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特效药、升级版疫苗…一大批创新成果亮相

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首次设立健康卫生服务专题。本次专题展包含疫情防控、医疗服务、科技创新、传统医药、老年健康及国际医疗六大主题内容,涵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

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首次设立健康卫生服务专题。本次专题展包含疫情防控、医疗服务、科技创新、传统医药、老年健康及国际医疗六大主题内容,涵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

9月3日至7日,在北京首钢园区5号展馆,围绕“数字健康 创新融合”主题,一大批知名医疗机构、龙头医药企业纷纷亮出创新产品。专题展还配套举办了14场论坛会议,来自各国卫生健康领域专家、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领军人物等汇聚一堂,对全球大健康的未来进行主题演讲,分享新理念和新观点。

此外,专题展还设置了互动区、体验区、签约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疗技术创新水平、医药产品创新成果、医疗服务创新能力和健康服务发展质量,搭建了面向全球的交流、展示、合作平台。

升级版新冠疫苗、新冠特效药、移动检测实验室、5G移动卒中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医生”……2021服贸会上,一大批医疗卫生领域尖端科技纷纷亮相,让参展观众忍不住惊叹中国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服贸会,认识一下这些新成果。

战疫利器提振公众信心

在2020年服贸会上,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展示的新冠疫苗成为“爆款”。本届服贸会上,中国生物带来了9款产品:“可防”领域3条技术路线研发的4款新冠疫苗、“可诊”领域的3款诊断试剂和“可治”领域两款特效药(特免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其中,抗变异毒株的二代疫苗和两款特效药物为全球首发。

目前,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均已获批上市。此次服贸会上展示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是升级版,能有效中和变异毒株。除了灭活疫苗,中国生物还展示了针对病毒变异株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和mRNA疫苗。

“从临床试验情况看,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能有效对抗德尔塔等变异毒株,同时,中国生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疫苗目前正在完善平台建设和大规模生产布局。”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党委书记、新冠疫苗三期临床项目全球负责人朱京津表示,“期待这种针对变异毒株的二代疫苗能够尽早上市,辅助全球尽快战胜疫情。”

除了有效预防,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此次中国生物展示的新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近期刚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批开展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款采用新冠灭活疫苗免疫后血浆制备的新冠肺炎特异性治疗药物,是中国生物在新冠肺炎治疗领域的又一突破性成果。另一款治疗类药物单克隆抗体具有中和作用,既可作为高危人群的短期预防,也可用于病毒感染后疾病的治疗,是全球新冠疫情防控研究的热点。

“实际上,中国生物新冠特异免疫球蛋白已经批准紧急使用,并已纳入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在救治新冠危重患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京津表示,在“可诊、可治、可防”方面中国生物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国科技、中国制造和中国力量。

在健康卫生服务展馆外,一辆10多米的方舱卡车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展出的“移动P2+生物安全检测车”,它严格按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建造,即停即检,可以第一时间对疫区内采集的人、动物、媒介生物等疑似样本进行分离、培养、检测作业,减少样品流转时间与待测人员流动,有利于缩小防控区域、提高检测效率,为疫情防控增添助力。

医疗成果回应民生关切

采一次足跟血可以一次性筛查近600种遗传病风险、做几个动作便能评估孩子动作发展状况、一套5G联网系统可实现婴幼儿气道管理的远程实时会诊及人工智能导航决策……本届服贸会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一口气展示了10个创新项目,其中6个项目现场签约,展示了我国在儿科医疗领域的创新服务水平。

“这是基于靶向测序的新生儿筛查及临床应用闭环管理系统。”在北京儿童医院展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聚焦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现实难题,只需要采一次新生儿的足跟血,进行微量DNA提取,即可筛查465个基因相关的596种相对高发、严重影响健康的单基因遗传病,评估新生儿患病风险。这一技术将有力促进我国遗传性罕见病的早筛早诊早治。

在北京协和医院展区内,两台新设备格外吸睛。据协和医院西院事务管理处处长助理刘硕介绍,其中一台是神经科与中科院软件所团队联合研发的运动功能定量评定系统,“ReadyGo睿动”。该系统基于深度视觉感知技术,能够完成步态测试、平衡测试、TUG测试等十余项经典运动测试的定量分析,并对被分析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全面客观评估,“走几步,就知道你的步态正不正。”另一台是耳鼻喉科团队自主研发的支撑内镜辅助系统,能够解决内镜手术单手操作、血污镜头、关键操作视野晃动等一系列问题,解放医生双手。

在健康卫生服务展馆南侧,一辆写有“5G移动卒中单元”的救护车很抢眼。蹬几级台阶走进车内,映入眼帘的是移动CT、检验设备、监测仪器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尚国伟介绍,这是由宣武医院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导,联合中国联通、北创动力等公司共同开发的5G移动卒中单元,利用物联网、互联网、5G等创新技术,将卒中急救相关医务人员、信息、设备资源连接起来,形成患者“上车有专家、专家有工具、工具有平台、平台有信息、信息通患者”的救治整合模式,为患者抢占救治黄金时间,对于提升医疗机构对脑血管病为主的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医药创新求解患者需求

一根细丝在导管里进退自如、灵活转向,可以辅助完成微创血管介入手术,不知疲倦、不怕辐射。这是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医生”。公司负责人陈阳介绍,传统血管介入手术操作复杂、可控性差,需要丰富的操作经验,而且医生手术时往往受到大量辐射,这套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即“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就是为解决这些难题而研发的。“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国际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陈阳说,与传统手术操作相比,该系统在器械的推送精度、稳定性上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如今,中国血液肿瘤的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水平仍有待提升。“以携T315I突变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为例,目前临床上很多患者是在出现耐药后以‘试药’形式等待标准疗法试错,这显然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表示,如果能通过基因检测,把T315I突变的患者精准地筛查出来,就能让患者更早地用上和用对创新药、实现长期生存。

本届服贸会上,亚盛医药带来了原创1类新药奥雷巴替尼。说起奥雷巴替尼,可能多数人感到一头雾水,但说起它的故事,不少人非常熟悉——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用于治疗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简称CML)的第一代药物格列卫(伊马替尼)被称为“格列宁”。它帮助患者将不治之症变为慢病,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但患者长期用药会出现耐药性,一旦相关基因发生突变,一代或二代药物都将变得无效。而奥雷巴替尼作为中国首个第三代BCR-ABL靶向耐药CML治疗药物,靶向包括T315I突变在内的多种BCR-ABL突变体,被誉为“第三代格列卫”。

目前,奥雷巴替尼已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纳入优先审评和突破性治疗品种。“希望更多患者能用上亚盛医药研发的全球领先的原创新药,满足其迫切的临床需求。”杨大俊说。

  • 发表于 2021-09-11 20:26:44
  • 阅读 ( 296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白思特
白思特

31678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