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忠于谁? 忠心于爱新觉罗家族的鳌拜,是怎么变成康熙的眼中钉的?

提到鳌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由于康熙除鳌拜这件事闹得太过轰轰烈烈,很多人对鳌拜都有一种固有印象:这是一个专权跋扈,蛮不讲理之人。 但其实真实的鳌拜,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大忠臣。鳌拜是...

提到鳌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由于康熙除鳌拜这件事闹得太过轰轰烈烈,很多人对鳌拜都有一种固有印象:这是一个专权跋扈,蛮不讲理之人。

但其实真实的鳌拜,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大忠臣。鳌拜是怎么样从忠臣变成“大恶人”的?

一、战功卓著的“巴图鲁”

鳌拜有一个不错的开场。他出生于瓜尔佳氏家族,伯父是清朝初年的著名战将费英东。由于费英东战功赫赫,为努尔哈赤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去世的时候,努尔哈赤曾大哭不止,亲自为费英东守灵。

作为费英东的侄子,鳌拜没有给伯父丢人。1636年,清兵进攻朝鲜,明将毛文龙率兵在皮岛(今朝鲜椵岛)严阵以待,炮矢齐发,使清军吃了大亏。

关键时刻,鳌拜冒着炮火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与明军贴身肉搏,然后举火为号,引领清军主力来进攻,终于成功拿下了皮岛。

皇太极对鳌拜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给他赐号“巴图鲁”,加世爵六次,对其信赖有加。

鳌拜对皇太极也是颇为忠心,他谁的面子都不给,一心只维护皇太极。有一次,代善的儿子岳托想给叔叔皇太极送几匹好马,结果鳌拜拼死挡驾,不允许任何人打扰皇太极就寝。皇太极听说后,感动得不得了,直夸鳌拜对自己赤胆忠心。

之后在锦州之战,松锦之战等战役中,鳌拜也是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从而迅速升职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一个地位颇高的人物。

二、力挺皇太极之子继位

1643年,51岁的皇太极猝死,由于死前没有安排好继承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随即打响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论血统他最纯正。但是入关前的女真人并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讲究能者居上。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实力强悍,又有阿吉格和多铎两个同母亲兄弟的支持,纯粹以实力PK的话,没有几个人是多尔衮的对手。

关键时刻,又是鳌拜拎着剑站出来,冲着多尔衮大喊:“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比天还大,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宁可以死追随先帝!”

“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多尔衮虽然恨得牙痒痒,但他也知道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继位,必将引发一场血战,损耗国家的实力。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后,多尔衮选择了折中方案:立6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自己做摄政王。

鳌拜的做法,可以说为顺治的皇位,杀出了一条血路。

也正因为在皇位之争上得罪了多尔衮,鳌拜之后的日子十分难熬。在多尔衮摄政的几年间,鳌拜不止一次被革职为民。要不是多尔衮看鳌拜在战场上还有点儿用场,早就把他杀了。

但鳌拜宁可委屈巴巴地徘徊在生死边缘,也坚决不肯向多尔衮屈服。

等到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鳌拜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成为了顺治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做出了不少惊人业绩,比如联络科尔沁部,协助会审案狱、亲自教武举人骑射等等。

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因为顺治很快就不行了。

744530573f564eb6987f623eb17afac6~noop_w5tbee4tjbb.jpg

三、忠心依旧,丧钟敲响。

鉴于鳌拜的出色表现,顺治死前亲自将鳌拜列入了四大辅政大臣的阵营。可这虽然成就了鳌拜的辉煌,也彻底断送了他的未来。

康熙初年,时局并不安稳,西南边陲还有不少抵抗力量,加上长年战乱,初建的清朝面临着财政困窘、经济凋败、官场腐败、百姓不满的混乱局面。为了稳固朝局,鳌拜刚刚上任,便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迅速整顿吏治,处理贪污官员、裁撤冗杂部门、严肃考核方法、规定事务完结时限,提升工作效率。

第二,奖励垦荒,发给贫苦百姓种子、耕牛和银两等,鼓励他们开垦荒田,多劳多得。

第三,宣布停止战争,与民休息。虽然此时清朝还没有完全统一,但鳌拜下了决心,统一的事情以后再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止战,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鳌拜还迅速拿下了最受顺治宠信的宦官吴良辅,取缔了清朝初年最大的宦官势力——内官十三衙门,彻底杜绝了宦官干政的可能性。

能提出这些措施,对于鳌拜这个以战功上位的武人来说,实属难得。

也正因为鳌拜的一系列积极举措,迅速改善了康熙初年的混乱局面,为之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雄厚基础。

dc5f87c4438541cfbbdd0fabbc723860~noop_22mftyq3adw.jpg

那么,为什么鳌拜明明做了好事,还是成为了康熙的眼中钉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鳌拜有自己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首先,鳌拜作为正儿八经的满人,从骨子里向着满人。他对汉人,对文人,缺乏公平相待的意识

对一些汉人大臣,汉人武将,鳌拜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连两不搭界的外国人汤若望都不放过。

这显然不利于清朝在中原长期驻扎。毕竟时势变了,思路也得跟着变,否则如何聚集能量干大事,国泰民安保江山呢?

其次,鳌拜的性格确实是跋扈惯了,他对当时还年少的康熙十分轻视,时时处处把康熙当小孩子看待。

这当然也不是因为鳌拜对爱新觉罗家族不忠诚了,而是因为当时的满清,实行的仍然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帝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目的是避免专制,提升贵族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心往一处使,劲儿往一处拧。

所以站在鳌拜的角度,他做得事情一点问题都没有。但问题是,他挡了康熙的成长之路。

康熙作为孝庄太后悉心培养的少年天子,是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他虽然知道鳌拜功劳很大,但他更明白,如果一直任由鳌拜管理朝政,他将永远没有亲自执政的能力。

无奈之下,康熙训练了一批布库少年,为鳌拜准备了断腿凳、热茶杯,趁着鳌拜喝茶被烫手,扔杯子摔倒的时机,少年们一拥而上,拿住了这位“满清第一勇士”。

“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李伯元《南亭笔记》

鳌拜被抓后,整个人十分懵圈,他脱掉上衣向康熙叫屈:“臣一身伤痕,为大清江山置生死于不顾,何以落得如此下场?”

康熙也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将死罪改成了终身监禁。

虽说保下来一命,但此时的鳌拜已经59岁,哪里经得住监牢里的生活。没过多久,鳌拜便彻底卸下肩头重担,找皇太极报道去了。

从帝国功臣到阶下囚,鳌拜其实挺冤的。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认清楚自己的身份,没有选择急流勇退,结果成为了康熙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鳌拜死后,康熙念及鳌拜的贡献和忠心,选择对鳌拜子孙追加封赏的方法来表达对鳌拜的愧疚之情。

但无论如何,鳌拜的悲剧命运已成定局。如果鳌拜能够少一些莽撞,多一些理智,少一些想当然,多一些换位思考,他的命运,可能截然不同。

把“对”让给别人,把空间还给别人,不仅对别人有帮助,更有利于改善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

鳌拜的遭遇,给我们提了个醒。

c73177050b454f5da62fd56002fece2b~noop_grul4hatljp.jpg

  • 发表于 2023-11-27 19:26:36
  • 阅读 ( 82 )
  • 分类:生活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高升云
高升云

12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