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宇: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阅读学会副会长,211重点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小说集《四鸡图》;散文集《洞开心门》《思索的芦苇》《直立的行走》《走陕北》;教材《大学文学写作》等13本。
拜 访 陈 忠 实 故 居
施晓宇(福建)
任茂谷(新疆)
一
2017年8月4日上午,头顶灼热的烈日,冒着西安39度高温,我和岳母、贾桃坐张艳茜开的车从市区前往灞桥区席王街道办西蒋村(原属毛西乡)拜访陈忠实故居。原本不足30公里的距离,因车满为患,到处拥堵,耗时两小时,才到达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这已经算顺利了,由于陈忠实先生的出生地——西蒋村至今未通公共汽车,慕名拜访者要乘坐926路公共汽车先到张河湾村,再雇三轮“蹦蹦车”或步行5公里,才能到达西蒋村——东蒋村也在不远处。
据1989年内部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地名志》记载,东西蒋村原来同属一个蒋村,到1936年,蒋村才分为东西两个村子。西蒋村当年有58户人家,263人口。时间过去80年,今天西蒋村人口也才将近300人,变化不大,基本持平。有趣的是,西蒋村没有一户姓蒋的,而是姓陈的居多,还有几户姓郑的。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家——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茅家庄,茅家庄有将近1000人口,也没有一户姓茅的,反是姓袁姓李的居多。还有一户姓施的(我祖父施行贵)和一户姓严的(我外祖父严德群),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从外地迁来的。陈忠实先生的祖上也是从外地迁到西蒋村的,有邢小利著《陈忠实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为证。请看《陈忠实传》开门见山《一、西蒋村,出生地与家世》写道:
“据陈忠实的哥哥陈忠德介绍,陈姓祖先应该是在清朝嘉庆年间或嘉庆前从别处迁移而来。何处迁来,难以查考。……算起来,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也就是二百年多一点,时间大致能对得上。因此推断,陈氏家族居于此地或者说西蒋村的历史大致也就是200多年。”
顺便介绍一下:陈忠实先生有一个姐姐陈希文,一个哥哥陈忠德,还有一个妹妹陈新芳,他在陈家排行第三。陈忠实先生和妻子王翠英生有大女儿陈黎力——陕西力德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二女儿陈勉力——太白文艺出版社编辑,儿子陈海力——陕西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播。无论兄弟姐妹还是妻子儿女,都像陈忠实先生一样为人低调、谦逊,不爱出头露面。
二
我们一进西蒋村村头,在长满樱桃、槐树和梧桐的村道边上矗立一块方形绿色大招牌,非常醒目,远远就能看见,上写三行白色大字:
“樱桃谷景区(横排)。陈忠实故居(竖排)。白鹿原小说原创地(竖排)。”
在树荫婆娑的大招牌指引下,往里走约十米,在两排婀娜多姿的清秀翠竹掩映中,毒日头和暑热悄悄退去,陈忠实故居的围墙和大门尽收眼底。由于陈忠实先生的妻子和儿女都在西安市区工作、生活、定居,所以陈忠实的老屋——今天的故居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无法进入。我看见用白灰刷过的故居围墙上有陈忠实先生的手迹。左侧墙壁是先生用小字抄写自己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经典名句: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右侧墙壁则是先生用大字抄写的明代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江苏省江阴市人)在《徐霞客游记》留下的名句: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我琢磨着,陈忠实先生应该是要借徐霞客的名句表明心迹——立志、明志、励志呢。接下来,我仔细打量陈忠实故居紧锁的大铁门。两扇朴素无华的铁门用暗红色的油漆漆过,左扇铁门贴有五张陈忠实先生的彩色大照片;右扇铁门贴有五张用A4打印纸打印的《陈忠实经典语录》。左扇铁门上张贴的五张陈忠实先生中老年时期的彩色大照片,有三张穿冬装,一张穿夏装,一张穿春秋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全齐了。而且,五张先生的彩色大照片里,有三张是抽烟的,都抽的是陈忠实先生一生酷爱的雪茄烟。先生喜欢雪茄烟香味醇、劲道大,连照相的瞬间,先生都不舍得放下正抽着的雪茄烟,可见先生的烟瘾有多大(陕西省三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嗜烟如命)。有医学界人士叹惋,导致陈忠实先生罹患口腔癌的罪魁,非先生终身挚爱的雪茄烟莫属。至少,也是最致命的诱因。
在右扇铁门张贴的五张《陈忠实经典语录》,共摘录有先生在其代表作《白鹿原》写下的11段名言。给我印象深刻的有:
“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
“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人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是一种样子,好多人聚到一起时完全变成另外一种样子。”
“凡人与圣人差别在于一张纸,凡人投胎转世时带着前世死去时的蒙脸纸,只有圣人是被揭去纸的;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的事,而圣人却对纷纭世事看如观火;凡人只有在经过圣人揭去蒙脸纸点拨后才能看清,而后却又变得浑然一全和瞎黑了。”
在摘录《白鹿原》的11段名言下方,还有一张陈忠实先生手书于2006年的永志不忘入党誓言的誓言照片:
“将入党时庄严宣誓的誓言永记心间!原下陈忠实。甲午秋月。”
甲午年是2006年,马年,陈忠实先生出生于1942年8月3日,壬午年,也是马年。所以先生属马,所以先生在本命年,在64周岁之际,特意写下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让人依稀听得见11年前先生用浓重的西安灞桥口音铿锵有力地重温自己一生牢记的誓言。
三
从陈忠实故居围墙的墙头望去,但见花枝摇曳,满眼生绿。我没有看见陈忠实先生亲手种下的玉兰树。陈忠实在散文《两株玉兰树》里这样描写他喜爱的玉兰树:
“(乡党)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虽然因为围墙高耸,我没能看见陈忠实笔下的玉兰树,却看见院墙里有一株葳蕤挺拔的紫薇正探出头来——露出盛开的一串串紫色花朵。我丝毫也不曾想到能在陈忠实故居看到如此美丽的紫薇花开,事后经陈忠实妻子王翠英证实——这株紫薇也是陈忠实先生在1987年春天亲手种下的。大家知道,紫薇属于双子叶植物,通常似灌木一般高矮,谁能想象,30年前经陈忠实之手种下的紫薇竟能长成像高大挺拔的乔木,从高耸的围墙里探出头来,仿佛代表主人深情地问候前来拜访陈忠实故居的每一位客人。说真的,这是我亲眼看见世上长得最高最茁壮的紫薇了,它没有辜负主人对它的殷切期望。
此刻,时近正午,西蒋村静悄悄的,人烟稀少——青壮年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更衬托出空寂无人的西蒋村的小。可是,自1985年秋天,陈忠实在创作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起了念头,准备构思长篇小说,到1988年春天,陈忠实离开西安市建国路71号陕西省作家协会大院,告别妻子儿女,回到西蒋村老屋,沉下心来于4月1日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一直到1991年1月29日(腊月25日)冻手冻脚写完最后一句话最后一个字,给《白鹿原》画上圆满句号。整整三年时间,陈忠实悄无声息地隐居在西蒋村眼前这座不起眼的老屋,埋首一张低矮的小圆桌上,为全体国人奉献出鸿篇巨制《白鹿原》。后面的故事家喻户晓:
1992年3月25日,在西安,在陕西省作协招待所的客房里,陈忠实把50万字的《白鹿原》书稿当面交给《当代》杂志编辑洪清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一编室(主管长篇小说书稿)负责人高贤均,原想郑重其事地说:“我把小说和我的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最后却是激动地连一句话也没有说。时隔9年后,2001年2月20日,陈忠实先生在西蒋村写下《<白鹿原>出版的前前后后》一文,认真回忆道:
“我只是把书稿从兜里取出来交给他们,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时突然涌到嘴边一句话,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们了,最后关头还是压到喉咙以下而没有说出,却憋得几乎涌出泪来。”
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当代》杂志经时任常务副主编何启治力推,用最快速度分两期连载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继而一炮打响。
1993年6月,《白鹿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单行本,初版开印14850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14580册还没有全部印出,全国各地征订追加《白鹿原》的数量就开始激增,印刷厂日夜加班赶印。《新京报》报道:
“批发商在甜水园等着提货,每送去一批,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1998年4月20日,陈忠实的《白鹿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上,当之无愧地荣获这一中国文学的最高奖,为近300个西蒋村乡党、为3700万陕西乡亲赢得了殊荣。
四
小小的西蒋村因为有了陈忠实,有了《白鹿原》,如今可是“当惊世界殊”了。一贯低调谦逊的陈忠实如今更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时至今日,可以揭晓《白鹿原》艰难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惊心动魄的内幕了。
早在1995年开始启动的评奖过程中,直到1997年12月7日揭晓结果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结束,陈忠实的《白鹿原》从一开始就没能进入候选之列,所谓书中性描写的非议甚多。最后的关键时刻,是著名的老评论家陈涌一言九鼎,明确表态和支持,为《白鹿原》起死回生的入围参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陈涌的公正强调更为一度被抹黑的《白鹿原》的最终获奖一锤定音:
“《白鹿原》的倾向性不存在任何问题,作家很热情地歌颂了革命,但不是那种简单化的处理。”
这是陈忠实先生的大幸,也是陈忠实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西蒋村的大幸。陈忠实先生由此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12年后——2009年7月20日《新京报》以《陈忠实<白鹿原>曾风行全国至今仍在畅销》为题报道:
“《白鹿原》第一次印刷的书还没有印出来,西安新华书店就从文学界的大量好评中嗅到了商机。书店找到了陈忠实,让他在西安北大街图书市场签名售书,书店自己开卡车到北京堵在印刷厂门口,等着拉书。签售当天是一个大热天,早上8点,签售开始。陈忠实到现场的时候,读者排出了一里多长的队伍。‘我那时年轻,心情也兴奋,一直坐在那里没动,签到下午一点多。在四五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连头都不抬,只写我的名字。’陈忠实说。
……更让陈忠实惊喜的是,《白鹿原》第二次印刷是50000册,第三次印刷是100000册,第四次印刷又是50000册。半年内印了大概50万册。‘到现在,这本书各种正版销售了大约150万册,还有盗版,也不比这个数字少。这几年每年都加印3万到5万册。今年,各种版本加印不下10万册。’”
随后,长篇小说《白鹿原》由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2012年9月15日,根据《白鹿原》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王全安导演,张丰毅等主演,在全国公映。
2015年,由刘惠宁、刘进联合执导,张嘉译、何冰、秦海璐等主演完成的65集电视连续剧《白鹿原》于2017年4月16日在江苏卫视、安徽卫视首播,反响热烈。
2016年,长篇小说《白鹿原》十多个版本的总销量至少已有200万册,加上盗印本,《白鹿原》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如此天文数字一般惊人的长篇小说出版数量,在中国文坛,能够堪与比肩而立的作家当属同为陕西文坛领军人物的路遥和贾平凹。作为1991年3月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创作的100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作为2008年10月中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创作的46万字长篇小说《秦腔》,其作品发行量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堪与媲美。
五
我在寂静的正午时分徜徉在空无一人的西蒋村村道上,久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后来轰动文坛的世界文学名著大多诞生于默默无闻的小小村落或者描写如邮票一般大小的无名乡镇?也就是说,但凡写出不朽文学杰作的作家大多耐得住漫长的寂寞?可资证明的中外实例太多了。
1916年7月2日出生的中国作家柳青(原名刘蕴华),陕北吴堡县人。建国初期,柳青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却坚决要求调回陕西老家,到农村最底层挂职锻炼。
1952年8月,柳青如愿以偿,离开繁华首都,下放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担任县委副书记。
1953年,能够流畅阅读英文版《鲁滨逊漂流记》等文学作品、甚至能够用英语流畅讲述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典片段的柳青又决定离开长安县委,深入到更为基层的长安县皇甫乡皇甫村去。在县委会上他当众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我马上要下去了,把我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取消了吧。”
由此,义无反顾的柳青率全家老小在长安县皇甫村中宫寺落户长达14年,一直到“文革”爆发的1967年初——柳青的妻子马葳此间被迫害跳井自杀身亡。
2017年6月30日新华社发表专电:《重温作家柳青:村里来了个会讲英语的“老农民”》:
“在皇甫村,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白天与农民一起下地,一个锅里吃饭;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这些都成了《创业史》中鲜活的素材。”
由此可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也是诞生于陕西省长安县小小的皇甫村。
需要说明的是,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最早在《延河》杂志1959年第4期到11期连载,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60年第一次出版。《创业史·第二部上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7年6月出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9年6月出版。不幸的是,62岁的柳青因病赴京治疗,于1978年6月13日在北京病逝,没能看见《创业史·第二部下卷》的出版,也没能完成《创业史·第三部》的创作。
2006年,为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陕西省作家协会特别设立了“柳青文学奖”。这个奖三年一评,评出获奖作品3—5部,总奖金额3万元。
六
1897年9月25日出生庄园主世家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通过描写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生镇一个没落庄园主世家的传承故事,对人性的复杂做了深刻而尖锐的揭露。
1949年,52岁的威廉·福克纳因此巨著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7月6日,威廉·福克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5岁。福克纳的遗体被运回故乡美国密西西比州北部牛津小镇(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所在地),葬在家族墓地。他生前有一句名言传之久远:
“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
威廉·福克纳说到做到了。他一生创作出19部长篇小说和120多个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小说描写的人物和故事都产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人称“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而约克纳帕塔法县实际上就是福克纳的故乡拉法艾特县的代称。至于小说中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生镇,实际指的是福克纳的故乡拉法艾特县牛津镇——“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
无独有偶,专写小镇故事的还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7年3月6日出生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67年创作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描写的是加勒比海沿岸马孔多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作家借助马孔多镇的百年兴衰史,折射衬托出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波诡云谲的历史。
1982年,55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4月17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七
2016年4月29日,在拉美文豪加西亚•马尔克斯因病去世两年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也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4岁。2016年5月5日上午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最大的咸宁厅隆重举行。数千名各界人士来到现场送陈忠实先生最后一程,包括西蒋村的乡党代表和三十多名身穿校服的中学生,他们是来自陈忠实的高中母校——西安市第34中学的代表。还有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和陕籍文艺界代表刘文西、高建群、李星、贠恩凤、张嘉译、郭达、张铁林、芦苇、许还山以及在话剧《白鹿原》中饰演白嘉轩的演员濮存昕、编剧孟冰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副主席李敬泽等也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我认为咸宁厅高悬的长长挽联很好概括、诠释了陈忠实先生高尚的人品和清白的操守:
“三秦文胆华夏风骨铸忠实人格笔蕴千钧担天道;
终南气象灞原襟怀育白鹿精魂情含万汇传史音。”
2017年8月4日正午时分,在陈忠实先生辞世一年以后,专程前来西蒋村拜访先生故居、表达敬意的我,最后回望一眼从陈忠实故居围墙探出头来——露出盛开的一串串紫色花朵的紫薇。那是30年前陈忠实先生亲手种下的紫薇——此刻仿佛代表微笑不语的主人,一如我见过的先生生前握手时独有的谦和笑容,悄悄致谢道别。于是,我转过身,仍然头顶灼热的烈日,冒着西安39度高温,离开陈忠实先生的出生地——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返回西安市区。我在心里默默许愿:
“陈忠实先生,下次我还来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