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寻踪⑪|对割据问题的忧虑——《蜀道难》原文 诗歌背景

蜀道难① 噫呼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②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何③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


蜀道难①

噫呼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②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何③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④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⑤,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⑥。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⑦,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暴⑧流争喧豗,冰⑨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人⑩莫开。

所守或匪亲⑪,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⑫!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三

【备注】

在其他版本中,①又作“古蜀道难”,②又作“乃”,③又作“可”,④又作“相”,⑤又作“横河断海之浮云”,⑥又作“牵”,⑦又作“入烟几千尺”,⑧又作“瀑”,⑨又作“砯”,⑩又作“夫”,⑪又作“人”,⑫又作“令人嗟”。

【今译】

哎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登了,简直比上青天还难。蚕丛和鱼凫建立的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考证。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巴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来。西边太白山只有飞鸟能过的小道,可通峨眉山顶。山崩把开通金牛道的巨蟒和蜀国五位壮士都压死了,蜀陕之间才开始有天梯栈道相通连。

上有漂洋过海而来的浮云,下有激浪曲折的大江。黄鹤尚且无法飞过,猿猴要想翻过也发愁无处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盘旋,百步之内围绕山峦竟然转了九道弯。山太高,通过时必须屏住呼吸,用手就可以摸到参星,脚跨过井星。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在地上仰天长叹。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来?可怕的山崖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见一只只鸟儿栖息在古树上悲哀地鸣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这空荡的群山令人愁思。蜀道真难走啊,简直比上青天还难,听到这些怎叫人不色变?山峰座座相连,伸入云烟几千尺深,枯松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声、瀑布飞泻声,争相喧闹,水石相击的声音,像万壑鸣雷一般响亮。蜀道险恶到了这种地步,哎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会到这么险要的地方来?

剑阁山巍峨高耸入云,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蜀地的官员若不是贤良近亲之臣,稍不注意就会变成割据的豺狼。清晨你要小心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军阀们磨牙吸血、杀人如麻。成都虽然繁华,不如早点回家。蜀道太难走了,简直比上青天还难。侧身西望,不免令人感慨与长叹!

T8h2Odj6gayFpM~noop_zmtdquhzwtk.jpg

潘絜兹先生绘李太白像(马睿 临摹)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秋,李白抵达长安后,与大诗人贺知章在紫极宫相会。李白把这首《蜀道难》拿出来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还没读完便赞不绝口,称李白为“谪仙人” 。这样一来,李白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

贺知章为什么会对这首诗大加赞赏呢?这要先从诗的内容谈起。

《蜀道难》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噫呼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突出一个“难”字;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行走之难,突出一个“险”字;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把自然地理与政治形势结合起来,写出对巴蜀割据问题的忧虑,以引起人们的警惕,突出一个“危”字。

贺知章是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乙未科状元,先后在朝中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一直到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才辞官归故里,前后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4任皇帝。作为宦海沉浮近50年的老牌政治家,贺知章绝不会仅仅是赞赏李白诗中浪漫的手法、丰富的想象、磅礴的气势,更值得他赞赏的,是李白对巴蜀地区暗藏割据隐患的忧虑。

李白为什么会如此忧虑割据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从巴蜀的历史来分析。据史料记载,仅从蚕丛国建立到唐朝灭亡,巴蜀割据事件就发生了10多起,后人总结为“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那么,屡屡出现割据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曾为刘备分析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刘邦)因之以成帝业。刘璋(益州牧)暗弱,张鲁(汉中军阀)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诸葛亮劝说刘备占据巴蜀的理由有3条:一是易守难攻,地理险要;二是沃野千里,经济富裕;三是高祖刘邦曾借此成就帝业。前两条是因,第三条是果。通俗地讲,就是经济、地理与政治。

经济,是割据产生的首要条件。

巴蜀地区史称天府之国。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河北地区等地都曾被称为天府。到东汉后,天府之国成了巴蜀地区的专用名词,再无变更。

四川盆地土地平坦,气温高,无霜期长,降水量多,湿度大,日照少,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别适宜发展农业。史书上说:“(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随着农业的发展,巴蜀地区的纺织、冶金、制玉、制陶、竹木器、矿业、酿酒等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尤其是蜀锦、蜀酒、邛杖等产品,以质地优良著称,远销天竺、大食、滇、夜郎等地。

地理,是割据产生的第二个条件。

巴蜀地处西南内陆腹地,西临青藏高原,北拥秦巴山脉,东据长江三峡,南依云贵高原。在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要进攻巴蜀,一般是从北(秦岭)、东(三峡)两个方向进军。因此,巴蜀地区的地方实力派只要能控制住蜀道和长江,便可高枕无忧。

由于长江自西向东入海,从三峡进攻巴蜀属于逆水行舟,必须靠纤夫拉纤。拉纤行船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极易被驻军发现。在依靠人力和风力行船的古代,相比之下,秦岭比三峡的战略地位重要得多。

蜀道之所以险阻,与秦岭的地质结构复杂密切相关。在造山运动的作用下,秦岭最终形成了悬崖绝壁与崇山峻岭。正是由于秦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而古代巴蜀地方官常常利用朝廷控制力下降,实现其武装割据的野心。

在蜀道沿线的众多关隘中,尤以剑门关最为险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中之险”。三国末期,姜维仅以4万兵力据守剑门关,抵挡了魏将钟会率领的15万大军的轮番进攻,可见剑门地势之险要。所以,但凡古代巴蜀的军队能扼守住秦岭、剑门关和三峡,便可实现割据。

虽然李白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实际上,蜀地很早以前就与中原有密切交往。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多次出现“蜀受其年”“征蜀”“于蜀”“至蜀”“至蜀有事”“蜀御”“蜀射”“在蜀”“示蜀”等内容。这表明,最晚在商代,原始蜀道已经开通。商朝末年,蜀作为“西土八国”之一派军参与牧野誓师,走的就是原始蜀道。到战国,金牛道的开凿,标志着蜀秦官道的彻底贯通。

历史上的蜀道有很多条线路,从诗中出现的太白山、青泥岭、剑阁等地名来看,李白笔下的蜀道应是褒斜道(陕西段)和金牛道(四川段)。这条蜀道既是唐代进贡春綵(一种高级纺织品)的官道,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入蜀所走的道路。

尾大不掉,是割据产生的第三个条件。

古代割据现象往往出现在中央王朝的衰亡期。凡是中央王朝处在上升期,哪怕是割据多年的政权,也会很快被中央王朝统一。而且,当中央政权处于上升期时,皇帝对消灭割据问题往往拥有充分的自信。

北宋仁宗时,四川有个老秀才献诗给成都知府,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割据,把他关押起来,并马上向朝廷报告此事。不管哪朝哪代,这种行为都要遭到严惩,但宋仁宗却轻飘飘地批复说:“这是老秀才急于做官,不足以治罪。可以给他一个司户参军的职务,不参与政务,安排到边远小郡。”结果,这厮上任不足一年便羞愧而死。

李白之所以在诗中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正是与唐朝当时的隐患有关。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朝廷为加强边境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军镇(也叫藩镇),军镇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不仅统领军队,还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按惯例,节度使如果立了大功,可以调到京城担任宰相。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朝廷在巴蜀地区设立剑南节度使,不仅地盘大、军队多,而且是唐朝在西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当时,先后担任剑南节度使的是章仇兼琼(739-746年)、郭虚己(746-749年)、鲜于仲通(750-751年)、杨国忠(751-752年)、崔圆(752-754年)。在这几个人中,章仇兼琼是杨国忠的举荐人;郭虚己先后用兵于吐蕃、羌族和南诏;鲜于仲通率军远征南诏,20多万人全军覆没,仅以身免;杨国忠则是彻头彻底的奸佞小人,靠着族妹杨玉环的裙带关系权倾朝野;崔圆才具平庸,因迎唐玄宗入蜀有功才获提拔。

李白看到了巴蜀当时的情势对唐王朝十分不利,极有可能发生割据的危险,才大声疾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他的呐喊无人理会时,只好“侧身西望令人嗟”。

然而,李白的呐喊并不是没有知音,贺知章就是其中之一。

  • 发表于 2024-01-19 10:41:44
  • 阅读 ( 115 )
  • 分类:财经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qq13
qq13

110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