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律内容
含义:事情发展到极端会向反方向转化,而事物到了极点就可能会以相反的形态呈现。
内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
出处:老子˙《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若法则的内容
1.大智若愚: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
2.大巧若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
3.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4.大象无形: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5.大盈若冲:最充盈的东西,好象是空的一样
6.大辩若讷: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7.大方无隅: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棱角的
8.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9.大成若缺:成大事业的人表面上看缺乏能力.
大智若愚
含义: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
解 释: 若:像。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出处:1.老子《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3.《词源》: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本人理解的大智若愚可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看似愚笨,实则大智慧,此乃本意,如移山之愚公和太公姜尚。第二层是看似聪明,实则聪明反被聪明误,实在愚笨,如三国杨秀和蒋干。
大智若愚的感悟
表面上看起来傻的人,不一定傻。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这个意思。他指出真正的聪明不在于故意显露,耍小聪明,而在于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使自己的目的得到自然而然的实现。要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首先不能要的是外表聪明。因为,小聪明斤斤计较,过于算计,在生活中让人生厌;精明干练固然好,但锋芒毕露,会给人带来压力,让人处处防范,甚至遭人暗算。为人豁达,做事有节适度。外表看上去愚笨糊涂,实则内里心知肚明。外愚内智的人,工作、生活中能与人和谐相处,左右逢源。外愚内智是大聪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感悟
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在现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更代表一种将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热烈深沉而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么、做什么,便自然无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去,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论证“大若法则”
1.物极必反,事情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事物到了极点就可能会向相反的形态呈现。当然事物发展并不是完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虽“反”只是其中一个发展方向,但当事物以相反的状态呈现,便印证大若法则。而字面上以物极必反解释“大若法则”,大意味着极限(物极),若意味着转化(必反)。附:中华定律之物极则反。
2.适度法则,万事过犹不及,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应以相反的状态中和最极端之状态,以保持适度与和谐。如智极则锋芒露,聪明反被聪明误等都是智的极端而带来的损失,而大智若愚、外愚内智则可韬光养晦而可长智。
3.中庸之道,讲“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也许两个极端极少且不常在,就像人一样,大智大愚实属少数,大家都是出于中间的,或是正向相反方向发展的(如内向之人向外发展,外向之人内向)。简而言之,事物的状态到了极点,以适当向相反方向发展,以求中庸。
中庸之道
定律之言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
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大意味着极限(物极),若意味着转化(必反)
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事情发展到极端会向反方向转化,而事物到了极点就可能会以相反的形态呈现。
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故而无过无不及。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