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围城钱钟书的相关信息,给大家科普专门整理了与围城钱钟书相关的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平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一九四七年在上海首版发行,刚一出世便广受欢迎,到一九四九年已发行三版。文学界对其评价甚高,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围城》主要讲述的是以方鸿渐为中心的中国新知识分子,在封建王朝灭亡之后,中国被迫地开放,并接收国外思想,在封建旧思想和进步新思潮的碰撞下,一大批中国青年选择出国留学,期待回国后光宗耀祖,报效国家。但等他们学成归来,面对的是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只好在颠簸流离的夹缝中求生存。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副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的画卷,针对各类人士对功名利禄的不同表现,讽刺了一批虚荣、狡诈、软弱、无奈、庸常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次看《围城》,还是十年前,那时尚在象牙塔里,读完只觉得方鸿渐实在是个一无是处、说谎、轻浮、自欺欺人而又无立业之本的浪荡男人,可笑至极。如今工作多年,再读竟然产生了一种同情、心疼方鸿渐这样一个角色,继而反思自身,乃至整个社会,如方鸿渐懦弱而平庸的人随处可见,受尽领导的冷眼和无视,甚至因为不懂为人处世被同事们排斥,游离在集体之外,没有强大的靠山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撑,只能碌碌无为的活着。而那些精于处事、善于钻营,甚至溜须拍马、欺下瞒上的人却混得如鱼得水。杨绛曾为由陈道明、英达、吕丽萍、李媛媛、葛优等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围城》作序:“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也是整本书的意义。
我们从学业、婚姻、工作三方面来分析,围城是如何让人想冲进去,又想逃离的:
一、学历是敲门砖——但并不是你事业成功的保证
出国留学,如同一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
方鸿渐资质平庸,大学期间,学不了土木工程,只好学些文科类专业,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大四时,家里定的包办婚姻周小姐不幸早亡,听父亲的建议,给未来岳父周经理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慰唁信,周经理感其知礼,将女儿的彩礼和嫁妆一共2万元,资助方鸿渐毕业后出国留学。方鸿渐在国外学国文博士,但在校期间生活懒散、荒芜学业,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第四年因为资金马上用尽,计划回国。可见,方鸿渐在学问上是没有什么追求的,包括出国,也是为了赶时髦,镀金,因为没有目标,生性懒散,最终学无所成。由于父亲和岳父的督促,问是否取得博士文凭,希望他得“洋进士”,学成归来,光宗耀祖,这时,他才意识到文凭的珍贵,于是慌不择路,花了四十美元,买了一个文凭,得以瞒天过海,顺利回家。刚回老家几天,就被父亲的老友,省立中学的吕校长请他去给学生们做演讲,方鸿渐推辞不掉,只好埋头搜集演讲材料,等上台后才发现演讲稿不见了,只好现场随机发挥。他的演讲内容是西洋东西只有两件在中国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后被乡邻们嘲笑和传播,留学回来的方家大儿子公开提倡抽烟狎妓,连之前想把女儿嫁他的人家都收回成命了。刚回国时自以为志酬意满,而此时,只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方鸿渐错把岳父给自己的资助当成他的平台,挥霍、不学无术、浪荡度日,在本该学习知识的时间选择了安逸和放纵。以为回国就可以得到好工作,受到别人的崇拜和羡慕,没想到最后,他只能先在岳父周先生的点金银行上班,当个普通的小职员。学业如同一座城,包括上大学和出国留学,在外面的人觉得进城就是天之骄子,挤着头皮往里冲,而城里的人却觉得文凭如同一张废纸,并无多大用处。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等于智慧,学历是敲门砖,但不是你事业成功的保证。混日子、拿文凭是不可能有所收获的,只有虚心学习,真正掌握可立于世的本领,才是真正的学问。
二、恋爱结婚——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和对方的缺点结婚
婚前婚后发现娶的不是一个人
方鸿渐和四个女人都产生了联系,性感放荡的鲍小姐,学历和家世都很好的苏文纨,美丽聪颖的唐晓芙,表面柔弱的孙柔嘉。他一生最爱的是唐晓芙,但求而不得,因误会失去,受伤害颇深。后来,在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中,他遇见了孙柔嘉,初始只觉得她温柔似水,人畜无害,与世无争,每处理一件事情总要先征求方鸿渐的意见,并带给他一种聊得来的错觉。他并不爱孙柔嘉,但却一步步踏入孙柔嘉织好的圈套,稀里糊涂地就定亲结婚了。婚后他才发觉,孙柔嘉有脾气,独立,还很有主见,和婚前那个柔弱的小女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两人时常因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而争吵,吵完也没个结果。虽然每次都是方鸿渐求和道歉,但他是有自尊的,“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伤到他的自尊,他就会触底反弹,不会再主动求和。最后他和孙柔嘉关系破裂,是合是分虽是个开放的结局,但他并没有找到和妻子相处的技巧,也不清楚婚姻的本质,两人前途堪忧。
方鸿渐曾说过这么一段话:“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相识相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
婚姻如同一个围城,没结婚的时候想进去,结婚了又想出来。方鸿渐喜欢唐晓芙的时候,很想踏入婚姻,如今娶了孙柔嘉,又想逃离。就算方鸿渐真的和唐晓芙结了婚,难保唐晓芙婚后不会变成另一个伶牙俐齿的孙柔嘉。婚姻是需要智慧的,学不会包容、体谅和感恩,是经营不好婚姻的。
三、工作事业——频繁跳槽无以立业
如果没有目标,没有职业技能,工作只能四处碰壁。
方鸿渐第一份工作,是在岳父周经理的点金银行上班,吃住都在岳父家里,因为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尚没有更好的工作,作为暂时的落脚地。因为和丈母娘闹矛盾,方鸿渐又不会道歉服软,正好三闾大学给他发了邀请信函,周家待不下,银行的工作也没办法做了,于是一气之下收拾包裹回家。周经理为人处世还是很合体的,给他多结了四个月工资,让他充当路费和暂时的花销。接着他跳槽到三闾大学任教,是赵辛楣给他介绍的工作。因为在国外留学没获得学位,只是一个在国外浪荡的学生,高校长看在辛楣面子上,让他做了副教授,开了他不低的工资。但因为看不惯校长,韩学愈以及李梅亭等虚伪投机的人,又没有过硬的教学本领,没有为人处世的智慧,最终被排挤,只教了半年,就成为全校唯一没有续聘的老师。方鸿渐再次跳槽,仍然是赵辛楣给他介绍的,上海报馆的工作,但因为上级领导王先生的辞职,他也盲目地离开,根据赵辛楣一封并不确定的信,决定辞职,投奔赵辛楣,以便留在重庆。方鸿渐一直很盲目,毫无目标,他没有一技之长,所幸还有前岳父和好友赵辛楣的帮忙,才让他在国难当头,颠簸流离中还有不错的收入,但他得罪了前岳父,那条路已经断了。现在只有赵辛楣的帮忙,若有一天,他把赵辛楣再得罪了,凭他败落乡绅儿子的家世,虚的国外博士身份,以及不会为人处世的性格,都将不会有好结果。如果只是一味的得到又放弃,找到工作又辞职,而不会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那么,方鸿渐仍然会像一只无头苍蝇,没有目标,四处碰壁,事业会越来越走下坡路。
最后小结
围城不仅是对婚姻来说,对求学、工作亦如此。在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达到了目标,发现不过如此,这山望着那山高,再次想跳出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反反复复,无法满足。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因为没得到,所以要不断的追求,因为得到了,又产生了不满足和厌烦。人的一生都在这种得到与失去的挣扎中度过,如同一座围城,进与不进,出与不出,都是一种智慧,亦是人生。
钱钟书《围城》简介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如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围城》简介,希望能帮助到你。
钱钟书《围城》内容简介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钱钟书《围城》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其父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父亲的影响和督导下,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其后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1946年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人·兽·鬼》。抗战及解放以后,先后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总纂、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主要进行翻译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出版了《宋诗选注》《旧闻四篇》《七缀集》以及《管锥编》等学术著作。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比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但两个人都没有方鸿渐的经历,倒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合之处,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些启示,但并不能对号入座。
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解放后,一度绝版30年,1980年再次重印,在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
钱钟书《围城》人物介绍
在写《人·兽·鬼》的时候,钱钟书似乎还是着迷于讽刺嘲笑,着迷于妙语连珠,着迷于意蕴题旨,人物形象却都还模模糊糊。而《围城》则不然,不但有李梅亭、曹元朗、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寥寥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
方鸿渐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优于里面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事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孙柔嘉
《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在钱钟书之前,甚至之后,似乎还没有人写出来过。但她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也使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个人,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
苏文纨
苏文纨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孤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此诗正注释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的爱情的满足。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唐晓芙
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诗中“湘君”一节唱到:“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方鸿渐也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更迭,方鸿渐最终不能随他心愿。可怜一对进步恋人,双双为理想所眈。唐晓芙纵是满腹诗书也枉然,到头来连婚姻都虚无缥缈。
钱钟书《围城》作品章节简介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 (江南某县) 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女真男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绔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狗彘不知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钱钟书《围城》作品鉴赏简介
语言风格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忽略其言语),《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善用比喻
《围城》中的妙喻有三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第三种是利用喻体和本体在价值等级上的强烈反差逻辑性,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使作品更显诙谐、幽默。
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是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又如五人赴三闾途中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老成”用在雨上,可谓唯钱先生一人,用得好!雨丝密说水面上在“长毛”,更是形象新奇,但却又恰到好处!
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比喻,也是全书中的亮点。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颇为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小的县城,先是报上登出新闻,继则应邀回母校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的学术报告。在县省立中学作演讲时,鸿渐说只有鸦片和梅毒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使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的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耳朵失去贞操是因为耳朵进了污秽之言,这种换位的应用钱先生可谓炉火纯青。
上述这个例子,变抽象为具体,采用了以虚为实的手法。书上还有一些语句变具体为抽象,将具体的感觉用抽象的物象来比喻。例如第一章中“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将眉眼间的距离比作离得远了害相思病,真是妙极。
第三种比喻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关键在于他所用的喻体。喻体和本体间强烈的反差所形成的效果,实在令人叹服。作者在嘲讽李梅亭时说他“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眼睛与鸡蛋,本无联系,作者想常人所不能想,运用夸张的手法,贬讽了李梅亭,让读者对之产生厌恶之情。又挖苦他“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的春气入耳,蠕蠕欲活”,更突出了李梅亭的性格特点。
钱钟书在他的《旧文四篇》里曾提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所在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愈多愈大,则相同之处愈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对比喻艺术的精深研究,加之高超的想象力,使他能够在小说中形成众多脱口而出的比喻。
心理描写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说,文学作品应该“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而《围城》就是他的理论的最好实践。大部分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一定有成功的心理描写,但钱钟书的心理描写与众不同,关键就在“曲传”“未吐露”的心理,在方法上,一是以情节曲传心理,并且调动一切表面看来无助或破坏那中心情景的琐屑细节。如结尾一章,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释柔嘉的怨气,柔嘉刚才正向姑妈讲鸿渐的不是,害怕已被鸿渐偷听到,方鸿渐其实并没听到,只得摆空城计:“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说。”结果柔嘉心虚之下,说“本来不是说给你听的,谁教你偷听?”这就无异承认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鸿渐,结果正准备向妻子低头的方鸿渐和一心想给丈夫找个好工作的孙柔嘉竟然越吵越厉害,终于走向“不离而散”,不欢而散。第二个常用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妙喻来曲传人物的心理,如赵辛楣与方鸿渐初次见面,赵“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充分传达了赵对情敌方鸿渐的故作姿态的轻视,因为一来赵因为追求苏小姐而确实在乎方,要给他一个下马威,一来因为他知道方得了个克莱登博士还在报纸上登广告,确实看不起他。接下来“他的表情就仿佛鸿渐化为稀淡的空气,眼睛里没有这人。……鸿渐真要觉得自己子虚乌有,像五更鸡啼时的鬼影,或道家‘视之不见,抟之不得’的真理了。”
以上的例子也显示了钱钟书的一大特点:博喻。我把博喻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在全书广泛地使用妙喻,一是它的本来定义,即一个接一个的比喻纷至沓来,形容同一个事物。钱钟书的博喻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时时与心理刻划结合在一起,并且带有深厚的学养,充满了机智,如上举例子中竟然以抽象的道家思想来形容一种心理感受。而机智与好辩及博喻结合在一起,集中地出现在方鸿渐为自己做错的事辩护时,如他写给唐晓芙、苏小姐的信等。举一个最简单而微型的例子,赵辛楣称方鸿渐为“同情兄”,因为同一个地方做事叫同事,同一个地方学习叫同学,而同一个情人,则叫同情。
《围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现实、典型,心理描写的逼真、传神以至于读者们心灵感应;批判人性与文化,手法上幽默,精神内涵深刻。这些多得益于独具匠心的比喻手法。比如,用火柴点车灯的一节“连划了几根火柴,只点的心里的火直冒”(凭记忆,与原文或有个别字错,下同);又如坟后的那扇门“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等等。诸如此类,妙语连珠,深入脑海,不仅记住这些佳句,更记住了这些佳句所叙述的人、事,以及这些人、事背后的深刻而广袤的隐喻。
;
以上围城钱钟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