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季2021年##中国中免闪崩跌停#
中国中免跌停之后,公司忙不迭地公布了一季度业绩快报。
公司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8亿,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而去年同期(疫情期间)为负,扭亏为盈。
数据很漂亮,跌停很实在。
按市场的说法,阐释原因的人分为两波。
一波认为,业绩不达预期,虽然数据很漂亮,但中免去年一年,股价翻了5倍,滚动市盈率(股价/每股净利润)干到了83,支撑起如此高估值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断走高,或者一直维持高位的ROE,业绩。
这波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即便在跌停以后,公司马不停蹄发布业绩预告,也在期盼的下限之下。
增速不靓。
另外一波人认为,小日本的消息震动了海南,海南是离岛,四面环海,虽然处在南海,但还是北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免的生意,理论上有三分在海南。
这么一讲,也有道理。
再来看中免的股东结构,中旅集团、汇金、证金三家代表国家的公司合计持股57%以外,截至到12月底的数据,剩余43%的股份中,公募和券商持股也超过12%。
这么看来,原先抱团的他们可能又开始抢跑了。抢跑也加剧了趋势。
龚少以为,事后解释,不管多么严丝合缝,都显得牵强附会,没有太大指导意义,况且多数时候,是做不到严丝合缝的逻辑推理和解释的。
所以,经此,理解一下中免的生意,也就OK了。
去年年中时候,写过一篇关于旅游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蓝色字体《众信旅游:营收过百亿,公司却不怎么赚钱,出境游是门好生意吗? 》来读一读。
彼时,中免还没更名,还叫中国国旅,在众多冠以“旅游”名称的上市公司中,最赚钱的业务当属免税店生意。
具体有多赚钱呢?看一下2019年国旅(中国中免)的年报,免税商品业务毛利率正好50%。
免税店是一门“持牌”生意,类比一下,这种生意在古代有,现代也有。古代有盐铁专营,现代有烟草专营,都是牌照生意。
目前已经有8张免税业务牌照。
王府井是8家里面最后一家拿到牌照的,因为是最赚钱的生意,所以一般会对股价有较大提振。拿到牌照之后的王府井走势是这样的:
免税就是字面意思。
近几年最受外出旅游的中国人欢迎的购物场所就是免税店,免税店主要销售化妆品、烟酒、箱包等奢侈品,这类商品体积小,价值高,实用性强,能满足旅游的需求。
免除了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各种税收后,免税店的商品普遍比外面同类商品要折价20%-40%,具备极强的吸引力。
免税店也是一个舶来品,国外早有。虽然我国国际贸易顺差一直是第一,但免税店这个细分领域,却一直是逆差。
“为了让肉烂在锅里,国家公布了一系列政策,意在引导消费回流,肥水不流外人田。”
免税牌照,以及中国中免带领的一批免税店企业,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免税运营商是经国务院或者其授权部门批准,具备开展免税品业务经营资格的企业。
按照海关总署核准的经营品种,免税运营商向免税品供应商购买商品,免去进口环节的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在免税商店以免税价格卖给免税品消费者。
看一下,中国中免的生意扩张路径:
1、 2004 年,国旅总社和中免集团战略重组成立中国国旅集团。
2、2008 年,联合华侨城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国旅。
3、2009 年,中国国旅登陆 A 股,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上市的免税主业公司。
4、 2016 年,国旅集团与港中旅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更名为中国旅游集团。
5、2017 年,中国中免开启免税扩张并购之路,先后收购日上(中国)51%和日上(上海)51%的股权。
6、2019 年,剥离国旅总社,全面聚焦免税主业。
7、 2020 年,收购海南免税 51%的股权,公司市占率(中免 日上 海免)达 91%。
8、2020 年 6 月,公司证券简称正式由中国国旅变更为中国中免。
免税店有离岛(海南)、市内和机场(出入境)三种业态,中免则是三种业态均有布局。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 8 家免税商,中免(含日上、海免),深免,珠免,中出服,中侨,王府井,海旅投和海发控。
其中王府井,海旅投和海发控为 2020 年新晋免税商。
伴随着线上零售对线下百货的挤压,目前排名靠前的百货公司基本都在申请免税牌照。
王府井仅仅是一个开始,当所有人都盯上这块肥肉,也就意味着初始红利正在悄然退却。
消费升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性价比是免税店这门生意能发展的前提,而根据朋友的亲身体验,拿最走量的化妆品来说,免税店的价格也不一定拼的多线上的各种节日。
盈利增速将会面临巨大挑战,盈利增速决定了长期的估值水平。
估值是左脚,业绩是右脚,而通常都是先迈出左脚,但如果左脚太靠前,步子太大,就容易扯到,这个时候还是要等一等右脚,等右脚慢慢跟上来,找到一个舒适区间。行话称为:消化估值。
估值代表价格。
消化估值,要么右脚跟上来,要么左脚退回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