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终于开放了!
(提前预约+参观当天带上身份证原件)
湖北省博物馆的新馆开放不仅意味着文物搬新家了,更向社会大众传达了一种信息:你可能有机会一次目睹十大“镇馆之宝”。
在2020年的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已揭晓,除了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和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现有四大“镇馆之宝”外,又新晋了其他六件“镇馆之宝“,分别是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和崇阳铜鼓。
但在新馆未开放之前,我们能见到的只有现有的四大“镇馆之宝”,其他新晋的六大“镇馆之宝”要等到该博物馆三期工程结束后,才有机会一睹真容。
转眼一年过去,省博三期工程结束,新馆已对外试开放,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人们不仅对新馆充满了好奇,更是对“集齐十大镇馆之宝”充满了期待。
前天(2021年12月26日),带着这份期待终于走进了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有惊喜也有点失意。
失意的是,云梦睡虎地秦简、石家河玉人像和崇阳铜鼓这三件镇馆之宝目前未展出。但惊喜的是,终于见到了心念已久的虎座鸟架鼓。
那么,接下来,就与你们分享一下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吧,排名不分先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国宝。
【曾侯乙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新馆内的曾侯乙编钟与璀璨星空艺术组合,呈现出高度发达的古代礼乐文明。细看那璀璨星河般的穹顶,是楚凤纹样和二十八星宿图交织缠绕。
千年的天籁之音回绕在浩瀚的星空里,任凭时光如何快速流失,也流不走华夏子孙对礼乐的传承与尊重。
【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
千年光阴,千年是多少无敌?无敌又是多么寂寞?越王勾践剑恐怕有太多话要说。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出土,便惊世,它的“身世”、来历,令世人震惊又迷惑。约300平方米的展厅内,仅它一物。
自新馆开放后,围绕着它的人群换了一拨又一拨,为之惊叹。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
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历经2500余年,纹饰清晰,寒光逼人,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曾侯乙尊盘: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曾侯乙的墓,可谓是一个大型宝藏之库,出土了无数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曾侯乙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
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整个盘体装饰56条龙、蟠螭48条。
每次参观这件文物,蟠螭与龙是我最爱琢磨的细节,由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真是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工艺水平,堪称2400多年前的高精密制造,被誉为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云梦睡虎地秦简: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
我见它第一眼,是在2017年的《国家宝藏》电视栏目上。于是,一直憧憬着第二眼它真切地展示在我面前。四年后,它再次登陆《国家宝藏·展演季》的舞台。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共出土了1155枚秦代竹简,是我国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和“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
【虎座鸟架鼓:楚人是凤的狂热粉丝】
时隔多年,镇馆之宝之一的“虎座鸟架鼓”原件再次展出。这件乐器是战国历史剧中的必备道具之一,是楚文化输出的最佳代表。
这也是新馆开放以来,最令我感到惊喜的一件国宝之一。它于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身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由两虎两凤组成。
底座是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卧虎两边各有三条蟒蛇。
两只引吭高歌的凤鸟踩于虎背之上,它们背向而立,中间悬着一面大鼓。大鼓之下又有两只小立虎举足托起,分别立于凤背之上。
而在凤鸟的羽翼上又各一只展翅欲飞的小凤鸟。
这一件文物,凤与虎都是重要角色。楚人尚凤,巴人崇虎。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巴人连年征战,凤踏猛虎似乎可以理解为对楚人与巴人关系的象征。
整件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
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描绘了战国时期人物车马出行的漆画场景,全长87.4厘米,共有人物26个,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
如果要更清晰地感受这件文物的生动场景,正对面的墙面上的视频动图不可错过,现代高科技令“文物活了起来”,进入沉浸式看展模式。
静静观赏,仿佛画中人物全部出现在眼前,令今天的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楚国人的出行礼仪,且猪犬腾跃,车马有序,十分自然。
【崇阳铜鼓: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
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
据考证,这面铜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
【石家河玉人像:史前高超琢玉技艺的代表】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四川的三星堆。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陶瓷中的熊猫】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通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是众多存世元代青花瓷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是“陶瓷中的熊猫”。
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四个菱形开窗内描绘了四个故事: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整体色彩青翠艳丽,给人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
据记载郢靖王去世后,郭氏因深爱郢靖王,便对镜梳妆后自尽,与夫君合葬。而她生前最爱的四爱图梅瓶成为其最珍贵的陪葬品 。
【郧县人头骨化石:补写人类发展史】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出土了两块震撼世界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被称为“国宝”,命名为“郧县人”,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其中,其中2号头骨是中国唯一一块人类祖先“直立人”阶段保存最为完好的整块头骨化石。
⚠️以下是展出的镇馆之宝的具体位置所在: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均在“曾侯乙展”;
越王勾践剑展陈于“越王勾践剑展”(单独一个特展);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和虎座鸟架鼓均在“楚国八百年展”;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在“土与火的艺术”展区(老馆);
郧县人头骨化石位于曾位于老馆的“郧县人”展区,但此次逛馆未留意,望包涵。
主要文物集中在新馆(南主馆):一楼、二楼《曾侯乙》、二楼《越王勾践剑》《曾世家》、三楼《楚国八百年》《梁庄王》。
老馆(北主馆):三楼《土与火的艺术》、四楼《荆楚百年英杰》
博物馆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约方式: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等实名预约免费参观,最多可提前7天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