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课件(落花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和无壳花生。
《花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功名默默奉献的性格。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一个对别人不好的正派人”的道理。
(2)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
1.理解父亲对花生的溢美之词的深刻含义。
2.根据文本的中心练习排列优先顺序。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对花生的赞美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上节课结束时,我让大家继续收集作者许地山的资料。现在,请展示你的成就。(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的结果,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老师也在这里收集了关于许地山的资料。请过来看看。(展示课件)
从许地山在欧美的求学和在清华、北大的执教可以看出,他的经历是丰富的,他的人脉深厚,资源优秀,影响深远。从许地山的作品来看,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多读他的作品。他的笔名是华生,曾经和华佗是一枝花,可见父亲对他教导的影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五课“花生”(板书),同学们一起读题目。
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即种植花生、收集花生、品尝花生和讨论花生。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花生。
(二)独立阅读,感知主题。
1.在学习花生之前,老师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同学阅读要求。
分组仔细阅读全文,讨论思考:
(1)关于花生,我们的兄弟姐妹怎么说?(有哪些共同特征)
(2)父亲怎么说?父亲和花生比什么?
(3)父亲通过花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2.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姐姐说好吃,哥哥说能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我父亲说花生最有价值的是它的果实在地下。(表面和明显的特征)
3.哥哥姐姐们提到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父亲指出的是花生的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特点。我父亲说过多少次花生?几次讨论有什么区别?
(三)独立探究,感受主题。
读齐父亲的之一句评语。思考:父亲是如何通过对比解释花生最有价值的地方的?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和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外观和结果时果实的特征的比较,说明了花生最有价值的部分)
(1)老师帮助我们抓住“埋在地下”、“大红大绿”、“高高挂在枝头”、“低低长在地上”这些关键词来分析,体会花生的晦涩和简单。(花生长在地面低矮处,果实埋在地下;桃子、石榴和苹果鲜艳的红色和绿色果实高高地挂在树枝上)
(2)思维:花生的果实生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把果实挂在枝头。是不是花生故意往土里钻没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炫耀?为什么?(这是他们各自的成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翠绿,诱人,而花生则将成熟的果实割入土中,等待人们去挖掘利用。由此,花生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不求功名,默默付出)
(4)看了父亲的第二条评论,想:父亲用花生教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谦虚简单,不计名利,无法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
(5)阅读不同角色的兄妹与父亲的对话,加深对父亲对话的理解。
(4)合作交流,共享主题。
1.作者理解他父亲的话了吗?什么是有用的人?什么叫一个只说自己外表,对别人不好的人?结合实践,举例说明。
摘要:受父亲的启发,作者说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它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做人的道理,歌颂了那些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我表扬了所有默默无闻,多为人民做好事,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批评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名利,什么都不学,对社会无用的人。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落花生”精神贯穿于他一生的生活、写作、教学中。
2.阅读全文的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突出文章的中心?(之一句讲到丰收节到深夜,讲了时间,讲了全部。第二句解释了父亲的话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丰收节收获了多少。也可以看出妈妈安排这个活动,爸爸参加优优资源网这个活动的目的。这个结局深化了主题。)
3.根据文本的中心练习排列优先顺序。
(1)用一段“我”来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通过一家人在丰收节讨论花生的好处,正文说明我们要对别人有用,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对别人无益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获花生用了多少时间,在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谈人生,用了多少时间,在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的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更具体的体会。
这段文字的重点是丰收节,关于花生的论述是重点,着重写了父亲的评语,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他内容写的比较简短,但是对文章主要内容起到解释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写。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板书:适当的细节)
全篇发展的顺序有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论花生,这也是写作的特色。(板书:按事情的顺序写)
(5)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练习写作:这篇课文通过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不好的人。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我们身边有很多事情可以启迪我们,让我们明白深刻的道理。比如粉笔,一个普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牺牲了自己;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 *** 。
2.看关于许地山的文章。
黑板上的文字:
15颗花生
有点(借用事物来描述人,有适当的细节)
接收
尝
讨论(用红色强调)-默默无闻-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反思:《花生》这一课结束后,留给我的反思有很多:1。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课文的范例教学。上课时,不要对课文知识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 *** 和技巧。就我在教《花生》这篇课文而言,我认为教师应该把父亲的这些话作为学习课文的突破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2.我认为,在学习《落花生》课文时,应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花生》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对学生深入挖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设计的时候,我多读课文,让学生用各种形式的阅读(默读、小组阅读、生生合作阅读、分角色阅读、共同阅读)去体会课文的语言,感受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许地山(1893 ~ 1941),现代作家、学者。赞坤,本名迪善,出生于台湾省一个爱国家庭。父亲小时候用花生做比喻教育孩子,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地山在1921年开始写作时,以罗华生为笔名(古汉语中“华”与“华”同音),鼓励自己做一个花生性格的人。
许地山,祖籍广东揭阳。1910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师范学校和中学担任教师。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他毕业并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合办新社,积极宣传革命。他在“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与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赴美,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宗教史和比较研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转到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学习宗友友资源 *** 教学、印度哲学、梵语、人类学、民俗学等。
许地山的文学作品大多以福建、台湾、广东、东南亚、印度为题材。主要著作有《山雨》、《织网》、《危巢落管》、《道教史》、《仲达集》和《印度文学》。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二十夜质疑》、《夕阳西下》、《孟加拉民间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