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阿拉善9月10日电 题:“生命禁区”的坚守者达来:14年为绿色阿拉善赋能
中新网记者张林虎
一顶帽子、一部相机、一个粗布包……达来用这身“行头”,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27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穿行了14年。
素有“苍天圣地”之称的阿拉善盟是出了名的自然条件恶劣,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近百倍,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也是内蒙古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适宜人类生产生活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是我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的策源地,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1973年出生的达来是土生土长的阿拉善盟人,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的他,是当地名副其实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后,从小见惯风沙肆虐的他回到了阿拉善,立志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人的一生太短暂,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多做一点事。”达来说。
2007年,达来来到阿拉善生态环境监测站,从事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工作,这一呆就是14年。14年来,达来深入阿拉善的边边角角,以他的科学研究,见证和推动了这片热土的生态巨变。
达来告诉记者,自己一直热衷于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
2007年至2020年间,达来先后主持完成了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与评价、近几十年阿拉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分析、黄河西岸生态调查和多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科研项目。
“通过这些科研课题和项目,我们能系统地获取阿拉善地区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土地退化、土壤类型、水文、生态环境质量等阿拉善生态环境方面的科学数据。”达来说。
“十一五”期间,达来负责“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阿拉善盟内工作,完成了土壤调查点位布设、采样、制样、数据统计及报告书的编写工作。
2020年,达来又完成了阿拉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在以往阿拉善盟生态遥感和生态地面监测数据,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项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阿拉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并编制了阿拉善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达来说。
达来告诉记者,此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不仅解决了阿拉善生物多样性底数不清、资料年代久远等问题,同时为区域今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阿拉善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达来说,14年来,自己走过的路,爬过的山,涉过的水,见过的动植物,数也数不清,也亲眼见证了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的改善。
记者了解到,截止到2020年末,阿拉善盟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8670.13万亩,连续7年每年完成荒漠化治理营造林生产任务超百万亩,全盟沙尘暴发生次数由2001年的27次递减到近几年的3至4次,而且强度明显减弱。
“实际上,我就是为阿拉善生态环境的建设做一些最基本的探索。”达来说,当地阅批、社会团体以及无数个像自己一样的人,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汇聚出点点绿色生机,有如星星之火般,蔓延在苍茫阿拉善大地上。
目前,阿拉善盟自然保护地森林、动植物正在向着生物多样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以两大林区、自然保护地、天然灌木林和人工修复治理区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与自然打交道,还会坚持走下去,我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环保事业,绿水青山,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达来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