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清华全球MBA
海亮集团 副总裁助理
孙哲人
本科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在澳洲AMP集团悉尼总部财富管理中心任财务分析师。回国后在香港大学攻读法律硕士。CFA3级。就读清华全球MBA项目期间入职海亮集团,现任集团副总裁助理。
大约四年前,两次被面试助理提醒“时间到”压力面的最后,面试官老师说:“我知道时间到了,但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前面问题这么严肃,同学你放轻松回答,接下来五年你有什么计划?”我回答说:“把书读完、顺利毕业,老大带大、生完二胎……30岁前,重返职场。”当时说的时候,多少感觉自己有点夸下海口。四年之后回头看来,清华和MBA项目给了我足够多时间、空间、能量和养分,让我实现了当年夸下的“海口”。
机 缘
自15岁离家到澳大利亚,我辗转三城,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从刚到澳洲开始算起,折腾了七八年后,总算在悉尼有点要稳定下来的意思。那时工作稳定、收入尚可、有屋可居、萌犬两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有充足的时间寄情于厨房和考证。在彼时没有山火没有疫情的澳洲,我的生活充满了一种安居乐业、花好月圆的假象。
之所以是假象,是因为这种生活既可以一眼望到头,又像水月镜花一般一戳就破。说起一眼望到头,很多在国外生活多年,最后选择回国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体会,就是那种在二十来岁就能看见自己五六十岁时样子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有些人来说,意味着确定性和安全感,但是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不甘心。而水月镜花则是因为当时感受到的和所预期的安逸,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父母晚年生活为代价。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安逸其实经不起推敲一戳就破。
所谓生命不止折腾不息,我和先生一拍即合,回国吧!回想起来多少有些悲壮,扔下一切,抛下自己曾经用青春奋斗过的十年。同时又充满着兴奋与期待,回到故土回到生我养我的祖国。当时我心里暗暗盘算着,我在澳洲花了小十年稳定下来,回国之后好歹是我的主场,花上五年总能到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吧。
第一次萌生读MBA的念头是在2015年,当时正酝酿着回国计划。恰逢公司战略调整,我领导煞有介事的问我,你对这次战略调整有什么看法,虽然我反应快头头是道的说了三四条,但后来反复琢磨,总是觉得自己的回答缺少一点战略性和全局观,总是聚焦在细节上。当然也为自己找过借口,想说屁股决定脑袋,在什么职位考虑什么事情;但心里清楚,无非是托词,一直给自己设限的话,成长从何而来?
沉 淀
我参加过两次清华MBA的宣讲会,一次在下面听、一次在上面讲。但两次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都会反复提到:重回校园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一次从浑浊到清晰地旅程。
这种体验在旅程的起点准备报名材料时就非常强烈。清华MBA报名材料的核心是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在2500字以内,用三个小案例,把这三个问题说清楚,是件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的事情。要将过去复盘、未来规划,并提炼出精髓,方能在材料中把这三个问题回答明白,让评审老师透过文字了解你。
进入正式学习阶段后,首先经历了一场信息轰炸。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告诉我们要早实习、多实习,毕竟对于大多数同学找工作是来上学的终极目标;而MBA中心的老师告诉我们,大家要好好上课不能缺勤,重返校园不容易,珍惜听名师上课的机会;学长学姐告诉我们要多社交,深度挖掘清华校友圈。大量不一致的信息把本就不太清澈的水搅的更加混。唯有目标明确,让杂质沉淀下去,液体透亮起来,才能看清楚方向。
对于商科毕业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我来说,MBA项目中四大模块的基础分析模块和部分管理基础模块重在温故而知新,大部分精力可以集中在职业发展规划。经过一段时间的梳理,我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归为三类:
1.熟悉国内环境
2.寻找合适的行业和职能
3.定义我的work-life balance,并以此为基础挖掘MBA项目资源寻找答案。
于我而言,熟悉国内环境分为两个层面。
微观上,我需要重新熟悉国内人际、职场的大环境。比如说,刚开始在国内面试时,会不习惯面试官详细询问一些在西方国家看来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在学校容错度高的大环境下,清华MBA项目和职业发展中心给我了很多反复练习进行脱敏治疗的空间,让我去克服这一类reverse cultural shock。
宏观上,当时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学校里有很多名人大咖的讲座,都是平时只有在书中才能看到的改革开放巨浪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故事。同时,MBA项目中国与世界模块切切实实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结起来,从历史发展、政策导向和经商环境等方面理性分析国内外的不同。这些宏观层面的养分为我后续重返职场、理解商业规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虽然说工作就像姻缘,有缘千里来相会,但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肯定是需要了解对方了解自己才能事半功倍。清华MBA项目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机会让学生去熟悉各行各业以及各种职能在不同行业中所起的作用。
MBA项目多为案例教学,在不同案例中,不仅可以学到学科相关知识,同时还能洞悉案例所涉及的行业以及主人公职能所发挥的作用。当然这样的了解是相对浅显和片面的,但通过MBA项目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校友和职业导师交流会,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不同的行业和职能。
不过最终还是实践出真知,前面的方法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每周更新的招聘/实习信息让我有机会去尝试一下不同的工作,将抽象的理解具象化。了解自己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软技能模块中提供了很多方法和工具,让我更加了解自己,能够系统性的发现自己的认知偏差并及时纠正。
入学后,我先是体会了每周往返京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再是感受了每周往返京杭的辛酸和喜悦。因为我无法对自己长期不在家这件事情不背负罪恶感,所以我意识到work-life balance是我绕不过去的坎儿。这种罪恶每天分解开来虽然计量很小,但是日积月累却毒性很足。
领导力开发课程的讲师杨老师是我心目中成功女性的楷模,她在国际顶尖咨询公司、投行、投资公司的光辉简历是我曾经的梦想。在一次谈话中,她告诉我,作为母亲,因为在孩子身边长期缺席而感到有负罪感是一件很正常且很自然的事情,不用因此而感到有额外的压力。既然意识到自己会有负罪感,那么在接下来做选择的时候可以将这个问题考虑进去,工作并不是只有professional service一种,在industry里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价值。
这次谈话对我后续就业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我最终放下了professional service的执念,选择了一份非常适合自己的可以实现work-life integrated的工作。
重 启
2018年我们举家从深圳搬到杭州,我的学业也进入了可以开始找工作的阶段。机缘巧合,浙江民企海亮集团正好来经管学院宣讲“星青年”计划。“星青年”计划采用“导师制+项目制”的培养方式,在接受导师一对一指导的同时,能够让我迅速熟悉各版块业务,快速融入,快速成长。经过两轮遴选之后,我拿到一份非常满意的offer。入职后,海亮的扁平化管理、阳光坦诚企业文化,也让我体会到了一家企业通过高效运转、顺畅沟通所带来的阳光和活力。
我当时任职的学前教育板块正面临非常大的政策变化。在应对不稳定性因素的过程中,我亲身经历了领导层在决策过程中的坚持与放手,切身体会了中国企业的处境和能力,在MBA项目中学到的许多知识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我相信,清华MBA项目的学习经历将会使我有能力去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企业,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经历。
回到杭州后,MBA中心和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也会时不时的来看看我们。生活正朝着四年前预期的方向步入正轨。
-------来源于清华大学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19-20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495个名校offer。辅导的221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4.6%。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47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7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36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