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作者是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写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古诗抒发了人们对夕阳的赞叹和对光阴易逝的感伤。这句诗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夕阳往往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它的余辉在天空中绽放如黄金,犹如一位温暖的母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古诗抒发了人们对夕阳的赞叹和对光阴易逝的感伤。这句诗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夕阳往往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它的余辉在天空中绽放如黄金,犹如一位温暖的母亲为世界带来了一丝安宁和宽容。然而,夕阳容易被人们忽视,因为人们总是忙于奔赴目标,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欣赏眼前的美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使人们思考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意义。让我们不要忘记,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享受夕阳的美好,并珍惜每一个黄昏的时光。

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作者是谁

李商隐。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白话释义: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

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作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阁,营造了当时最大的私宅园林——太平公主庄 园。韩愈《游太平公主庄》诗云: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仅在乐游原上的一处园林,因太平公主谋反被没收后,就分赐给了宁、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见当时 乐游原规模之大。后来四王又大加兴造,遂成为以冈原为特点的自然风 景游览胜地。


是李商隐的诗句,其诗作

赏析与解释

此诗是李商隐在长安城面对夕阳西下的感人至深之处所作。诗的本意是说,到了黄昏时分,心情忽然变得低落,便驱车到长安城附近的名胜胜地去看一看,虽然这里的夕阳很美,落日余晖映着一片美丽的景致,但美丽的夕阳维持不了多久,便被夜幕笼罩。它表现出诗人在面对好东西的时候,总不能长久地享受它,并将它挽留下来的一种遗憾的心情。换个角度来看,李商隐此时的生活环境并不乐观,很有可能他的人生没有志向,又身处异乡,这种独来独往的异客、无人照顾和陪伴的孤独生活让人非常想念往日美好的团聚时光。这样的描述可谓是千感交集,它表达了自己当前的境况和生活状态,也可以表达出对国家的担忧和担忧,这种担忧和担忧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间的疾苦,可谓一语双关的表达方式。

现代人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落日无限好,才近黄昏,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其内涵与用法已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悄然改变。如今的人们喜欢用这句话来表达他们那些年华岁月的心路历程,比如一些从事电商的人常常用来表达他们从开始到现在几十年的心理历程。并成了现在各行各业常用的诗句,总结自己半辈子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环境。也许澄清自己只是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小白,对任何行业都不够了解,经过漫长的摸索和摸爬滚打,逐渐掌握了一些门道,并努力坚持下去,等到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所走过的这段路程,是多么的痛苦,却又是多么不可多得的珍贵美好回忆,这就是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作者是李商隐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不是一首诗,是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出处:

《五绝·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据说,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很喜欢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晚年曾在书案的玻璃板下压有纸条,上书这两句诗,用以自策。

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写

黄昏落日时,晚霞灿烂,火烧云染红整个天穹,倦鸟归巢,竹林深处传来杳杳钟声,风生庭院,影下蕉窗,天地异色。

偶有斜风细雨,疏雨带残霞,晚烟染汀花,皆是好景。

斜雾沉沉,暮色如晦,断肠者难掩悲痛,抒“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愁悲者,书“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高远眺者,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乐悲皆随心情与个人,毕竟晚霞尚好,还是值得人欣。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反正我是横看似马致远的秋思竖看也似马致远的秋思,当然只是说意境相似,谁借鉴谁,我们也不知。

白朴笔下的落日对我而言稍许有些沉重。落日余晖,残霞欲退,孤零零的村落静静地矗立于此,昏黄的光镀在其上,自远处望去,给人以长河既落,万物尚衰之感。特别是轻烟升起,若有若无状,让村庄也陷入迷离境界,老树在残霞的光线下,翠绿的叶子显得灰蒙蒙的。

秋有些深了,寒鸦也禁不住将来的凄冷,哇哇啼叫,在寂寥的村间,显得很瘆人,飞鸿划过天际,向着淡去的霞光遁去,一点点隐匿于视线外。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却给我以靓丽清新之滋味,有些摆离沉重浓秋的轨道感,出其不意间感受到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之勃勃生机。远处青山,山涧流水,有些春日桃李争妍意味,也有些空山新雨后的沁人心脾,而后一句“白草红叶黄花”更是以其光鲜亮丽的色彩令人眼前一亮,经风击打过的牧草未凋谢,虽已残败,仍旧傲立于秋,火红的枫叶成山成片,在余晖之下,倒似为其增色,更似二月花,金黄的小花摇曳在风中,自由自在,逍遥万分。

对我而言,白朴此秋,虽有秋意之沉重,却有秋意之欣喜,情绪尚未跌落泥尘,落日景色描写也极其美艳,一眼望去,怦然心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作者是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写-第1张图片-东江百科

戴复古的《江村晚眺》也很美: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从诗题一“眺”字可观察到,他并非身临其境,置身于所写景物中,而是极目远眺,所看所感。

他看到了夕阳西下,江头原本瑟瑟的江水逐渐被染成暖红的颜色,让清凉的水一瞬间变得温暖起来,斜阳落下,连粗粝的沙子也不放过,沙丘在余晖里都有了小小的影子,仿佛多了一群伙伴。

天将暮,潮水总算疲惫起来,准备退下歇息,明日继续翻腾,渔舟唱晚早已归来,停靠在岸边,任由波动的水将其摇摆,村子在斜阳下其身影也不断被拉长,直至掩盖背后的人家终才作罢。诗人的眼眸里是这样的世界,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其诗人笔墨亦不一般。

三四句就更令人欢喜,出现了可爱灵动的小动物了。

残霞出现,白鸟显然也有些慵懒,有两只依着水站着,时而拿橘红的喙啄着沙丘里的小虫,时而拿细小的爪子扒扒石子,惬意愉悦,晚风徐来,树叶摩挲,人影散乱。

聒噪的声音总算让白鸟回神,互相打个信号,向着芦花深处飞去,芦花满江,白茫茫一片,随着风摇曳,直至水的边际,故此两只小白鸟也不辨其踪。文人捕捉到了这一幕,他凝神片刻,拿起细毫将其记录,自此那两只白鸟再怎么飞也飞不出戴复古的笔下了。

好像在村庄中,其间的纯粹,民乡的淳朴,山野的洁净,总会诞生无数华丽美好的诗篇。就说雷震的《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草繁密,长满了池塘,昨日下了雨,池塘的深度已经容不下水的恢宏大志,水将溢出,寻找别处归宿。落日渐渐从天空划过,躲在山的腰间,犹抱琵琶半遮面般成了山的口中之食,山与落日的闹剧皆被寒潭收入眼帘,澄净的水面记录下二者的言行,水面微微皱浪,一阶阶奔向远方。

这时一首不成调的笛声从林中传来,这可打破了落日下的一阵安稳,原来是放牛归来的牧童横躺在牛背上,“强硬”地让牛儿与山川大地接受他美妙的笛声。

再说宋代孔平仲的《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这诗既可见乡村秋日农事忙,又可见田园落日风景图,西风从远处拂来,齐整的禾苗黍稷也纷纷泛起波浪,如风生于松间,静听秋日稻花丰年里的好,苗穗葱绿,经风撩拨,也从内到外散发出清香,使人一闻遁坠起吃新米滋味的感觉,山涧的泉水叮咚响着,淙淙流入水沟里,不知又将浇灌哪去,孕育下一方绿的生长。

太阳西昃,一地斜阳,暮色将至,落日又逢,老牛忙完一天的耕耘债务,现在正卧在山坡上赏这夕阳,嘴里咀嚼着鲜嫩带露的青草,老牛嚼着嚼着便忘记嘴里的食物停了下来,它应该是看见人们在打谷场上的繁忙了吧,风拂过老牛头上卷毛。果真又是一年好秋至,听取稻花说丰年。

我们再说首岑参的《晚发五渡》:

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

舟行未可住,乘月且须牵。

这诗描写夕阳西下的主要还是颔联和颈联,而且“江村片雨外”给我一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清新之感,村子下了一场阵雨,并未激起太大涟漪便停歇,但是黄昏雨后夕阳总是特别好看,不知是不是天空被洗过,灰尘尽扫,这时的夕阳总带股新生之貌,故此从微雨中看夕阳,不比微雨燕双飞差。

夕阳外,一座不知名的小寺矗立在那儿,在夕阳的普度下,宛若披上佛光,让小寺有了渡众的能力。山边小路旁种了很多芋头,芋叶上的雨露未晞,便开始捣鼓其他心思,将自己藏在山际,不愿出尘,而芦花便显得磊落多了,直愣愣地站在水中的小陆地上,沐浴着将去的残霞,由着自己白茫茫的色号,与水的颜色相汇,果真一派生机。

刚刚我举例了几首落日村庄图,真的写的非常的自然,不论功名利禄,在山水中,诗人总是多了别样柔情,洒洒脱脱不吝一毫笔墨,这便是文人与山水的关系。接下来我想说说两篇许浑的诗,许浑便是写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那人,他写的日暮在我心中那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主要是那意境吧,实在是太好了,不妨说说。

没错,就是许浑的这首《谢亭送别》直接让我接受了这个人: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前面两句便是诗的起兴,送别的歌唱了千千遍,朋友还是解开揽绳将要乘着行舟离去,两岸青山对出,无猿猴哀鸣,只有层林尽染,仍无法平静两颗跳动的心,水急流将船只带动,以更快的速度驶向前方。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我感觉这就是一幅画,我不知如何去画,也不是很会如何去说。

只是此时的许浑喝了些酒,脑袋昏昏沉沉的,已然听不见楼外的江水激流,天渐渐昏黄了起来,远山依旧如晦,浓睡未消残酒,但是友人已经离去,江面波涛汹涌,暗藏玄机,却未述说友人离去的讯息,许浑用他那混浊的眸子呆呆地看了看曾经行舟的方向,友人真的走了,走的彻彻底底。

他用了好大一番力气才将脑袋中的混浊摆去,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外面很不平静,天似乎破了一个洞般再也止不住满天的风雨,一股脑地降了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丝毫不惧,独自一人从西楼上下来,湿答答的,显得很孤独。

许浑的这首《秋霁寄远》倒是比“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景色描写得直接些: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风声不断,此时有些寒冷,在此环境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西楼,远处是一方好景。轻烟袅绕于秋日的江面上,绕指柔般,虚无缥缈,寒潭平静,连一片小舟都找不到,更别说遇青箬笠,绿蓑衣的渔夫,枫叶飘落,偶尔激来几下不平静的涟漪,残阳晕染在微雨里,营造出一股子“东边日出西边雨”之感,似晴非晴间,鸟冲过雨露的折磨,站在高树上用喙梳理着羽毛,平坦阔远的草地上小虫子飞来飞去,争取在这个暮色下,肆意享受夕阳下的娱乐。

不管从意境还是描写角度,许浑的诗总能给我带来别样的感悟,正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的笔端总能出新句,总能给人新奇的感觉。

若逢骤雨,日暮先抵,雨一停,云层散开,阳光总能赶来,这是一种希望。故此落日余晖不会忘记任何地方,山村里见枯藤染光,昏鸦啼叫,“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山林中,望崖壁光斑,赤色万片: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

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赏荷时,望轻烟升起,柳堤渚岸: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连下雪时,落日都不会忘记:

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

狂风卷絮回,惊猿攀玉折。

何意山中人,误报山花发。

夕阳让琼脂皎洁更甚,连狂风在夕阳下都似温柔了起来。

而且还能跟着王维一起,欣赏到终南山下辋川地界的落日美景: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于我而言,我总觉得唐诗比宋词韵味更足,倒不是说宋词不好,我只是容易被宋词的长短句弄的失去中心方向,描写景物来,总是没有诗那种铿锵有力或者意味绵长。当然,只是我的感觉,就说这首《送灵辙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短短二十字便将韵、境、画、情描写出来,且通透又值得回味,竹林如涛,青葱竖立于此,风篁成韵,曲径幽处竟有寺庙隐匿此处,谦逊的就像位老者,里面时不时传来悠远的钟声,回荡在天地的辽阔里,那里便是灵辙将去的地方。

刘长卿看着他越走越远,背着斗笠携着一身斜阳渐渐离去,诗人的眼眸开始放远,灵辙依旧像一点孤鸿般消失在了前方,最后什么都不见,唯一地斜阳,风卷残灰,青山倩影,流水潺潺。

-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 发表于 2023-07-14 22:52:45
  • 阅读 ( 191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朱家宝
朱家宝

290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