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讲故事丨雁翎队

故事里有深情,故事里见精神。 “战地记者讲故事”开栏以来,我们从中读到了很多新时代强军故事,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战地记者”的认识。优秀的战地记者,总能敏锐感受到硝烟中的芬芳,精准描摹英雄...

故事里有深情,故事里见精神。

“战地记者讲故事”开栏以来,我们从中读到了很多新时代强军故事,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战地记者”的认识。优秀的战地记者,总能敏锐感受到硝烟中的芬芳,精准描摹英雄的战斗风采,更能把火热战斗生活里的精神光芒,一次次播撒在人们心中。回望军事新闻史,很多前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那一篇篇至今滚烫的文字中,承载着历史的分量,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也蕴含着优秀战地记者的价值追求、精神品格、职业素养……为此,本栏目从今天起,也陆续刊发一些享誉新闻史的优秀战地作品,以飨读者。

——编 者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雁翎队

★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1942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解放日报》记者,《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

雁呵,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

唱着这样的歌,冀中白洋淀的渔人和猎户,在敌人的小汽船扰乱了湖面的平静,把每年三千万元的勒索,和无止境的奸淫烧杀加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饱含着辛酸的眼泪,放下了渔网和雁袋,划着渔船,肩着猎枪, 一个个投进密密丛丛的芦苇,开始聚结起来了。

一个月,两个月……

无数的渔船和猎枪,在打雁人殷金芬的奔走号召下,在“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和鱼虾……”的誓言声里,组织起来了。打雁人拿出了他们美丽的雁翎,把它作为一个共同行动的标志,插在每一个船头上,从此,“雁翎队”光辉的名字诞生了。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广阔湖面上,随着这个名字出现的,是无数只插着雁翎,载着武装,使敌人惊慌失措的“鹰排子”,和一个个用白毛巾裹头的战士。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雁翎队

插图:唐建平

他们在白洋淀的每一个港汊间,为敌人撒下了缜密的埋伏网,猎枪从每一片芦苇的背后瞄准了敌人的汽艇、包运船和粮队。白洋淀湛蓝的湖水,被枪声翻搅起来了,一望无际的荷莲和紫菱遭受了空前的蹂躏:傍晚再听不到饲鸭人嘎哑的吆唤,清晨再听不到那幽美的采菱歌。

秋天,数十里深深的芦苇在呼啸着,漫天飞舞着苍白的芦花, 偶尔一条银色的鱼带着泼剌剌的水声,欢愉地从莲叶间跃出水面的时候,一群群潜伏的水鸟和野鸭,便带着低沉的鸣叫,来回地从湖面上掠过……这是白洋淀上美丽的季节,也是水上英雄们活跃的好时候。

他们依仗着惊人的水性和射击,依仗着芦苇和水藻的保护,三三两两驾着行驶如飞的雁翎船,到处分散活动,袭击敌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一声呼啸,几发信号枪,周围所有的雁翎船,便立即从四面八方同时出动。有时为着某种必要,他们也曾在夜雾和晚风飘拂着的湖面上,将成百的雁翎船集中起来,趁着月色,悄悄地掩护着我们的水上运输。有时他们也会在一个橘色的黎明,突然包围了敌人的水上据点,给以猛烈的袭击。

冬天,白洋淀广阔的湖面为明净的冰块凝固,我们又将看见无数只插着雁翎的冰橇,像一支支的飞箭,在湖上穿过。

一九三九年的初秋,为了截击敌人一个运输汽艇,他们以十几只鹰排,二三十个勇敢的队员,潜入了赵北口至葛利口的中间地带。那里是一条长十里,宽半里至一里的水路要道,两旁长满了密密的芦苇和蒲草。他们巧妙地隐藏了船只,脱去了衣裤,全部跃进水里去,在芦苇的边缘,派出了一个侦察哨。为着不使目标暴露,放哨者在水藻的伪装下,仅仅把两只眼睛露出水面,让湖水不断地从他鼻孔下静静地流过。

不久,一只巨大的拖船,用绳索拖拉着那喑哑了的运输艇驶近了。突然在芦苇的边缘,一声凄厉的口哨,惊起了几只潜伏的水鸟。接着,两旁芦苇的深处,激荡着一片水声和呐喊,两排长筒的“排炮”和雪亮的马刀,便威严地排列在押船敌兵们的面前了。

这样,他们安然割断了两船之间的绳索,捆绑了所有的五个敌兵,用自己插着雁翎的船只,满满地装载了白糖、香烟、罐头和大米。最使他们欢喜的却是缴获了三支三八式,和一挺昭和十一年制造的轻机枪。

他们锻炼了自己的勇气,继续着这样的战斗……

不久,敌人高叫着“平靖湖面”,向雁翎队复仇,砍倒了芦苇,刈割了蒲草,用大批的汽船和木船巡逻湖面。同时,他们在每一只船上,高高地竖起了梯凳,设立了瞭望哨,依仗着他们优越的火力,使二百米以外的大小船只不能靠近一步。这时,我们的雁翎队,便不得不转变他们的战斗方式,采取更分散的行动,实行村庄伏击。就在散布于白洋淀广阔湖岸,像无数岛屿似的村庄边缘,雁翎队的队员们,化装成包着头巾的洗衣妇,或是悠闲的垂钓者,在相隔不远的距离内,默默地工作着。一遇到了单独的敌船,或其他可乘的时机,呼啸一声,他们很快地从岸边隐藏地里,拔出自己的枪支和马刀,一面用猛烈的火力向敌人射击,一面泅水前进,直到完全消灭敌人的抵抗为止。有时候,他们也用衔着空心的苇秆透换空气的方法,带着武器,作数小时以上的水底埋伏,以待机颠翻敌船。虽然他们的血,也常和敌人的血一同染红着白洋淀的湖水,但这样自发的群众自卫战争,更激起了他们对敌人的憎恨,使他们对敌斗争更加坚决。

一九四○年间,随着冀中平原斗争的日益残酷,在八路军的直接帮助下,模范的农村共产党员殷金芬同志,把这些勇敢的雁翎队员们集中起来了。雁翎队开始变成了一支有组织的队伍,选出了自己的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在殷金芬同志的率领下,有计划地行动起来。这中间,他们曾发动了湖上的乡亲们,用下沉大树的方法,封锁了白洋淀中的每一条水道,又配合着我八路军水上部队,用无数的船舶搭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浮桥。这样不仅使我们的首脑机关得到屏障,而且在一旦发生敌情时,更可使我们的部队通过这些浮桥,迅速地增援……

在洪水第二次淹没了冀中,波浪泛滥的白洋淀上,我们光荣的雁翎队的弟兄,从年轻的采菱者,到白发苍苍的打雁人,又全部投入了险恶的战斗。他们曾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创造了大批漂浮于水面的“葫芦水雷”,把它们普遍地埋伏在每一条航路的水藻下,神不知鬼不觉地爆炸了无数只往来于天津、保定间横行无忌的敌船。

这样,在保卫白洋淀的战斗中,雁翎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白洋淀周围的群众,在整个夏季和秋季,除去每日回家做饭外,也长期的生活在船上,配合雁翎船和八路军的水上部队,向敌人发起战斗。

四五年来,我们勇敢的雁翎队弟兄们,就是这样灵活地与敌人战斗着,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因此,在这个长长的时间内,白洋淀始终是冀中最坚强的堡垒之一,它同着千万只神出鬼没的雁翎船,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让我们遥向着雁翎队的弟兄们致敬吧,如今又是芦苇丛密的时候了。(原文刊发于1943年8月22日《解放日报》)

激情出佳作

■朱金平

这是一篇洋溢着作者澎湃激情和充满诗意文采的作品。

1943年7月初,延安的《解放日报》为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周年,准备广泛报道和反映敌后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时年22岁的战地记者穆青,去中央党校采访了一位来自冀中的同志。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他获得了雁翎队丰富的写作素材。

因为曾在冀中打过近一年的游击战,多次路过白洋淀,穆青难以忘怀那里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勤劳勇敢的乡亲。雁翎队抗日的生动故事,使他激情难以自抑。出于对那片土地深沉的爱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恨,对白洋淀水上游击队员勇敢机智战斗由衷的赞美,穆青胸中的激情爆发,笔下流淌出滚烫的文字。于是,一篇留在中国抗战新闻史的名篇佳作诞生了。

从此,富有传奇色彩的“雁翎队”的名字传遍各敌后根据地,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的斗志。同时,雁翎队的水上游击战,与华北军民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一样,威震冀中平原,令日寇闻风丧胆。

文欲感人心,莫先乎情。从当年初出茅庐时写出《雁翎队》,到新中国成立后又写出不同凡响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深有体会地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雁翎队

▲本文刊于2月15日《解放军报》12版

  • 发表于 2023-05-03 20:01:23
  • 阅读 ( 100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张伟琦
张伟琦

122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