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认为匈奴从未入主中原,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304年,刘渊建立的前赵是匈奴在中原建立的政权。316年,前赵灭西晋,匈奴实现了入主中原。对于这段历史,古人将之简单总结为“永嘉之乱”或者“五胡乱华”。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两汉时期,匈奴经过长期的内乱,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依附于汉朝,为汉保塞,而北匈奴则在鲜卑、乌桓和东汉的打击下很快崩溃。北匈奴的单于带着一部分匈奴人西迁,而大部分平民部落则留在漠北。鲜卑到来后,这些匈奴人摇身一变就成为了鲜卑人。
五胡内迁
在东汉中后期,南匈奴多次出兵北伐北匈奴和鲜卑,为汉朝守卫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177年,南匈奴和鲜卑檀石槐交战,匈奴死亡比例高达十之七八。南匈奴附汉后,社会形态也在发生改变。过去的匈奴以游牧为业,到了东汉则在物资上由东汉供给,他们多负责征战。简单来说,就是匈奴逐渐脱离生产,变成了东汉的常规军。根据统计,匈奴人口中,有五分之一的人都成为了常备兵。
从东汉中期开始,南匈奴也不断南迁。南匈奴原本生活在漠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河套和鄂尔多斯一带,可是到了东汉后期,南匈奴进入了黄土高原。南匈奴南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鲜卑强盛,南匈奴为避鲜卑锋芒,只能南迁;第二是气候变得寒冷,北方草原退化。
匈奴南迁后,加速了社会的转型,许多人从游牧转为了农耕,这表明匈奴开始融入汉族之中了。188年,南匈奴发生内乱,单于被杀,于是南匈奴群龙无首,各部独立发展。他们有的加入了袁绍、曹操的部队,成为了军阀的精兵。有些匈奴部落则趁机掠夺中原,著名的蔡文姬就是这时候被掳走的。
216年,南匈奴单于归顺曹操,于是曹操将匈奴划分为了五部,每部选择一个贵族作为统帅,同时设置一位汉人为司马作为监军。从此,匈奴单于名存实亡。曹魏还将匈奴的上层人物吸纳到中央为官,而将丁壮吸纳为兵。一般的匈奴平民则分发土地,使之进行农耕,并编入了户籍。从此,“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
西晋南匈奴的居住地区
可以说,曹魏之前的匈奴是游牧民族,而曹魏之后的就已经成为了农耕民族了。当然,并非所有的匈奴人都有土地,许多匈奴人没有得到土地,只能去租借地主的耕作,成为了佃农。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兴起,大量的佃农沦为了农奴,而匈奴也不例外。当时并州一带贩卖匈奴为奴的现象盛行,这种现象不仅激化了阶级矛盾,还加重了民族矛盾。
当时,中原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大规模减少。匈奴南迁,是有利于补充劳动力的。如果社会能够安稳个几十年,那么这些匈奴人必然完全汉化,成为了汉族的一份子了。然而西晋王朝并未注意这一点,他们任由门阀士族对匈奴进行欺压、买卖,忽视了安抚和教化。而八王之乱时,司马诸王又想到匈奴善战,于是纷纷招募匈奴为兵,让匈奴充当炮灰,最终还是葬送了西晋王朝。
刘渊,是南匈奴单于扶罗之孙。刘渊的父亲叫做刘豹,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六豹是左部的左贤王,居住在并州太原一带。刘渊自幼接受汉文化教训,学习“五经”以及诸子百家著作,尤其喜欢阅读《春秋》《孙子兵法》以及《史记》《汉书》。作为家族传统,刘渊也擅长射箭,武力过人。可以说,刘渊已经是一位汉化的匈奴人了,说是汉人也不过分。
刘渊
刘渊早年长期在洛阳作为人质,一直未能回到匈奴本部。刘渊这样的人才一旦回并州,那无异于蛟龙得水。291年,八王之乱开始爆发,司马诸王自相残杀,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渊也开始密谋起兵了。304年,八王之乱进入到了高峰期,司马颖和司马越大战,中原一片狼藉,流民遍野。这一年,刘渊在并州称王,建立“大汉”政权。
西晋王朝派遣几支军队讨伐刘渊,均被击败,“大汉”的根基逐渐稳定。到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当时“大汉”的各级官员中,不仅有匈奴人,还有大量的汉人。河北王弥(汉人)、汲桑(汉人)、石勒(羯族)以及上郡的鲜卑都尊刘渊为共主,作为反晋的首领。
其中石勒能征善战,他的经历也能够说明“永嘉之乱”爆发的根由。羯族为匈奴别部,匈奴被编户齐民时,羯族也在其中。石勒出身低微,曾经在洛阳当贩夫,后来租借土地成为了佃客302年,并州发生饥荒,大量佃户逃亡,石勒也在其中。可是西晋的地方官员对流民不是屠杀就是驱逐,而石勒等还被出卖为奴隶。
八王之乱时,石勒曾经投身几位军阀,但是军阀都很快灭亡,石勒被迫流亡。不久石勒听闻刘渊称称王,于是投入刘渊帐下,成为了刘渊的一名悍将。308年,刘渊对西晋发动了总攻,他让刘氏宗氏进攻洛阳,派遣石勒和王弥进攻河北、山东,西晋的统治很快土崩瓦解。
流民四起
刘渊是一位非常仁义的君主。308年,晋左积弩将军朱诞投奔刘渊,介绍了洛阳的防御情况。刘渊立即派遣刘景进攻洛阳,在攻克延津后,刘景屠杀3万平民,刘渊得知后大怒,说“司马氏耳,细民何罪!”于是降刘景为平虏将军。此后,刘渊就重用第四子刘聪,让刘聪和王弥进攻洛阳,并在壶关击败了西晋刘琨大军,自此西晋更加孤立无援。
310年,刘渊去世。刘渊的突然去世,让整个北方的反晋同盟一下子就分裂了。还好石勒在后来统一了北方,使得北方暂时安定下来。不管是刘渊还是石勒,他们都是一代雄主,是杰出的领袖,但是他们的儿子都昏庸无能,这就是前后两赵短命的主要原因。
刘渊去世后,太子刘和即位。很快,刘氏宗族就自相残杀,最终是掌握10万兵马的刘聪胜利,他自立为帝。刘聪立即派遣刘粲、刘曜、王弥进攻洛阳,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号召天下援兵京师,但是天下各地对西晋已经失望,没有人响应。
311年,司马越带领10万军队准备转移。司马越掌权时期滥杀无辜,屠杀忠良,他早已失去了人心。他出洛阳后,晋怀帝号召天下讨伐司马越,司马越众叛亲离,病死途中。随后,石勒趁机围攻晋军,10万晋军全军覆没,洛阳的四十八王也逃出洛阳后也遇到石勒的军队,结果全部被杀。这标志着西晋的主力部队已经基本被消灭,西晋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了。而司马越之死,也标志着八王之乱正式结束。
同年,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刘聪、刘曜都是一介武夫,没有刘渊的雄才大略。他们十分残暴,时而进行屠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洛阳攻破后,刘曜下令屠杀三万公卿和平民,并焚毁太学,导致许多文化典籍被烧毁,使得洛阳遭遇到董卓之乱以来的最大破坏。
接着,西晋大臣又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史称晋愍帝,定都长安。此时的西晋只能控制关中小部分地方。当时的关中“百姓饥馑,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晋愍帝为了得到关中豪强支持,下令凡是关中堡壁坞垒的主帅,都给予银印青绶和将军称号,但是对于平民百姓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关心。加上西晋官僚内部继续内斗,关中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
316年,刘曜进围长安,长安城中食尽,“人相食,死者太半”。当年,长安城被攻破,晋愍帝被俘虏,西晋灭亡。第二年,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称帝,建立了“东晋”。
此后的中国,只有三个地方相对安定。一是东晋王朝统治的南方,大量的移民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二是张氏割据的凉州,这里成为了北方的避难所;三是慕容鲜卑控制的辽东、辽西,有十万汉人迁徙到此,慕容氏因而势力大涨。而广大的中原则进入了火并状态,尤其是刘氏和石了集团的火并最为惨烈和长久,双方从318年一直大战到329年,持续了10多年,最终石勒消灭前赵,统一了北方。
史上将刘渊起兵到西晋灭亡之间的大乱称之为“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实际上就是一场西晋的人民大起义,而刘渊起兵不过是这场起义的一部分罢了。如果我们扩大视野就会发现,北方任何民族——包括汉族都已经参与到了这场大起义之中,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推翻西晋。
南迁
而在这场起义之中,匈奴成为了领导者,因此刘渊被推举为共主。然而匈奴进入中原还不长久,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还未完全转变,也就是汉化才刚开始,因而野蛮的习俗并未消除。刘渊去世后,刘氏宗族的残暴无人约束,于是就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乱、屠杀和破坏。
纵观历史,民族的融合就是一部血泪史,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不能否定的。一个王朝能够长久治安,那么民族的融合就非常温和;一个王朝如果大乱,那么民族融合就如同暴风骤雨。归根到底,西晋的永嘉之乱,还是司马氏自己搞乱了天下,这一点怨不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