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付费转化购买就理所当然。
在很久以前也叫做体验式营销。
如果是在网上扒下来各种盗版的课程来诱骗粉丝,然后不断的发N个公众号来诱导关注。
最后用黑五类耗尽剩余价值,俗称“洗群”,那么粉丝得不到之前承诺的,接下来就会引起投诉,继而整个市场都被污染。
三、为什么是群裂变,而不是其他?
微信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微信在发展自己的生态的时候,并没有像QQ一样对群做很多的限制,而是基于“用完即走”的理念,活跃的群会被经常“置顶”,不活跃的群会被沉默。
官网对微信群几乎没有惩罚,见到过最严厉的也就是“封群”,群内的成员无法发言,或者消息发不出,主要是针对赌博,诈骗,涉政,其他情况非常少出现这种情况。
在相对宽松的政策,整体微信大流量的红利期,流量玩家自然就把“鱼塘”选在微信群内。
那除了群裂变,其实还有个人裂变,小程序裂变等等,相对于群裂变来讲,个人号,公众号和小程序的封杀的代价之大,所以发展并没有群裂变迅猛。
四、为什么用群裂变获取流量?
活码切换的百人群加上群内的自动管理功能就天然决定群裂变的群都是百人群。
那么从成本的角度上分析,一个群的工具成本在10块钱左右(参考各个工具的价格),一个群的平均人数按照80人来算,一个人的工具成本是0.125元。
如果商家是通过课程裂变,那么课程一旦研发出来,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商家如果用自己的渠道作为启动量,基本上投放成本也为零。
那么纵观市场上所有的流量获取方式,不管是百度/头条/微博/广点通的投放,公众号投放,线下地推等方式,单个粉丝的获取成本都远远高于群裂变。
群裂变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在1毛钱左右,一个群里只要有1个人付费购买产品,所有的成本都会被覆盖,那真是“流量洼地”了。
所以教育培训类,新媒体类的玩家玩群裂变会更加得心应手。
五、为什么群裂变的效果不够理想?
任何一种流量获取手段都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群裂变也不例外。
1)一方面粉丝对这种玩法从最初的新鲜刺激,到逐渐麻木疲惫进群宝,最后完全不感兴趣。
2)另一方面微信OS对群裂变的政策,在微信生态内优化算法等逐步取得进展,都会影响到群裂变的效果。
那么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盗课吸粉,淘客洗群等低价值的会慢慢被淘汰掉,那么群裂变会走向“价值取向阶段”,也就是商家提供的诱饵越有价值,那么这部分商家会继续获得目标用户。
另一个趋势是品牌化,大的品牌和小的品牌做群裂变的活动的效果鸿沟会越来越深,粉丝对品牌的判断会越来越理智。
那么初步判断,群裂变的红利期还有1-2年左右进群宝,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出现新的玩法。
比如从原来的100人群升级到500人群,从原来的转发朋友圈传播-群内留存-个人号/公众号变现的模式,升级为直接付费进群,变现路径更短更直接。
最后,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请你好好研究一下蟹八件,更加科学的吃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