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品《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很多人理解错了)

《论语》大约是孔子最为大家熟悉的言论集了,也是儒家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然而,《论语》这全书开篇第一段话,你理解对了吗?很多人理解的不准确。 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论语》大约是孔子最为大家熟悉的言论集了,也是儒家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然而,《论语》这全书开篇第一段话,你理解对了吗?很多人理解的不准确。

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的这段话,对大众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们先来看看通常的解释,一般都是这样的:孔子说,学了之后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乍看之后,解释的对呀,不都是这么解释的吗?学了后常常复习,有什么错吗?问题在于,学了而后温习,和很愉快之间的关系上。这里的逻辑关系是:因为学了之后常常温习,所以很愉快。

如果说一个人特别爱学习,天生喜欢读书,这样理解或许可以勉强成立,但孔子在这里描述的是普遍情况,这样一想,是不是就又得重新思考学了之后温习,就很愉快的逻辑性呢?

我们再看后面两句,因为朋友要从远方而来,所以我很高兴,朋友,志同道合者,孔子很看重朋友,很重视朋友的价值,而朋友来了后我之所以高兴的原因,是志同道合者可以交流,可以一起谈论天下之道、社会之道,这在意思上有一个递进,正因为坐而论道,所以朋友来了我才高兴。

反过来再看头一句,则会有新的启发,学了之后,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这样理解,是不是在逻辑上更为容易接受,更为顺畅呢?而最后一句,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君子吗?这又与第二句有衔接,别人不理解我,彼此就不能称之为志同道合,也算不上是朋友,被人误解而不怨恨,体现的是一个人宽容和品质,还有定力。

影视剧中的孔子

其实,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常常,另一个解释是:恰当的时候,合适的时候,学了之后,在合适的时候去实践它,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学到的东西,不是很愉快吗?这样整个意思就很流畅了。“时”进一步延伸来讲,也有“时机”的意思,学到知识,在时机成熟,机遇降临时运用它,施展它,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

结合孔子的一生,也能看出希望此生学以致用的追求,他一直在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希望别人可以采纳,试想如果他当时如愿以偿,被人赏识,他的理论学说能够被运用的话,孔子将会是何等的“不亦说乎”啊。而他的理念之所以不被采纳,也是时机不成熟,当时是乱世,非治世,彼此兼并,刀兵相见,以武力夺天下,他的理念太软太人仁,不适合当时的情况。这似乎又可以解释为“学而时习之”的“时”不到位。“时”候不到,做事白费。孔子绝不是一个满足于学学书本知识,做一个满腹经纶之书生就挺好的状态,他一生都想入仕从政,实践自己的理念。

所以,联系上下文分析,再结合逻辑关系,学以致用时机的把握、学然后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报复等更接近于孔子的本意。不管怎么说,这句话都强调了学和习、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书本与实践的关系,如果学而不用,仅仅温习一下就很快乐,这个快乐是不是有点太单薄太莫名其妙了呢?

读论语,很多句子还是要有更多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孔子的总的思想体系,行事风格,对学习的态度,对社会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建议等,理解出来的意思才会更透彻准确一些。

  • 发表于 2023-04-21 11:52:11
  • 阅读 ( 92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徐锦庆
徐锦庆

12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