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眼看到的是压抑,肃穆,不像是学校,而像是庄重的教堂。
穿着长袍的老人,点燃了白色蜡烛的芯,火光没能照亮黑暗。
一排排青年举着旗,旗上面烙着“tradition”的印记,与这大堂相呼应。吹着苏格兰风笛的学生,举着蜡烛的老人,依次进入。
校长讲话,学生宣誓,家长离开。青年们开始了这场旅程。
01
基丁:Oh,captain.My captain.
化学老师在化学器材面前布置实验内容,然后留下课堂作业,而不是开始实验;
拉丁文老师在读不同而又相似的单词;几何老师在强调课堂要求。
当基丁吹着口哨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就知道,故事的主角出现了。
他说可以叫他“captain”,他带着学生来到荣誉教室,让他们看前辈的照片,并教他们“seize the day”。他让学生撕毁教科书的前言,就像撕开束缚思想的枷锁,就像拉开教室的条条框框。
他让学生站在讲桌上,并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他让学生任意地,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走路,他说,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他的思想是诗意的,是自由的。他用自己的方式教授着诗,教授着生活,教授着表达。
可是这太格格不入了,无论与这个学校还是与这群人。如果没有那场祸事,他会继续教下去,并为社会养成一批优秀而富有自由精神的青年。
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这种说法没有一点错。园丁的职责就是修建花草,将那些离根的,出墙的,枝枝蔓蔓的修建干净,让他们长成“理想”中的样子。就像校长说的“把他们送上大学就好了”。
可是千篇一律的青年只是砖瓦,虽有遮风挡雨之用,却无统筹建设之能。我知道,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像校长一样的,这是一种现象,也是不易改变的状态。
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教授着一代又一代学生,他们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送孩子上大学,完成家长的心愿,完成大多数孩子的心愿。他们可能知道自己的方法僵硬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可能也有,但是短期内看不到成效,看不到成效的方法只能被叫作无用功。
所以这种状态不易改变,一旦改变,也许牵动的是根基。不容撼动,所以影片最后基丁老师离开了,这大概是既定的结局。
学生们希望遇见“captain”,家长们只希望他们规规矩矩,然后成为医生或者老师,或者任何他们理想中的职业。所以我们安安稳稳长大,接受着传统的教育,过着不起波澜的生活。
基丁是个例,是叛逆,是替罪羊。船长最终随水飘荡,随风而去了。
02
尼尔:我想做纽旺达(拒绝父母的pua)
纽旺达是影片中查理的自称,也是“new wonder”,即新的奇迹。
尼尔生在传统的家庭,他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学生。“等你读完医科大学,你独立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知道这对你妈妈有多重要”“你有很多机会,我做梦都没想过的好机会”
这些台词太熟悉了,这不就是父母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吗。
他们用他们的功劳“绑架”孩子,我知道父母当然想要孩子好。但是不是所有的好都是一样的,不是所有的好都是成为一名医生或者老师。
尼尔酷爱演戏,并坚持演出一场会演。在现在的我们眼中这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一个爱好吗。可是在父亲眼中,这是叛逆,是背叛,是对他的挑衅。
所以他拉着所有人为之鼓掌的尼尔回到家,并狠狠地批评了他,并说要把他送到军校去。尼尔知道,这场表演是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演出了。他的自由彻底被剥夺了。在尝试了自由以后他再也忍受不了“束缚”,最后以决绝的姿态离开。
我们循规蹈矩,但其实我们都想做纽旺达。
03
死亡诗社:盈盈烛火照亮了小小黑洞
一群青年人因着对自由的向往,集结在黑暗的洞穴,破旧的灯,古老的故事,青涩的声音,在这里一并亮起。他们或被父母给予重望,或受困于爱而不得,或.....
在家长眼中这不就是闹着玩儿吗,在校方眼中他们简直是调皮捣蛋且幼稚冥顽,可是在一场场的简陋的聚会中,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生命的追求。
我相信正因为这看似玩闹的举动,他们的生命就和其他学生区别开了,至少他们拥有过那种学生时代被向往的自由。
也许以后他们也会被生活裹挟,被生计扎刀,像其他人一样,可是他们大概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们心中至少存留诗意。
最后,就以死亡诗社的誓词结尾吧“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图源:网络侵删
编辑:舟舟
万里归途:我带你们回家
扬名立万:小人物的大境界
让子弹飞:一曲英雄主义的悲歌
楚门的世界:我要走另一条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