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物换星移,日月盈亏间我们又走过了一个春秋。
2018年,是你们,博学睿智的学者专家,深入透彻地解读药监新政;是你们,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一针见血地分析行业问题;是你们,行走一线的执法人员,将一个个带泥土、沾露珠、冒热气的监管故事娓娓道来。
新的一年,《中国医药报》将继续为药监部门、行业、公众搭建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让我们并肩携手,明晰药监政策,展现基层风貌,共话产业发展。
感恩有“你”,一路同行
黄富强
作者系原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巡视员
2018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我光荣退休了。在退休之前,2018年9月7日,我满怀感激之情,给中国健康传媒集团的领导和同志们写了一封信,倾诉16年来我与《中国医药报》的工作之缘、师生之缘和朋友之缘。没想到,集团领导对此信非常重视,不仅在中国食品药品网全文刊发,还在集团办公楼大厅屏幕上滚动播出,令我惊喜万分又惶恐不安:我何德何能,竟享受如此“待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对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基层干部和通讯员的重视和关心。
退休以后,仍然常常有报社的编辑向我约稿。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写作高手如云,缘何还要一个退休老者写稿?无非是出于对我的信任。这信任包含着鼓励、关心和帮助,于我来说非常宝贵,要倍加珍爱。我把每次写稿都当成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书籍。我专门购买了药品政策方面的最新书籍,用知识充实自己,为写稿打好理论基础。2018年“双11”前夕,化妆品版的编辑约我写篇网售化妆品监管方面的文章,我把《电子商务法》仔细认真读了三遍,终于明白了应当从哪些方面加强监管。有趣的是,文章写好后竟然起不好题目,编辑大笔一挥,改标题为《电商时代化妆品监管如何发力》,让我受益匪浅。
2019年,我对《中国医药报》有着老读者的热切新期待:期待加快建立融媒体“中央厨房”,期待在全国各地建立宣传推广大网络,期待采用更多的来自县(区、市)监管部门和乡镇监管所的稿件。
朋友圈里的“编老师”
缪宝迎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
“编老师”者,编辑老师之谓也。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编老师”。不知道《中国医药报》总共有多少位编辑,但与我建立微信朋友关系的就有十多位。尽管与编辑老师们从未谋面,但在许多问题上时常通过微信“共鸣”。我的手机内存总是“报警”,但与编辑老师们的“信笺”往来却从未删除。
2018年,我与《中国医药报》的编辑老师互动频繁。前几天,王晓冬老师与我讨论便利店销售非处方药、发放药品经营许可证问题。王老师介绍了一些地区的做法,我则从依法行政角度谈了看法。《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公布后,法治天地版的康绍博编辑约我尽快写一篇评论。虽然时间较紧,我当时又在湖南长沙参加培训,但还是允诺“明天交稿”。第二天一早,我就完成了编辑交给的任务。
2018年,我在《中国医药报》上发表了十多篇稿件。遗憾的是,由于忙于事务,自己主动写的长稿较少,多为“命题作文”。2019年,我要多学习、勤动笔,争取有更多收获。
2019年,希望《中国医药报》的报道更加专业,在报道监管工作的同时,多解析产业政策,毕竟《中国医药报》的读者群主要在监管部门和医药企业,而企业对政策的关注度较高。
希望新的一年继续与各位编辑老师经常沟通。不少年轻的“编老师”也称呼我为“老师”,那就互相为师、一起提高吧!
呵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杨悦
作者系沈阳药科大学教授
我是《中国医药报》的热心、忠实读者,也是经常被约稿的作者。《中国医药报》是中国医药行业和监管政策解读的权威、官方媒体,为产业、学界和监管机构之间搭建起一个高端的互动交流平台。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栏目、一位位敬业务实的编辑、一篇篇用心撰写的文章,无不寄托着每一位医药人对行业、药品监管的关注和期待之情。
2018年,《药品管理法》在修订中,《疫苗管理法》也在制定。时代在变,中国药品产业、药品监管正在全面国际化。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医药报》聚焦行业、产业、公众的关注焦点,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及解读,发表权威引领性政策分析文章。
2019年,希望《中国医药报》有更多精彩文章呈现。我将与所有的热心读者和作者一起,共同呵护《中国医药报》这个医药政策与产业交流的精神家园!
多刊发执业药师考试指导文章
杨世民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
2018年,我与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多次“牵手”。在《中国医药报》上,对执业药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政策修订的有关问题做了解读;在“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栏目上,发表了《我与执业药师共成长》一文,还应邀撰写了关于执业药师挂证的相关文章。此外,通过“药师在线”教育平台,我在执业药师考前公开课、面授课、编写辅导用书等多方面做了些工作。
新的一年,我祝愿《中国医药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中国医药报》继续关注、支持执业药师工作,多刊发执业药师政策研究、考试指导文章,以及执业药师在实践工作中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公众合理用药、发挥药学服务功能的事迹。
一份值得信赖的报纸
刘筠筠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2018年,我与《中国医药报》共同就整治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就食品、保健食品欺诈标准的制订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医药报》以敏锐的行业视角、独到的专业解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值得信赖。
光阴荏苒,在奋斗与感怀中我们迎来了2019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医药报》在版面内容上更加多样化,如设计食品、保健食品相关法规科普问答栏目,力求言简意赅;配合典型案例分析,开展对争议焦点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回应社会关切。同时,在版面设计上加强视觉冲击力,做到图文并茂,增加可读性。
2019年,我会与《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药品网一道,继续关注整治食品、保健食品欺诈与虚假宣传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让文章的阅读率升上来
孙建新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市场监管局信息宣传员
2014年初,我与《中国医药报》结缘。当时我觉得这份报纸很有特色,专业、权威。后来,每天翻看办公桌上的《中国医药报》成了习惯。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些工作感悟我很想与业内分享,于是,我开始向《中国医药报》投稿。为了得到编辑老师 “青睐”,我仔细研究相关版面的用稿要求,再三修改稿件。几年下来,我终于慢慢变成了《中国医药报》编辑老师眼中的“老面孔”。
这几年,《中国医药报》几次调整版面,呼应业内需求,成效有目共睹。但我认为仍有进一步完善之处。
一是有些版面的“重点稿”篇幅过长。事实上,现在很多读者没有那么多精力细读长篇稿件,这类洋洋洒洒三四千字的文章,被阅读率并不高。
二是不少版面拘泥于一个版面只用一张图片的“框框”意识。其实,多用几张内容形式、构图格局不同的图片,给读者的视觉感更好,也更能吸引“眼球”。
真诚希望,2019年《中国医药报》的报道更紧扣时代脉搏,越来越受读者喜爱。
希望编辑记者多到基层走走
孙渊
作者系辽宁省锦州市市场监管局主任科员
2018年是我从部队转业到锦州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来,我与《中国医药报》结下了深厚情谊。
早晨,我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中国医药报》电子版,从中学习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领域的最新政策、兄弟单位的工作经验。每天新送到的报纸,我都仔细阅读、加以整理,然后整齐地摆放于案边。每次收到刊发了我文章的《中国医药报》,我都把文章剪裁下来,汇集成册,小心珍藏。
我不但与《中国医药报》有了感情,也通过《中国医药报》结识了不少编辑、记者老师和兄弟单位的同仁朋友。每次接到《中国医药报》编辑老师的约稿,我都心生感激。如果没有这份报纸,没有编辑老师的鼓励,我们基层监管的亮点、特色工作就没有与兄弟单位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2018年,《中国医药报》增加了对基层监管报道的力度,使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经验、监管亮点得到了充分展现。此外,专版也各具特色。
2019年,希望编辑、记者多到监管第一线走走,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展现百姓获得感。2019年,我将继续与《中国医药报》同行,为药品监管工作报道尽一份力。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新媒体编辑:李易真
统筹策划: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