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谍战剧时,但很多人往往会被CC系、中统、军统等错综复杂的国府情报部门给搞晕,很难搞懂他们之间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小伙伴们的观剧体验。那么,CC系、中统、军统都是如何来的,他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看完这篇文章,想必大家便能理清一二。
CC系,其实指的就是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俱乐部”,“CC”便是中央俱乐部英文名称“Central Club”的简称,同时也有说法认为是“CC系”首脑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首写字母。
陈其美
正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这里的“陈家”指的便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二人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说到这兄弟二人,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蒋介石的伯乐和引路人——陈其美。
陈其美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深受孙中山的器重,曾与蒋介石义结金兰,陈其美堪称蒋介石的“革命引路人”,正是陈其美介绍其加入了同盟会,之后便长期在陈其美手下效命,而且直到陈其美被杀之前,都对其忠心耿耿,不仅曾受陈其美派遣刺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而且还在陈其美手下当过团长,领导过陈其美的一支“敢死队”。
蒋介石之所以后来能够混到那个位置,正是源于陈其美将其介绍给孙中山,当时孙中山身边有才的人确实不少,但能够承担重任、有执行力的着实不多,因此当重要干将陈其美被刺杀后,蒋介石便开始逐渐受到了重用。
蒋介石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正因此,蒋介石与陈其美的追随者和亲戚长期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便是陈其美的亲侄子,而陈氏兄弟也一直将蒋介石称为“世叔”,由此可见双方关系的亲密。
正因双方关系如此紧密,再加上陈果夫、陈立夫早年也的确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因此蒋介石便将最为重要的党务工作交给了兄弟二人,其中陈果夫于1926年担任组织部长,陈立夫则于1932年接任。于是,陈氏兄弟便利用掌控党内人事升迁的权力,竭尽全力为蒋介石保驾护航,毕竟这一时期大家的利益还是一致的。
1927年,蒋介石因与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被迫于同年8月下野,而在下野之前,蒋介石便安排陈氏兄弟给新政府捣捣乱,同时暗中积蓄力量。于是,陈果夫、陈立夫便于同年六月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中央俱乐部,网罗了国府大量要员,CC系就此诞生。
在陈果夫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其弟弟陈立夫则负责着该部的调查系统,借此对当时党内成员的政治倾向予以调查和存档,并在蒋介石再次上台后,于1928年至1929年搞了一次大清洗运动,从而加强了蒋介石对国民党的掌控。
既然陈氏兄弟对蒋介石如此支持,蒋介石对两人自然也是极度信任重用,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陈氏兄弟几乎就是蒋介石的化身,能够在各种外交场合代表蒋介石。而正是凭借着蒋介石的信任,CC系开始迅速发展,1931年的72名“中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中,便有15%属于CC系,而到了1935年,180名当选委员中则有50人属于CC系,这个比例已经上涨到了28%。而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顶峰时期,成员更是多达上万。
不过,一个组织势力相对弱小时,还很容易保持它的“初心”,可随着实力的增强,这个组织便开始不免产生自己的意志。随着CC系实力的增强,这个组织最终成为了以陈氏兄弟为首的攻守同盟,他们不再单纯的为蒋介石保驾护航,不可避免的开始谋取自身的利益。
当时,虽然国民党中始终派系林立,但以陈氏兄弟为首的CC系,无疑是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一派,而且一直延续到了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由于蒋介石对陈氏兄弟的彻底失望,蒋经国彻底取代二陈,这个组织才逐渐消亡。
中统的建立,其实与CC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文说过,当时为了打击党内的反对派,在陈果夫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其弟陈立夫曾负责管理该部的调查系统,这便是组织部中专职情报的“党务调查科”,而这个调查科便是中统的前身,其主要负责的便是调查党内成员政治倾向、思想动态问题。
后来,随着CC系实力的扩张,党务调查科的任务也开始慢慢由党内向党外渗透,1932年扩充为“特工总部”,1935年又 改组为“党务调查处”,而其主要负责人则由同为CC系的徐恩增担任。而其职权也开始从内部调查转为对外保卫,其实主要也就是针对我党的侦查、破坏工作,尤其是“四一二事变”之后,党务调查科针对我党人员的逮捕破坏极为猖獗。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至1935年间,该组织共捕获我党高级干部19人、中级干部80人、党员1.5万人,其中包括逮捕杀害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政治局候补委员澎湃、政治局候补委员杨殷、宣传部秘书长恽代英、江苏省组织部部长陈乔年、广东省委书记蔡和森等,逮捕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陈赓、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书记罗登贤、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等,绑架进步作家丁玲、潘梓年,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顾顺章,中央临时上海局书记李竹生和代理书记盛忠亮等人则相继被捕叛变。
尤其是顾顺章的被捕叛变,简直对我党在上海的组织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虽然由于撤退及时,党中央和江苏省委得以幸免于难,但也直接导致我党在上海多年经营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主要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1937年4月,徐恩增负责的“党务调查处”与戴笠负责的“力行社”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任局长,其中由调查处组成的一处仍负责党务,由徐恩增任处长;由力行社组成的二处则负责特务,由戴笠任处长。
1938年春,蒋介石借口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为防止日本间谍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抗战力量,又在3月29日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把原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改组,扩大成为3个公开的特务组织,其中以第一处为基础,建立隶属中央党部秘书处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局长由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朱家骅兼任,徐恩曾任副局长,由徐负责日常实际工作。
中统实行严格的层级管理制度,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则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
1949年2月,中统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但实际上仍由国民党中央掌控,习惯上也仍然称为中统。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又于1954年10月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现为台湾法务主管部门下辖的“调查局”。
中统由于和CC系关系太过紧密,而CC系壮大后由于自身的利益,对于蒋介石也并非一心一意,甚至时常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损失老蒋的利益,例如蒋介石重要谋士杨永泰的被杀。于是,蒋介石便想着在中统之外,再成立一个直接由自己掌控的组织,这时候“复兴社”便进入了蒋介石的视线。
复兴社,也称“蓝衣社”,原本是黄埔军校一些基层军官们,因不满政府腐败自己私下里成立的一个小组织,因为怀有一些理想主义成分,因而可以说是非常有活力、干劲的一帮年轻人,这令蒋介石十分的满意,于是开始对其进行大力扶持。当时,复兴社有十三位早期骨干成员,也被称为“十三太保”,他们便是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和胡宗南。
在蒋介石的扶持下,复兴社的实力迅速壮大。不过,复兴社的早期的职责一直不太明确,但身为早期骨干成员之一的戴笠,却表现的极为积极,他带领着十几个小伙伴,四处刺探消息,然后给蒋介石送去,蒋介石其实一开始也没当回事,但久而久之就发现这个小伙子非常精干,于是便开始对戴笠予以重用。
蒋介石和戴笠
1932年,为了制衡那个臃肿不堪,而且不好好干活的“中统”,蒋介石授意戴笠在复兴社内部建立了一个核心组织——力行社,并在其下设立了一个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由戴笠担任处长,而这便是军统的前身。
前文说过,1937年时力行社曾与党务调查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又于1938年初进行了改组,其中以力行社为主的第二处,便扩大为了隶属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首任局长由陈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长。而除了中统和军统之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分出的第三个组织则是隶属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特检处,主要负责邮电检查,由于这个组织并不像中统和军统那么有名,这里就不展开了。
相较于刺探情报和进行反间谍工作,军统最为出名的便是刺杀投日的军政人员和敌对人士。例如1933年刺杀北洋军阀汉奸张敬尧、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杨杏佛,1934年刺杀上海《申报》主持人史量才、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吉鸿昌,1936年暗杀王亚樵,1939年刺杀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外交部长陈箓,1940年刺杀青帮头目张啸林、刀劈上海市长傅筱庵、刺杀日本天皇特使高月保男爵、活埋走私贪污的财政部中央信托局经理林世良、处决屯粮的成都市长杨全宇等。
从军统的“光辉事迹”来看,戴笠的办事能力自然是很强的,而且戴笠还有一个特别优秀的“长处”,那就是很善于捕捉蒋介石的心思,毕竟很多让蒋介石不爽的人都被军统给“消灭了”。因此,军统很快便开始取代中统的地位,成为蒋介石极为倚重的一股力量,而中统权力则逐渐收缩,主要负责内政方面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抗战爆发之后,关于中统的事迹便很少再有人提及,而军统活动逐渐高涨的原因。
虽说军统的暗杀主要是帮助蒋介石解决麻烦,而且也暗害了不少进步人士,但不得不说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军统还是起到一些积极作用的,尤其是针对唐绍仪、殷汝耕、季云卿、汪精卫、周佛海等大汉奸的刺杀,虽说这些行动有的并未成功,但无疑也是有效的震慑了那些投敌叛变人员。而且,隶属于军统的“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还曾深入日寇占领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对打击日寇和汉奸,起了不小的作用,甚至有传闻军统曾经刺探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只是没有得到美国方面的重视。
军统特工人员最多时达到了5万多人,其组织形式主要为“局-区-站-组-队”,有的地方则设有相当区、站的办事处。“组”是军统特工的基本单位,每组通常由十人左右组成,并根据任务不同,通常分为普通组、潜伏组、行动组、策反组、随军组、防谍组等。
1946年3月,戴笠因所乘的专机在南京西郊的岱山坠毁身亡,军统就此树倒猢狲散。同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成国防部,军统也随之改组,其中公开的特务武装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出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则组成国防部保密局,由毛人凤担任局长。
解放战争期间,军统主要针对我党展开特务行动,例如对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的屠杀,又如在解放区从事的一系列破坏活动。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一部分军统特务留在大陆继续进行暗杀、破坏和情报活动,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逐渐被肃清。另一部分则撤往台湾,并于1950年恢复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设立局本部,继续从事情报搜集工作,并主导了台湾工作委员会案和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案。
1952年,蒋介石进一步改组台湾特务机构,撤销“革命行动委员会”,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下设立第二组和第六组两个特务机构,主要负责以大陆为目标的“敌后建党”和“心理作战”等特务活动,之后又设立“国家最高国防会议”,自任主席。
此后,军统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改组,一度成为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统治和镇压人民的工具。直到1973年以后,随着蒋经国、李登辉主政时期的再次改组,军统才算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