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每天进步一点点暑期群文阅读课例推荐5)

在传统习俗中理解民俗的价值意义 作 者/ 何 琛 (单位:重庆南开中学) 文本组织 《安塞腰鼓》刘成章、《窗花》耿翔、《酒》柯灵、 《布鞋》厉彦林 其他推荐文本:《春酒》琦君、《伙铺》...

在传统习俗中理解民俗的价值意义

作 者/ 何 琛

(单位:重庆南开中学)

文本组织

《安塞腰鼓》刘成章、《窗花》耿翔、《酒》柯灵、 《布鞋》厉彦林

其他推荐文本:《春酒》琦君、《伙铺》艾芜、《北平的庙会》张中行、《西皮流水》高洪波

课时 1课时

议题阐释

本单元的文本,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 化习俗,宛如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跃然眼前,学生在感受多样生活方式和多彩地域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结合单元文本特点和阅读提示 的要求,笔者确定本课议题为:在传统习俗中理解民俗的价值意义。

民俗作为特定地域和人群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多彩社会生活的重要基色,它所呈现的特别生活样本可以说 是文艺创作中最丰富、最有生活底蕴的素材。本节课旨在 通过对这一组文本的学习挖掘,让学生在平常的民间风俗 中洞悉它的不凡,真正对民俗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文本解读

教材文本《安塞腰鼓》,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写起,写他们“神情沉稳而安静”。作者非常详细地描写了后生们的腰鼓表演,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他们的腰鼓表现出西北高原土生土长的地域文化,展现出一种奇伟磅礴的生命力量,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是陕北人 精神风貌的象征,给世人以新奇的感受。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奔涌于黄土高原上,他们宣泄于安塞腰鼓中的原始生命力,使人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窗花》一文,作者讲述自己每次到陕北都会遇上一 些心动的剪纸人,以及让他印象深刻的陕北窗花。作者着重描述了一位老人剪窗花的过程,认为欣赏这样一个过程是对自己情操的陶冶。窗花中蕴藏着人生故事,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寄寓着剪纸人对生活的希冀,能让人一 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 术”。这样的民俗活动,是对民间艺术的一种传承,更是 一种致敬。

《酒》一文介绍了绍兴黄酒随处可见、有名,尤以山阴为最好。喝酒于绍兴人而言是一件雅事,不必非得菜肴佐酒,但往往饮酒时神情动人,喝法本身就是一种闲情雅致。全文通过“喝酒”这一民俗活动,使读者看到了旧时的绍兴生活场景,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乡风乡韵的深切怀念。

《布鞋》中,作者提到自己家乡沂蒙山区虽然普通, 却有一样让自己想起就激动不已的民俗活动——做布鞋。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勤劳的母亲为他做布鞋的情景。母亲做的布鞋伴他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简单的 一双鞋寄寓着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寄寓着孩子对“娘”的 感恩和爱,更见证了那一段充满温暖、让人难忘的生活经历。“做布鞋”这种民俗,记录了“我”少时一段难忘的岁月,见证了一个特定时期的生活经历。

每天进步一点点 | 暑期群文阅读课例推荐(5)

文本结构思维导图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屏显】“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炸豆腐;腊月二十六,煮白肉;腊月二十七,杀 公鸡;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 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老师刚才读的是老北京关于春节的一首童谣。 这首童谣讲述了春节前后北京人的一些民俗活动,这些民俗记忆似乎带我们回到了过去北平的大街小巷,忆起那些记录着美好快乐的传统佳节。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这四篇文本,走进丰富多彩、百代不绝的民俗文 化生活。

(二)阅读《安塞腰鼓》一文,探讨民俗的价值意义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安塞腰鼓这种民俗活动有哪些特点?(学生勾画、朗读并总结特点,教师可从地域、人物等角度进行引导。)

地域特点:来自西北高原,有高粱地,有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有杂着草根的土浪等。

人物特点:西北高原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沉稳而安静,更有着豪放而强壮的一面,他们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元气淋漓,可以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

2.这些特点如何表现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明确:

(1)从地域特点来看:长着酸枣树的山崖,贫瘠的黄土地生长的是最普通的红豆角、老南瓜,这是西北人朴实也艰难的生长环境。这样的黄土高原上响起的安塞腰鼓,体现的是想挣脱、冲破、撞开困倦生活的力量,是西北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从人物特点来看:这群西北汉子像“高粱”一样 无华而茁壮,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这样的生命是年 轻热烈的,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他们 跳出了让世人惊奇的高原舞蹈,这是他们激情与活力的宣泄,是他们粗犷、质朴、开朗精神风貌的展现。

3. 设问:我们从西北汉子敲打安塞腰鼓的民俗中看 到了什么价值意义?

每天进步一点点 | 暑期群文阅读课例推荐(5)

明确:

民俗活动—展示精神风貌。(教师板书)

4. 设问:你还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民俗的价值意义是展示人们的精神风貌?

如:(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 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要冲破束缚、追求幸福生活 的精神风貌。)

(2)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 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这句 将西北汉子打腰鼓的力量变幻刻画得细致入微,黄土高原的元气和魂魄,一下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5. 播放小视频:体现重庆市地域民俗风貌的“铜梁 舞龙”。请学生观看视频后谈谈“舞龙”这个民俗活动展现了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怎样的精神风貌?

明确:铜梁火龙以铁水打金花,热烈多彩;舞龙手赤膊上阵,拼搏向前,阳刚气十足。这个民俗活动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民俗活动能展示人们精神风貌的价值意义。

(三)自主阅读其余三篇文本,明确三种民俗活动的特点和价值意义

1.完成任务一:略读三篇文本,说说每篇文本的民 俗活动是什么,该项民俗活动有哪些特点。学生填写任务 单,填好任务单后分享答案。(见表1)

每天进步一点点 | 暑期群文阅读课例推荐(5)

表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找准民俗活动,通过对特点的勾画,基本明确这些民俗活动的价值意义。《窗花》一文是在着重介绍陕北流行的一个民俗活动“剪窗花、贴窗花”。通过对剪纸人剪纸过程的描述,能够感知窗花就是作者极力赞美的一种民间艺术;《酒》一文介绍了黄酒的特点、绍兴人喝酒有闲情雅致,作者喜欢黄昏后漫步绍兴酒楼喝酒这样一种民俗,让读者体会到了美好的乡风乡韵;《布鞋》一文介绍了沂蒙山区“做布鞋”的习俗和讲究, 鞋面凝聚的祝福,尤其是“娘”一直为“我”做布鞋。布鞋伴随着“我”艰苦的求学经历,见证着“我”的成长,见证了那个特殊时期作者难忘、快乐幸福的一段经历。

2. 完成任务二:细读三篇文本,阅读文中表现民俗活动特点的部分内容,讨论交流民俗的价值意义。学生分 享交流。【屏显】

【屏显补充材料】

(1)高丙中(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对于民俗的 研究从来都是从中发现其价值,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关于价值的观念是非常不同的。

(2)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风俗是一种依传统力量而使社区分子遵守的标准化行为方式,是能作用和发生功能的。

如《酒》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绍兴地区“喝黄 酒”的习俗。作者对这一习俗的描述内容很丰富详细,但是不管哪一点都让人能从“老酒上知道绍兴”。如文中5段提到“绍兴人自然多数是会喝酒的”,但是无论作坊主人还是做酒工人都是“守口如瓶,不进半滴”;11段提到“那便是喝酒的神情的动人了”,绍兴人喝酒从容舒婉,有种不慌不忙的满足。据此,我们明白了绍兴人的性格,更能体会到绍兴当地的乡风乡韵,所以说风俗是有作用、 有价值的。

每天进步一点点 | 暑期群文阅读课例推荐(5)

教师完善板书

(四)拓展延伸

请大家读读我们熟悉的几首古诗词,四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讨这些诗词中记录了古人哪些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出示:《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村居》高鼎、《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破阵子·春景》晏殊)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领 会民俗风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有着不凡的价值魅力,对于本节课探讨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巩固和延伸,也激发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去钻研民俗相关知识的兴趣。

(五)作业设计

认真阅读推荐的四篇文本,在此基础上,能自主课外阅读相同类型的文字,对这些文字进行分析思考,记下自己的发现,寻找依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围绕这个观 点,能试着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1.观点明确,一个观点 即可;

2.字数1 500~5 000字。

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 讨论评定。

结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习俗既有联系,更有不同。无论有多大的不同,比如有的颂马,有的喜牛,有的擅于射箭,有的长于唱歌,都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都蕴含了特定的文化基质和丰富的人生内涵,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随着社会变迁, 民俗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我们要学会领略其独特的魅力,感受其美的价值。

(本文发表于《全视界·教育》)

  • 发表于 2022-12-09 14:25:35
  • 阅读 ( 370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浏览:96
浏览:96

643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