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终,一方面是家居制造商、经销商营销大战如火如荼,且一个比一个土豪;一方面是商铺转让、老板跑路等集中曝光。
即便是在成本上涨、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行业新常态下,家具厂商用来吸引消费者眼球、抢占客户注意力的种营销噱头依然层出不穷,而营销效果惨淡者居多,行业整体的品牌升级与进化依然不成熟。
营销噱头的五钟类型
家居业形形**的营销嘘头,直逼娱乐圈的炒作手段。
捆绑销售型:通过宣传异业联盟、跨界合作、外界注资等手段,夸大企业自身的实力,其实大多数的合作项目要么并无实质性的进展,要么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而且合作还面临中途各种变故;
炒概念型:市面上流行哪个关键词,就炒作什么。比如"科技"、"环保",很多时候并不是技术上取得了**性的突破,而是通过嫁接、配套品的搭配来说明。或许大概卖家自己也觉得虚,所以很多时候用一些过火的手段来证明。比如前些年流行的"床垫长绿豆芽"、"现场喝胶水"、"胶水养鱼"等令消费者瞠目结舌的现场表演。
现在"工业4.0"、"互联网+"、"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工匠精神"等词语也被用来成为企业自我实力象征的"标签",可谓是对流行词汇一个都不放过。
代言人类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具企业也开始热衷找代言人。企业大了,找一个能体现自身品牌形象的代言人升级,也是常有之事。问题是,很多企业找代言人根本就没认真想过要传递给消费者的历理念。有的企业产品主张温馨、家庭,却偏偏找一个未婚的外国明星,最终花费几百万,只能在开业当天博得一个**场面,而企业也在两三年之后默默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衰败,悄然从"十里家具长廊"消失。
底价常态化类型:"最惠"、"钜惠"、"工厂价"、"会员专属价"频频出现,并且还安排内部人员抢购,深谙"饥饿营销"的消费者心理。管你是不是国家法定节日、还是双11、双12,反正真正的底价,只要厂商自己知道。
文化搭台型:拍品牌专属的微电影,拉上知名歌手、电影导演、音乐制作人、网红等娱乐圈人士,一起做当下时髦、有品位的小众活动(画展、音乐节、跑步、骑行等);取一个"洋品牌"的名字,宣扬贵族、精英该有的生活方式......而产品与服务的打造,却没有半分的耐心去沉淀。
以上只是家居营销的常见类型,其他如**营销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少谈点口号,多一点扎实
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许柏鸣院长撰文《别让口号害了中国家具行业》。当下的中国家具行业的营销嘘头远不止上述几种,企业对营销的投入要远远大于研发、生产投入。
"该花的不花,该省的不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专家指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企业盲目跟风做噱头只会被慢慢淘汰掉。纵观优秀的企业,比如华为,无疑不是孜孜不倦地先学习,**核心技术,在弯道实现超车,并且不断做管理创新、人力战略,对外用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需求,对内用管理、文化驱动组织自我革新、生生不息。而关于家具企业可以华为的**中借鉴到什么,我们曾专文报道。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正是热衷于搞虚头营销的家具企业所不能坚守的!
(扫一扫,了解华为的优秀**)
所有置身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深有体会,现在的家具业早已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而营销方式似乎还停留在以前。虽然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出未来的十五种趋势,其中之一便是要获取"注意力",但是获取"注意力"早不是靠夸大的"出位"博取短暂的关注,而是需要理性的回归,借由产品和服务陪伴消费者"细水长流"。
临近年底了,又是企业一年一度总结会、年会、团年宴举行的时候,期待在欢声笑语之后,还能有一些理性的反省,使前进的脚步更加务实一点!
嘘头和噱头区别(家居业的五种泛滥的营销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