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等待录取信息的紧张急切心理,设置“招生陷阱”诱骗考生和家长。为此,教育部再次提醒考生和家长,只有高考成绩达到报考高校录取分数要求的,才会被高校录取,切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传言,明辨诈骗伎俩,避免上当受骗。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总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短信,表示内部有关系或者打着招生机构的幌子以花钱录取为由实施诈骗。不法分子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特殊指标或补录名额。近些年,有骗子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警方提醒: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有严密的全国统一的认证加密体系和监督机制。所谓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的都是骗人的伎俩。
每一年都会有类似的提醒,但是为什么每一年都会有人上当受骗呢?因为行骗手段也在更新换代。下面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1.山寨查分钓鱼网站:考过后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高考分数。一些不法分子会抓住这个心理,试图通过伪造查分“钓鱼”网站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手机短信,入侵考生电脑或手机。一旦得手,便会盗取考生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资料,进而盗取网络支付账号实施诈骗。
2.大数据填报营销噱头:近年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等高考填报志愿服务火了起来。一些犯罪分子冒用教育部门、招考机构或高校名义搞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活动,或仿冒官方网站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号称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大数据平台使用费等,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还可能被误导,丧失正常录取机会。
3.曲解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政策:利用家长不了解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政策的信息差,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花钱即可搞定国内院校及香港澳门阅批院校,或向考生家长许诺能降分录取,骗取高额“定向委培费”。
当然这么多的骗术该咋防止?,其实也不难,只需要记得——高考是绝对公平公正的一场竞技,不会因为任何外力因素打破的!假如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话只能等待复读或者是选择“次一等”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