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反七步诗(郭沫若反七步诗之诗)原创单向文学2018-10-12 22:55
七步诗
曹植
把豆子煮成汤,做成汁。
谷壳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同根同源,为什么急着炒?
曹植的七步诗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大部分童书都会讲这个故事:他的哥哥曹丕残害了他的哥哥,曹植用炒豆子来比喻同道中人对哥哥的残忍。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享年66岁,曹丕被一位太子提拔为王维,但曹植的学识和野心让他不安。在一次朝会上,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否则将面临斩首。这个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文献中:“文帝(曹丕)试图让董王(曹植)写一首七步诗,如果失败了,就行大魔(杀人),答案是一首诗...皇帝深感惭愧。”
曹丕应声而做,“煮豆为汤,鲁黑豆以为汁;糠在釜下烧,豆在釜中泣;这是同根生的,炒得太急了。”这首诗的后四句流传至今:豆子被煮烧,豆子在釜中哭泣;这是同根生的,炒的太急了。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曹植七步诗的故事是真的吗?所以这首诗的出处一直受到质疑,因为现存最早的宋、曹植诗集里都没有,直到明代校刊刻的《曹集》才开始出现。
于认为,曹丕压榨、迫害弟弟曹植应该是事实,这一点有很多材料可以证明。但曹丕这种一脸傲骨的聪明人,是不太可能在宫里做这种残忍戏谑的恶作剧的。让我弟弟写一首七步诗,不然就砍头。这是在公开场合炫耀他对中国儒家家庭伦理的践踏。曹丕绝不是这样的“爆款”人物。而且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文人七步背四首诗都不难,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曹丕知道曹植作为一个大诗人的诗歌写作能力,所以不会蠢到去刁难他。
因此,判断这首诗可能是真的,但故事是假的。“这首诗比喻恰当,有乐府味。大概是曹植写的,只是后人为其编造了一个宫廷戏剧场景,强加于曹丕。”
郭沫若和鲁迅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但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分歧。郭沫若骂鲁迅是“封建残余”、“双反革命”,鲁迅则反骂郭沫若是“才子无赖”、“创作脸”。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曹植的七步诗。
1925年,鲁迅在《照字面说》一文中说:“据专家考证,曹子建的这首七步诗是假的。但是没多大关系。咱们用它来活剥一首歌,给豆子报仇。”(见《盖华纪》)
为豆子的错误复仇
鲁迅
煮豆子,烧豆子,在水壶下哭泣;
我跟你熟,正好来个教椅!
鲁迅的七步诗,可以说文学水平真的不高,但在当时很流行。
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与段 *** 合谋迫害学生,其中包括熟悉鲁迅的、许广平等学生。鲁迅同情被迫害的学生,所以写了一首反七步诗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教席”指的是杨荫榆在京Xi安饭店的宴会上,与多位评议员讨论开除徐光平和刘和珍的事。
所以鲁迅这种文学水平不高的诗,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为学生(豆子)报仇,有借古诗词写时事,反弹琵琶的效果。
不久之后,郭沫若也写了一首诗《反七步诗》,结果被滥用。
反七步诗
郭沫若
豆子煮的时候,豆子烧焦了,煮好的豆子变成了灰。
成熟的人在餐桌上是珍贵的,灰烬是地里的肥料。
如果不是同根生,为什么要自我毁灭?
鲁迅在“豆腐”上已经别出心裁,但郭沫若还想在鲁迅的基础上挖掘出更多的新意。他认为曹植虽然“出类拔萃”;但他也傲慢任性,他为自己的才华而骄傲。自《洛神赋》以下作品,“仿迹畸露”等等。至于著名的七步诗,郭沫若颠覆性地写道:“站在豆的一边,你当然能感觉到,炒得太多了;如果你站在一方面,难道不是牺牲的表现吗?”
所以他在《反七步诗》中,大赞豆芽菜的敬业。
但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因为说“曹丕无私奉献曹植”简直就是颠覆三观。郭沫若的这首诗挑战了人们的历史常识乃至情感认知,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郭沫若颠倒是非,不分黑白,甚至有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
当时文坛有一股“古为今用”的风气,但郭沫若主张“实事求是,古为今用”。所以反七步诗更多的目的是像靶子一样击倒曹植。现在看来,似乎没有必要再多批判郭沫若了。从文学成就来看,曹植七步诗的水平远高于鲁迅和郭沫若。
南朝谢灵运曰:“天下一石,(智)独占八斗。我得战,天下一分为一战。”这也许是对曹植的过分赞美,但诗人一直给予曹很高的评价。钟嵘说他“极有主见,华懋词学,深情飘逸”,李白也称赞他“曹植是建安之大才,却值得称颂”。世人皆帅,趋风而动,白而不敏,窃慕高见。”
在很多人心目中,曹植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一流诗人。王世贞说:“从两千多年前的汉魏开始,就有很多人以诗为家世命名。只有曹子建、李太白和苏子瞻三个人的名字是不朽的。”还有人说:“杜甫这种千古诗人,配得上陈(曹植)。”
郭沫若过于急于批判复古思潮。而是无视曹植的文采和辞格,认为曹植的崇高地位“华而不实”。结果他给自己的名声不好,真的少了一点大作家的风范。你认为呢?
收集1567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