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再次发生地震,而且是连续两次!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日17时00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7度,东经102.94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仅仅3分钟后,17时03分在雅安市宝兴县(北纬30.37度,东经102.92度)又发生了4.5级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据媒体消息,地震已经造成了人员伤亡。
6月1日17时00分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
虽然这两次地震看上去发生在两个县境内,实际的震中位置却相当接近。如果按地震台网给出的经纬度来计算,相距只有2公里左右,几乎就在同一个地方。6.1级地震已经属于强震,由于震中离成都较近,成都市区的震感也比较明显。而就在不久前的5月20日,雅安市汉源县还发生过一次4.8级地震。
17点03分宝兴县又发生4.5级地震
由于本次6.1级地震的震中在芦山县,不能不让人联想到:2013年4月20日芦山曾发生了一次7.0级强烈地震,震中为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与现在这两次的距离也仅有9公里左右,震源深度为13公里。由于震级较高,震源较浅,那场地震造成196人死亡。那么现在这两次地震是否与4·20地震有关呢?
这种推测现在已被证实。早在十几天前的汉源县4.8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就曾表示:本次地震为2013年雅安7.0级地震的一次强余震,由于当年地震震级高,相关余震发生的周期长,可能会持续好几年,其过程也是具有起伏性的。而在6月1日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也证实了本次地震也是那次7 .0级地震的余震。
2013年的芦山7.0级地震
由于这次的震级更强,四川省多地都产生了震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地震发生后,多个地方的电视画面和手机都出现了弹窗预警,准确地给出了地震横波到达本地的倒计时。
市民收到的地震预警
这样的预警信息无疑会对减少伤亡带来很大的帮助。对此很多网友也提出了疑问:既然能给出精确到秒的倒计时预警,是否说明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呢?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电视上的预警信息,给出的是地震横波的到达时间,这个时候地震就已经发生了。一般自然产生的地震,成因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几百公里的岩体发生突然的破裂和错动,所释放的能量又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
地震波向周围传播
这就像是往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头,石头运动的能量会以水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地震波也是一种机械波,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它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相对来说,纵波的速度比较快,会最先由震中到达地面,但是它只会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力较小。
但横波就不一样了,它的速度比较慢,到达地面会比纵波晚几秒到几十秒,但却能够产生前后、左右的振动,破坏力比纵波更强。当横波到达地面与纵波相遇后,会激发出振幅更强,破坏力更大的面波,这种波只能沿地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地震波的这种特点,就给了地震预警系统发挥作用的空间。它采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器来探测速度较快的纵波,然后传送给计算机,立刻就能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和震中位置,然后抢在横波到达地面前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发出预警。
由于地震预警系统使用电缆或电磁波来传送消息,速度是光速,达到了每秒30万公里,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只有每秒几公里,这样就留出了一个提前预警的时间。另外,除了震中地区之外,地震波向周围地区传播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这些地方能够获得的预警时间就更长。
地震预警的原理
当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在收到信号的几秒至十几秒内,快速判测系统将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模拟的结果,就可以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在本次雅安地震发生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这两次地震,系统在芦山6.1级地震发生时第4秒发出预警,距震中44千米的雅安市,预警时间为9秒;距震中94千米的眉山市,预警时间为24秒;距震中100千米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预警时间为26秒;距震中112千米的成都市,预警时间为29秒。
预警终端发出预警
不要小瞧这几秒或20几秒的预警时间,当猛烈的大地震来袭的时候,如果能够提前几秒或几十秒得知地震将要到来,人员就可以及时疏散的空旷地区,大幅减少伤亡。就算是预警时间较短,例如只有短短几秒钟,收到消息的人无法转移到室外,也可以尽可能寻找室内的“三角”避震空间,比如内墙墙根、墙角、卫生间等处,保命的概率也会提高。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地震能预警是不是意味着地震能预报呢?这其实是两回事!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就能了解,地震预警系统是在地震已经发生之后才能起作用,是利用不同类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的速度又远不如电磁波的特点,打了一个时间差,从而实现了破坏性地震波到达时间的预测。
成都天府软件园人员收到地震预警后紧急疏散
但是地震预报则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预报,并及时公布于众,让预测受灾区人们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简而言之,地震预报是要预测还没有发生的地震,这个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根据时间尺度的不同,地震预报可分为5个阶段: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和主震后余震预报。由于人类的视线还无法穿透厚实的岩层,从而直接观测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因此,地震预报尤其是短期临震预报始终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一点儿预报手段也没有。科研人员会使用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和地震前兆法来进行预测。地震地质法是分析地震地质背景,构造体系的活动性及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地震统计法则是通过过去发生的地震的频率和位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从而预测未来的地震。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活动的探测并不容易
但这些方法都只是一种估计,主要针对的是长时间内某个地区发生地震的趋势,虽然能作出一个粗略的估计,但这种估计还远没有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程度。
而对于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除了前面两种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地震先兆进行判断。在地震发生前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性异常,如地下水的突然升降、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水、气、油的喷发,动物习性异常,声、光、电异常及气象要素的突变等,还有就是密集发生的小地震。
例如,1966年邢台地震总结的经验就是“小震闹,大震到”,这在1975年海城地震和1999年岫岩地震的临震预报中起到了作用,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却都没发生这种现象。
唐山大地震
因此,地震先兆也都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可以提示某地发生地震的风险加大,却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短时间内会不会发生地震,以及何时会发生地震。由于现在地震预报还远谈不上准确,误报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贸然公布和疏散群众,最后却没有发生地震,所产生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
总之,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够准确预报地震,这种美好的愿望还有待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不太成熟的地震预报相比,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出预警,还是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
#雅安地震市民收到电视弹窗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