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作文400字左右,可以写一篇不错的作文。我的文章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大家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鸡年大吉!我是一只小鸡,名叫小白。我有一双大大的翅膀,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我的身体很小,只有一个拳头那么大。我的尾巴很长,可以拉着小风车转啊转。我的眼睛很大,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我的耳朵很灵,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我的嘴巴很甜,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
读书与买书,是个无解的难题
文|驿运隋唐
我的书架上有三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是大学时代节衣缩食买的,承载了我青春的记忆,20多年来数次搬家,都没舍得扔掉。
自小生活在农村,除学校发的课本,我能见到的课外书屈指可数。《故事大王》《少年文艺》《小学生作文》之类,能在同学间传阅很久。农闲时节或赶庙会,村里会搭起台子请戏班来唱大戏,连着能唱好几天。有时也遇到说唱大鼓书、泗州戏、山东快书的江湖艺人。他们多是夫妻俩或师徒三五个,白天拿着口袋挨门挨户要粮食,晚上点着汽灯照明,拉开场子表演,周围满是黑压压的人群,村里能热闹好多天。这类情况可遇不可求。听过他们的说唱故事,我就想找出书来看,想知道故事发展和结局的欲望非常强烈。
我喜欢往年龄大些的孩子或大人堆里凑,听他们闲拉呱,长见识,有时会听到种种惊奇故事。周边的邻居、大人们能弄到几本《杨家将》《隋唐演义》《水浒传》《岳飞》之类的旧书,因传阅时间长,书本往往残破不堪,封面或内容多有缺失。说了无数好话方借过来,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完,仅仅是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至于人物的肖像、服饰描写和文中诗词歌赋,统统一扫而过。在规定时限前,得还回去,好借好还才能再借不难。有时借到不成套的,不知道前因后果,心里非常难受,好多天坐卧不安。
1994年我到县城念高中,同宿舍有位同学哥哥是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三毛作品集》之类的书,他带了好多到宿舍。我跟他关系不错,能借来看看。周末躺在床上,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那时年轻,觉得高考能混个本科就行,最好是中文或历史;毕业后当老师,教学之余手拿本书,之乎者也一番,冒充斯文。县城里有新华书店,学校门口也有小书店。周末或有一点时间,我就跑书店蹭书看。不像现在,书都塑封得严严实实,那时的书随便翻阅。店员也不管,光顾着闲聊天或织毛衣。像我一样的穷学生大有人在,或站或靠或蹲,只看故事梗概,快速翻页,小半天就能看完一本。
我读大学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因为有好多好多书可以免费看。印象中图书馆门朝南,进门是个大屏风,小楷繁体竖版书写的《岳阳楼记》,书香味道十足,现在估计没了吧。一楼东面是小说库,西边是现刊杂志室;二楼西边是过刊杂志室,北边是文科书库,东面是阅览室;三楼北边是理科书库,东边阅览室有新旧报纸可看;四楼五楼一般人不让进,得研究生或老教授才能进去借书。还有好多小的阅览室和自习室,随便进随便看,可以一直呆到闭馆。书一次只能借4本,且最少一周后才能还。满打满算,一年也才能看200来册书。记得第一次进文科书库,我彻底呆住了,光是与《红楼梦》有关的书籍就满满两大排,书架顶天立地,可谓汗牛充栋。
图书馆的书只能借阅不能长期拥有,人就有了贪心,见到本好书就想买下来,放身边随时翻阅。9号楼下有海报栏,寻物交友启事、放电影、卖旧书、讲座之类的海报,厚厚的贴了一层又一层。
大二时学《西方经济学》,说实话,真的是晦涩难懂,老师讲着讲着,兴致来了就扩展知识,把我们当成研究生看待。有一次我得了消息,兴冲冲跑到老校附近的小胡同里,在不起眼的一个小店里买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煌煌巨册三大本,1992年版,彩色印刷,足足花了我四百大洋,是好几个月的生活费。这套书我一直留着,多少次搬家都没舍得丢,毕竟是俺的专业书籍。说来好笑,对门宿舍有个伙计,《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从没优异过,总是勉强及格。大学毕业后,他的去向居然是到某个学校教授《西方经济学》,我们都说他不要误人子弟才好。
《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学卷》我也想买,怎耐囊中羞涩,只能过过眼瘾。毕业前夕学校出版社在小树林卖库存图书。有一套《中国通史》《世界通史》,1999年版,首版首次印刷,红色封面,极为厚重大气。这套书已成绝版,估计现在找不到了。我很喜欢,虽然是半价但也很贵,我没舍得买。十几年后,我买到了这套书的第四版,没一点折扣,还搭上运费。平时放书橱里,不舍得用笔涂画,闲暇时拿出来翻几页算是过过瘾,弥补一下当年没读历史系的遗憾。
女儿上小学后,老师要求重视语文加大阅读量,学校每学期都下发阅读书目,还有阅读考级。再穷不能穷教育,于是按图索骥,每次都买上七八本书,让其饱览。给她买的书,看过一两遍明白大意后,就不愿意再看。《淘气包马小跳》一套几十本,二三年级时是她的最爱,现在不知道扔哪里去了。年年累积,书越来越多,很快就侵占了我的大部分书柜,再以后就堆得满床满窗台满沙发。留着占地方,送人不舍得。只好放在储藏室里发霉,最终的结局是卖废品。
熊孩子也怪,我推荐的科技、历史、地理、诗词散文、古典小说都不愿看,除了学校强制阅读的几本书,她最爱的就是《哈利波特》。
《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之类,是多好的书啊!我小时候想看都捞不着。我和妻子商议,得拓宽她的读书视野,得审查她阅读的课外书。家里不让看,她就在学校里借同学的。开家长会时,我发现她桌洞里有本《哈利波特》。字又小又密,错别字连篇,印刷质量极差,一摸油墨满手,一看就是盗版。大人看着都累,更何况孩子呢?
家附近有个图书馆,窗明几净环境好,有读书氛围,里面新书很多,周末时我会带孩子到图书馆转转。她做完作业,就挑喜欢的书看。我鼓励她去读书,但希望她的阅读面广一些,不要只逮着一种书看,什么类型的书都去读一读,什么风格的作家都要见识一番,趁着现在年轻,记忆力好,艺不压身,多读点书总没有坏处。
妻子不愿意我买书,老是劝我在电脑或手机上读书。下载个客户端,APP上什么类型的书都有,免费的,随便看。比如妻子就喜欢在喜马拉雅听书,还不耽误开车。
但我还是觉得纸质书籍舒服,可以随意翻页、随时中断、随时开启。一书在手,我就是老大,放松身心,想咋看就咋看。我喜欢买纸质书,在书店里或网络上发现喜欢的书籍,会忍不住买下来。回到家看不了几页,就放入书柜,束之高阁,姑俟异日观。周末到图书馆,反复比较后借几本书,回到家就没了看的欲望。单位上、家中琐事甚多,过几天去还,纯粹是搬来搬去。
书非借不能读,但借了也不一定读。现在出版社多,新出的书多,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编者多,装潢和印刷越来越精美,最重要的是定价越来越高。书良莠不齐,大部分光靠名字和封面吸引人眼球,其实内容抄来抄去,老是烫剩饭,拾人牙慧,看看目录就能猜出写得是啥内容。记得夏曾佑老先生曾说过,他很羡慕年轻人有外国书可以读,他已经把书都读尽了,这世上已没有什么书值得他去读。
人世烦恼读书始。倘若我没上那么多年的学,吃饱就睡,天天为一日三餐和全家生计到处奔波,估计也不会有困惑。许是多念了几年书,知道了“回”字有四种写法,看见纸质书籍我就想翻阅,遇到合适的就想据为己有。少年时代,想看书而找不到书;如今有条件,见到书也就是浏览章节目录、浅浅翻阅一下就没了读书的欲望。既然准备传给孩子,自然要考虑出版社、版本和质量,弄几本看过就扔的盗版书算咋回事?我曾兴致勃勃要买一套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63册,横版简体,因妻子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妻子常常笑话我,一个劲地买书,堆得家里到处都是,但又不看书,光是鼻孔里插大葱冒充读书人而已。
大学时到西方经济学老师家里,目之所及全是书,满满的几个大书架,窗台、沙发、电视柜、茶几,到处都是书。有孩子的书,更多的还是老师和师母的专业书籍。估计其他老师们家里也是如此。当时就想,以后有条件了,我也要弄个书房,闲暇时端杯茶水,好好享受一下坐拥书城的感觉。试想一个人坐于藤椅或窗台,脚翘得高高的,身边静悄悄的。洁净的书页,字里行间,光阴在缓慢行走。午后的阳光从上半页照到下半页,如歌的行板。又如,饱餐之后,雪夜拥炉读禁书,窗外风雪交加,室内温暖如春,再有红袖添香软玉入怀,长夜漫漫,万事与我无关。世间至乐莫若读书,古人诚不我欺也。
世间万书皆可读,随心所欲,像五柳先生那样不求甚解最好。读书若带有功利性,或皓首穷经地钻研某种学问,实在是苦不堪言。社会人文学科,知识具有强硬的前后承袭,个性化的传承常随着生命的终止而消散于尘世的风沙之中。
构建自我,苦苦汇聚,筛选爬剔,吐故纳新,收集资料、买书、读书、藏书的心酸,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再宏大的图书馆、图书集成,再多的手机APP,也替代不了个人独有的书房,这是个人内心强大无朋的世界。明明图书馆能借到的书,自己也要买一本随时阅读,即使每天看看它还在书柜里就心安,原因就在这里。这个道理,妻子无法理解。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没那么简单,就能找到聊得来的伴”,“过了爱做梦的年纪,轰轰烈烈不如平静。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曾经最掏心,所以最开心,曾经”。
不管咋说,在渴望看书的年龄,能遇到可以看的书,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虽然看闲书带不来肉眼可见的利益,还是那么的被人嘲笑、不合时宜。
壹点号驿运隋唐相淮山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