看似有点矛盾:学习忘掉量词。
但,英语里就有这组概念:learn(学习)和unlearn(学习忘记)。
汉语习惯用量词:
但是对于这种“无常”,英语可能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这些量词明明都是一回事。☹
所以,英语对可数名词一律这样处理:
没有量词,只有数词。
当然,如果我们对量词有蜜汁喜爱,英语也可以这样满足我们:
即用一个介词短语来表达量词的概念。
但,我们永远不需要在英语名词前直接添加量词。
我们需要刻意学习的第3个内容是:区分名词的普通(common)和专有(proper)性质。
诗人余秀华在2019年8月引起了一些争议。
她歪解了唐诗《登鹳雀楼》:
她把“白日”从名词歪解为动词。
她还把“黄河”从专有名词歪解为普通名词。
客观看,汉语自身的缺陷给她留下了游戏空间。
专有名词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需要大写。
所以,我们不应任意把一个单词(尤其是名词)的首字母大写。
更不应在需要大写时,任意保持小写。
再看一个笑话:
此“岳母”非彼“岳母”:
我还曾分析过电影《绿皮书》的题目。
☛点击可看:《绿皮书》、米其林指南、小红书
关于英语名词,我们只需要学习以上3项内容,其余的事交给汉语名词。
频繁的交流使英语走向了严谨,所以这些严谨绝非画蛇添足,而是有机的、合理的。
(本文完)
作者简介:
不间断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中国工作15年曾受雇于新东方﹑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Easy FM﹑视觉中国集团﹑华纳唱片等担任过英语老师﹑英语动画电影制片人﹑编剧﹑导演﹑记者﹑主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