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意象与意境的定义是什么)

很多小伙伴想了解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已更新头条专门整理了意象与意境的内容介绍,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意象和意境的区别2、什么是意境和意象3、意象与意境的定义是什么4...

很多小伙伴想了解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已更新头条专门整理了意象与意境的内容介绍,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

何为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如“月亮”是一种客观事物,但诗人把它写进诗词,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等情调,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就成为意象了.又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等.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意象:“空山”、“明月”、“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这些自然物象被诗人摄入大脑,加入自己的主观之情,就构成了生动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现诗人自愿隐入山林,过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在诗词中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篇中常常可以构成不同的意象.如“柳”:朱淑真《送春》中“楼外垂柳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柳”是抒写春光易失的意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哀婉凄切,恋恋不舍的别离意象;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柳”是窈窕多姿的美女意象.可见意象是客观事物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作者的艺术创造.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十个意象来表现凄凉萧瑟的秋天,营造出游子凄凉孤寂、悲秋思乡的意境.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因而读诗要用形象思维,把握一个个意象,使语言文字转化成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善于捕捉形象,领略意境,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当我们读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诗人告别好友之后,不忍遽然归去,却呆呆地伫立江边,看友人扬帆远去了,于是再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泄千里,友人之帆顺流而下,越去越远,渐渐消逝在蔚蓝色的天幕下,只见长江滚滚东流.通过这幅意味深长的图景,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孟浩然有多么深厚真挚的友情.其实,诗人看到的又何止是江水?这又何尝不是诗人对孟浩然的滚滚不尽的友情呢?

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词的艺术境界,意象构成了意境.要正确地把握这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意境和意象

意象和意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意象与意境的定义是什么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2、意境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ì jìng。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扩展资料: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意象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1、意思不同。

意象的意思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意境的意思是: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用法不同。

意境多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同时其使用也与文学作品相互联系,如果在题中出现了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场景等句式,所以一定选择意境而不选择意象。

而意象则主要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形成的,与人的主动和主观息息相关,但同时也与客观的事实紧密联系,是客观现象的一种主观反映。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这两个词语的使用。

3、内涵不同。

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意象与意境(意象与意境的定义是什么)

以上就是小编对意象与意境的相关信息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发表于 2023-04-29 20:37:28
  • 阅读 ( 119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智慧星
智慧星

518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