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义庄的相关信息,给大家科普专门整理了与义庄相关的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义庄的意思如下:
1、义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个大宗族之中,有的穷,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钱来办义庄,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所致置,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的内容,在渐渐缩窄,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为主。
2、“义庄”原本是古时候的一种善举,捐赠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目的;而股市里的义庄却指的是“讲道义”的庄家。
3、义庄是指暂时存放未安葬棺材的特定场所。
扩展资料
义庄的典型——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是范仲淹于皇祐二年(公元一○五○年),第三次被贬后在其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去。
范氏义庄以大量田地为财产基础建立,田地由范氏子孙有能力者捐助,所有权移交给义庄,也就是不再归任何特定人所有。这样,义庄有财产基础。
义庄还有义庄管理条例和专门的管理人,独立运作,具备了财团法人的基本特征。从设立目的看,义庄的受益者是范氏族人,八百多年来,只要是居住在本乡的本族人都可以从义庄受益。义庄的救济面虽然受家族的限制,但是受益者的数量还是比较广的。而且,古代的家族范畴也远远大于现代社会的小型家庭。
所以,义庄是慈善的,即使这种慈善的范围比较有限。 以慈善为目的,建立在独立财产基础上,以财产运作来支持慈善,又具有相当的独立,范氏义庄的这些特点表明它可以被看做一个初具雏形的基金会。
义庄是一种由宗族维护的民间慈善机构,最早为范仲淹在苏州设立的范氏义庄,开创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举凡扶幼、养老、婚嫁、丧葬、济贫、救灾、助学,义庄皆在其中发挥作用。
义庄是一种乡亲宗族之间的社会组织,始于北宋仁宗赵祯朝,文能主导庆历新政、武能率军戍边御敌的一代名臣范仲淹设计创造的。义庄有点类似于古时候的慈善组织,不过最初面向的群体是同乡族人,后来逐渐有所改变。范氏义庄名传千古,持续了八百多年。
其后,义庄组织在江南地区盛行,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在台湾和香港蓬勃发展。早期离乡在外的游子大都希望死后能够返乡安葬,义庄就提供一处暂时摆放棺木的地方。也有些客死异乡的人,遗体因无人认领而安置在义庄,等待善心人士捐棺助葬。
扩展资料:
范仲淹在执行变法过程中,遭到多次贬谪,第三次被贬后决定做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顺带实验实验自己想法。他在老家苏州吴县捐助出一千多亩地成立义庄,义庄运转的资金来源于土地的地租,定下合理章程,用以规范族人生活。
范仲淹去世后,其子范纯仁(宰相)和范纯礼(尚书右丞)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捐助田地和制定新章程,从此成定制,义庄规模越来越大。
义庄的出现,也标志着宋代社会、思想和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改革。范氏义庄历经战乱、朝代更迭,依旧无大损,维持延续下来,不得不说是个传奇,清朝宣统(溥仪年号)年间,田产仍有5300亩。义庄有着专门的管理人和管理条例。
古代义庄为本乡族人(古时候的族人比如今的家族范围更大更广)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解决各方面的需求,领口粮、领衣料、领婚姻费、领丧葬费、领科举费、借住义庄房屋、借贷等七方面,孤寡鳏独(泛指无依无靠、无法凭借自己生活下去的人)皆有所养。
义庄不仅在民间口碑甚佳,朝堂上亦是如此,得到官府的支持和备案,提供一些法理上的保护,后世还有皇帝特意夸赞了义庄。
义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一些其他的功能,例如乡人族人暂厝棺木的处所,棺木里必定有尸体,许多客死他乡的人,尸体都是暂时放在义庄棺材,择日处理。
范氏义庄千古无二,怀海义庄(追根溯源始祖为吴越国王钱缪,无锡望族钱氏)也不赖。义庄大都是富裕的人赠钱赠地助力延续。义庄是我国古代一伟大的象征,闪耀着人的光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庄
以上义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