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片稻子长得多好呀!以前这里有520多亩都是种植茶叶的,还有200余亩烂泥田一直半荒着。520亩的茶叶牵制着村里300余户近500个劳动力。”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赤岸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定云说道,“现如今,仅几台机器、几十个人,就轻松搞定这720余亩土地。而且,等水稻收割了,可以穿插种植大豆、油菜、小麦,大大提高了耕地利用率。今年,村里还打算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项目,要把这个种田的文章做大、做好。”说起这“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吴书记充满着干劲。
赤岸村“非粮化”优化整治后水稻耕种前种植油菜
2021年7月以来,松阳县赤寿乡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的要求和部署,启动“非粮化”优化整治工作。赤岸村作为乡里的先行村,首次任务就是整改这720余亩,其中520余亩是茶叶田。
据了解,浙江松阳县已经连续五年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域”,几十年来形成的格局,全县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茶叶,吴定云记得当时的第一念想就是“挖掉茶叶改种粮食作物,那不等于在割老百姓的‘心头肉’,该怎么办呢?”
赤岸村水田中机械在耕作,白鹭在旁觅食
赤岸村是赤寿乡第一大村,全村耕地1700余亩,有1300余亩种植茶叶,整改520余亩茶叶田,相当于全村近四成的茶叶改种粮食。据初步统计,茶叶每亩每年产值近万元,而“非粮化”整治后,5年的补偿补助资金大概1.5万元。这中间的损失怎么填补?农民收入怎么保障?这两个问题成了吴定云书记最头疼的事情,问题出现了,就要想办法解决。
赤岸村水稻长成
在乡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吴定云带领村干部多次开展实地调研、集中研究,四处奔走求“方”,最终确定了组织化运营的总方向。坚持把土地牢牢地抓在村集体手上,主动对接优秀乡贤,共同注资成立“松荫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集体+农户”模式经营管理“非粮化”整治后流转的720余亩土地。村集体按照流转耕地面积每年保底分红100元/亩,经营收益按照出资人占股67%,村集体占股17%,非粮化农户占股16%进行分配。据悉,该模式运行第一年,村集体保底收益7.2万元,再加上闲置物业楼作为办公和仓储用房出租给“松荫庐”公司,收益8万余元,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余元;同时,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用工3000多人次,帮助农户增收60万余元。
村集体增收了,那么农民的收入又是怎么保障的?在这里,吴定云书记算了一笔账:1亩茶叶收益1万元,但也需要1名劳动力常年在田间劳作,如今流转后统一管理、规模化种植,劳动力也解放出来了。这些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自家其他茶叶田上,免去了茶叶采茶工招工难的麻烦,其他富余劳动力转型到附近企业当上了产业工人,还有一部分被“松荫庐”公司吸纳(主要是60周岁以上人员),每年收益4万元-5万元,总体上以户为单位计,不但没有减收,反而增收了。
赤寿乡党委系统谋划了“非粮化”整治后剩余劳动力的输出问题,一方面借势赤寿万亩工业平台,成立乡-村-企党建联建机制,与企业签订定向招工长期合作意向书,并梳理赋闲在家人员,按照特长、年龄、性别分类建立数据库,按照企业需求输出劳动力,打造定向招工“共富工坊”,实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成立来料加工联络站,由村集体对接企业,承接业务后派发给农户加工,并优先考虑60周岁以上劳动力。
下一步,赤岸村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在用工密集型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乡村田园休闲游和民宿农家乐等方面发力,持续深化共富工坊特色做法,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帮助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把“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续写得更精彩。(潘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