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寓意:你真正理解吗?

杞人忧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不要担心和自己毫不相干或者毫无根据的事情。成语出自《列子》一书,是一则寓言,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们从小学就知道,当时我们只知道它的寓意。当时还记...

杞人忧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不要担心和自己毫不相干或者毫无根据的事情。成语出自《列子》一书,是一则寓言,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们从小学就知道,当时我们只知道它的寓意。当时还记得学这个成语时,还对里面那个杞人大大嘲弄了一番,觉得那人简直太蠢了。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再读原文,渐渐体会到这个成语却不那么简单,杞人忧天“忧”的还真有些道理,自己当时是多么肤浅啊!应该被嘲弄的恰恰是自己!

32abe886ee5c41be84d8f4c4817d4ced~noop_ttap0f2skcm.png


原文比较长,看不懂的读者可略过,后面有具体解释。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气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 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原文大意是说有个杞国人总是担心会天塌地陷,以至于寝食皆费,有个为他担心的人开解他说天不会塌下来,地也不会塌陷,那个杞人听了就好了。

仔细分析这则寓言原文,文中对到底会不会天塌地陷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天会塌,会砸着我(这个一定塌,就要塌)。这就是那个杞人担心的问题,以至于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在寓言中杞人的担忧是最肤浅的,没有任何理论根据,学前班水平,只是凭直觉。并且认为塌的时间很近,我这辈子说不定哪天就被砸死了。

另一种观点是天不会塌(这个一定不塌)。这是那个忧杞人之忧的人的观点。这个人比杞人可聪明多了,并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宇宙知识也比杞人多,中学水平。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天不过是气积累起来的,无处没有气,你在里面屈伸呼吸,终日在里面行走、休息,担心什么!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气中伤。”

日月星辰,也是气堆积起来的,就像气球一样,其中有发光的,就像太阳一样,就是掉下来,也不能伤你一根毫毛(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至于地嘛。大地是由土石堆积起来的,充满四面八方,无处没有土石。你踩在上面,成天在地上行走、停止,担心什么!听了比自己聪明的人的话,杞人的担忧一扫而空,马上从床上蹦了起来,如释重负(看来有知才无畏,知识改变命运啊!)。

第三种观点是天将来会塌(这个可以塌,现在不塌,说不定哪天塌)。这是长卢子(楚国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的观点,长卢子比前面那俩都聪明,考虑更全面。教授级别。

“虹蜺也,云雾也, 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 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 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蜺虹啦,云雾啦,风雨啦,四季啦,这是天的自然现象;山川啦,江海啦,金石啦,火木啦,这是地的组成部分。天是气,地是土,怎么说不会坏呢?天与地,是茫茫宇宙中比较大的。天地没有终结,难以穷究,这是一定的啦;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一定的啦。担忧它会崩陷,确实担心得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说实在的,我挺佩服长卢子。他懂得一些宇宙知识,知道宇宙天体虽然无穷无尽,但却也是有生有灭的,和现在的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差不多,不愧是教授级别,想必长教授是天体物理学专业毕业的。

6366dbf0fb3245068b78f5dabd2cb1ba~noop_1oh5qbdazua.jpg


以上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的认知是层层递进的,一个比一个接近真理。哎呀,怎么把列子先生给忘了?列子先生是什么观点呢?别着急,列子先生还没有出场。到这里,杞人忧天的故事应该完了,我们对杞人之忧(天塌地陷)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没完,还有续集。这个寓言里我们看到三种观点,但是还有对天塌地陷的几种态度。观点决定态度,我相信这是一句真理。

第一种态度,杞人的态度,由于担心有生之年会天塌地陷,以致惶惶不可终日。另一种是忧杞人之忧那个人的态度,由于认为天永远不会塌,所以无忧无虑(至少不担心天塌地陷)。真是无知无畏啊(刚才我说他有知无畏,其实不矛盾)!再就是长教授的态度,我们这辈子不用担心,但是终究会天塌地陷,所以还是担心,为后人担心。考虑得真是长远哪!

最后,该列子先生出场了,好戏总是在后头,压轴的总是主角。列子对杞人之忧的观点是什么呢?

“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乍听列子先生之言,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师级别,说话就是有学问啊!说天地会坏的错,说天地不会坏的也不对,各打五十大板。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这并不是列子对天地会不会坏的观点,而是对对待天地会不会坏的态度的评价。那么列子的观点到底是天地会不会坏呢?在这则寓言里列子没有言明,从这里无法得出结论,我们只能另辟蹊径,从别处找答案。在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前面列子对天地有如下论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这段话非常难懂,大体意思是说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东西产生的。天地万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天地万物的产生经过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形成的过程。在此之间有一个“混沦“的状态。万物相混,渺茫恍惚,未曾分离的状态,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叫做“易”。“易”没有形状,“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

这里我们没有必要纠结列子所说的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从中可以看出,列子的宇宙观是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从无到有,所谓无中生有,有生有灭。这样说来列子认为天地早晚也会坏的,与长教授观点一致(大师也是从教授过来的嘛)。两人观点虽然一致,但对待天塌地陷的态度却迥乎不同。

“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坏不坏,我这辈子是不知道了。那么坏不坏就那么回事,不都一样吗?就像活着的时候不知死了怎么样,死后不知道活着怎么样(孔子也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坏与不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我既不为古人担忧(当然不用担忧古人,古人已经作古),也不替后人担忧(也不用为我们担忧,到现在天也没塌)。看透生死,生何欢,死何惧,豁然大度。清静无为,安时处顺。道家思想之真谛。这一点,比长教授可高明多了。

至此,关于杞人忧天的辩论就大结局了。但是从杞人忧天辩论中我们是否获得这样的道理:我们不只不要担心天会塌下来,那么就是人生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得得失失、蜚短流长、悲欢离合,还有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是否也不应该放在心上呢?

  • 发表于 2023-10-21 22:07:01
  • 阅读 ( 107 )
  • 分类:财经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浏览:69
浏览:69

62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