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天坛祭天的相关信息,给大家科普专门整理了与天坛祭天相关的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一般是在冬至日根据黄历选择一个吉时来祭天的。冬至祭天盛于唐宋,明清间更为隆重尊崇,并且逐渐流传至民间,演变为鼕至祭祖的传统习俗,称为“祭冬”或“拜冬”。无论是官方祭天还是民间祭祖都表达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敬天法祖”的信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敬天法祖”的信念。在远古先民眼中,天地孕育万物,是至高无上的神,祭天仪式是人与天交流的一种形式。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历代,天子亲自主持仪式,祭祀天堂的祭坛一般是圆形的,这意味着天堂是圆的。在仪式上,人们必须朗诵祭品,演奏优美的音乐,焚烧祭品,以显示人们对上天的贡献的回报。
关于天坛的建筑,很多人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艺术方面在此就不再赘述
关于天坛的建筑,很多人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艺术方面在此就不再赘述。下面要说的是它几个较为特别的地方。
首先说的是帝王为什么要建天坛?为什么要祭天?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早就知道“天人合一”的大道了。这个大道,儒家讲,道家讲,释家讲,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讲。我们讲“天人合一”,首先必须讲天,但天究竟是什么?天就是自然界,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价值之源。
《易传》用干、坤二卦代表天、地,这便代表了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之大,具有无限性、永恒性,天可称之为父,天有四德,即元、亨、利、贞。天地之道是生成的原则,人之道则是实现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天、地、人得到了真正统一。其实,人与自然界本来就是统一的,不能分离。人类离了自然界,还有什么生命?自然界离了人类,还有什么意义?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道。天之道在“始万物”,地之道在“生万物”,那么,人之道又是什么?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应该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古人为什么要祭天?就是提醒人们要“顺天时、合地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确实有一种神圣性,人对天应该有一种敬畏感,这一点在宗教情感里得到了非常程度的表现。
人间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称臣,要对天帝表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礼仪和供奉
人间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称臣,要对天帝表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礼仪和供奉。皇帝是天子,就必须要与上天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祭天就成了皇帝与上天对话的一个平台。在这里,帝王得到上天的授权来统治万民,并传达上天的意志。所以,与上天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即使今天,人们站立在圆丘中央仰望苍穹,也会感觉到与天堂的接近。
开朗宏阔的空间背景,级级升高的祈年殿和圆丘,使天子与天帝之间建立起了沟通渠道,他们能够穿越遥远的距离,听到彼此的秘语。皇帝既是受命于“天”,又必须是当“运”的兴盛者。所以,当中国人跪下来恭听最高指示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天坛举行的祭祀活动中,以冬至日在圜丘祭天最为隆重。皇帝亲祭,祭前斋戒,届日亲自视牲,以示恭敬。祭祀过程行迎神、奠玉帛、进俎、读祝文、三献爵、受福胙、送神、望燎等各种仪式。皇帝率百官行三跪九叩礼,顶礼膜拜,仪制复杂,庄严而隆重。在圜丘举行的另一次祭天活动是孟夏时节举行的常雩礼。常雩礼即祈雨礼。祈雨又分常雩礼和大雩礼两种。正常情况下每年孟夏在圜丘为百谷祈膏雨,是为常雩礼。但常雩礼后不下雨,皇帝会每隔七天派官员向天神、地祇、宗庙、社稷等神祇告祀,三告仍无雨,则举行大雩礼。届时皇帝亲赴圜丘恭祷,不设卤簿,不除道,不作乐,不设配位,不奠玉帛,不饮福受胙。三献礼时用舞童16人,衣玄衣。余仪与常雩礼同。祈而有雨则需报祀“谢雨”。祈而多雨不停,还须举行祈晴仪式。天晴后还要报祀称“谢晴”。孟春上辛日祈谷,在祈谷坛举行,礼同圜丘祭天。“祈年殿”的“年”字本意为“谷熟也”,即祈求上天给一个五谷丰登的年景。
天坛中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是圜丘。
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位于天坛南半部,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始建于嘉靖九年。
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
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中国5A级旅游景区。
北京东城区旅游景点有: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广场、天坛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雍和宫等。
北京介绍: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
明代皇帝到圜丘祭天,要手执一种上尖下方的称为"圭"的玉质礼器,。
天子在祭祀前两天,要去查看祭祀所用的牺牲和器皿。祭祀前一天,有关部门把祭祀用的一切物品都要陈设停当。
神位正中为皇天上帝,两侧配亨祖先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神位前摆放登、笾、豆、簋、尊、爵等礼器,分别盛有各种祭食。
祭天仪式从冬至日拂晓开始,因为从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促使万物滋生繁衍。由于仪式在拂晓举行,所以天坛圜丘坛内墙外面西南方向有灯杆,上面悬挂大灯笼,叫做天灯,照得坛内通明。
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衮冕,然后就位。整个仪式在赞礼官的指挥下进行。祭天大典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撒豆、送神、望燎九项程序,直至祭品焚完才算结束。
祭祀过程中,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不断跪拜行礼。赞礼官高声唱和,人们随之做相应的动作。在赞礼官的唱和下,《中和之曲》奏响,然后郊社令把燎坛上的柴草点燃,焚烧牺牲,随着烟雾飘飘而起,祭品也就意味着送到了上天那里。
皇帝行完拜礼后,走到盥洗位把手里的圭插在腰间,先净手,拿出圭,走上祭坛。《肃和之曲》随之奏响,皇帝跪在皇天上帝的神位前,再搢圭,三上香,奠太帛,出圭,行再拜礼,回到原位。开始奏《凝和之曲》,皇帝到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回到原位。
接着行初献礼,皇帝走到爵先位,搢圭,洗爵,擦爵,交给执事者,出圭。又走到酒奠所,搢圭,执爵承酒,交给执事者,出圭。
当《寿和之典》响起,随之跳武功之舞,皇帝在神位前下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读完祝文后,皇帝俯身下拜,起身,再拜,然后回到原位。
亚献礼在《豫和之曲》与文德之舞中进行,行终献礼时奏《熙和之曲》。亚献礼和终献礼与初献礼仪式相同,但不读祝文。
在赞礼官"饮福受胙"的唱和声中,皇帝再次走上祭坛,在饮福位行再拜礼,下跪,搢圭,接过爵,祭酒,饮福酒,把爵放在坫上。然后从奉胙官手中接过胙,交给执事者,出圭,下拜,起身,再拜,回到原位。
随之《雍和之曲》响起,掌祭官把豆撤下,在《安和之曲》中送神,皇帝行再拜礼走到望燎位,在《时和之曲》声中看着焚燎祝版丝帛。
至此礼毕,皇帝回到大帷幕中,脱去衮冕,全部祭天仪式才宣告结束。
天坛祭天的音乐主要是中和韶乐,它是一种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祭祀音乐。中和来自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儒家认为,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境界,就会产生"万物位焉,万物育焉"的神秘效果。
韶乐即美好的音乐。相传舜制的音乐为韶。中和韶乐即最美好的音乐,用于祭祀和大朝会﹑大宴飨。
顺治元年议定,祭天地、太庙、社稷,都要用中和韶乐,亦称宫廷雅乐,它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和宴会乐。朝会乐、宴会乐只有奏乐而无演唱和舞蹈。祭祀乐就包括了演奏、演唱和舞蹈。
根据《钦定大清通礼》和《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中和韶乐》包括祭祀乐曲七段:《肇平之章》、《兴平之章》、《崇平之章》、《恬平之章》、《淳平之章》、《臣平之章》和《和佑之章》。
天坛祭祀时用的中和韶乐,还包括文德舞和武功舞。用文德舞时,舞生执雉羽和古管乐器龠,动作文质彬彬,雍容有仪,却又活泼矫健,富有激情。
舞武功舞时,舞生手执干、戚。传说炎帝时,刑天为表现两军厮杀时激烈的场景,高扬本部将士浴血奋战的斗志,做干戚舞。后人们把刑天舞干戚看作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文舞和武舞相互陪衬、相互制约,进而取得武而不野、文而不弱的中和效果。在天坛祭天时,初献用武舞,亚献、终献用文舞,以体现祭祀礼仪的庄重。
在历史上,天坛的祭天乐舞的也曾经发生了不少次变化。在明朝时,当时的嘉靖等多位皇帝普遍崇信道教,祭天乐舞生也由道士担任。
到了清朝,由道士担任舞生的习惯开始发生了变化。乾隆七年,皇帝明确下诏严禁神乐观乐官习道教,不愿从业的人削籍为民。诏书下达后,神乐观中的道士尽遭驱逐。
从此,神乐观没有了道士,旋即被更名为神乐所,相应的职官即由知观改为知所,祭祀乐舞生也改而选用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由朝廷派协律郎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训。
乾隆十九年,神乐所又改神乐署。鼎盛时期,署内有乐舞生3000多人。
祭天大典非常神圣,非常隆重,可谓朝野关注,这就要求祭祀过程不能出一点差错。因此,祭祀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规定。
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常规的准备包括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等。
大典的前5日,要派亲王专门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大典前3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两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
大典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到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到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
大典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天坛的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
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
圜丘坛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猪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达700多件。
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镈钟等16种,60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
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
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举行大典时要求所有从事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
在《大清律》中就曾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
以上天坛祭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