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诈骗App案件中,不法分子利用技术中立可挣快钱等借口利诱一些年轻技术人员,向他们订购涉诈App,使他们沦为新型电诈案背后的制刀者。据其分析,App制作无准入门槛,一些封装平台审核不严、流程形同虚设,伪实名注册、更换网址重复封装现象频出;一些App绕过应用商店审查,扫码即可下载,监管处于缺失状态,加之涉案网站多租用域外服务器,致使App近乎处于脱管状态。
他们通过基础源代码,分裂出多个投资诈骗类App,能做到骗完一人即抛弃整个App。民警了解到,该App通过虚构项目吸引受害人投资,操控后台数据给受害人造成获利假象,资金池内金额达到预期目标后,就关闭平台卷款而去。
曾参与办理多起相关案件的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任巍巍为制刀者画像:90后IT男为主,大学以上学历,明知他人可能利用App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积极配合直接发力,或放任不管间接助攻,并多以技术中立为挡箭牌,长期游走于法律的边缘。这些涉诈App背后,活儿不难、来钱快,成为一些网络科技公司或技术人员愿意铤而走险的最直接原因。
该公司3名主要负责人明知这款App可能被用于犯罪,仍接下业务,帮助张某开发、维护两款虚假证券App。陈女士被骗那款App开发公司的前端工程师王立(化名)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称,公司每年开发10余款软件,首先由销售与客户对接项目需求,开发团队进行研发、测试,再交由客户验收,团队根据验收意见对软件进行调整。
湖北一所高校计算机学院教授赵飞(化名)同样注意到不少惨痛案例,最近一两年,一些毕业于知名高校的IT青年或软件开发技术高超的年轻人沦为黑客,或者参与开发涉诈软件,因为利益诱惑,选择铤而走险。
他表示,涉诈App大都是懂编程的人编写的,有的高校毕业生只注重技能提升,比如致力于让软件实现某些功能,但不清楚自己写的代码最后会被拿去做什么,有的可能被拿去实现二次开发,有的可能通过接私活写代码,都暴露出其背后法律之弦的缺失。她撰文指出,虚假App已成为黑灰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暴露出App市场法律规制不完善、监督管理薄弱等问题。
她建议,应完善法律法规,设立App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开发、封装、分发等各类主体实名登记备案制度,并制定行业规范、定期核查,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从制度层面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通信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