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因素”影响你的疫苗接种意愿,别再“疫苗犹豫”了

  提高疫苗接种率是预防、控制及消除传染疾病的关键。   在我国疫苗供应链增大,对居民进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的同时,一些因心理学因素影响接种意愿的居民随之增多。   湖南省脑科医院(...

  提高疫苗接种率是预防、控制及消除传染疾病的关键。

  在我国疫苗供应链增大,对居民进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的同时,一些因心理学因素影响接种意愿的居民随之增多。

  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程明分析认为,居民的疫苗接种意愿与“四个因素”有关。

  

  一是从众心理。

  程明解释,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有研究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

  “我们都不太愿意在大众面前显得特别异类,因此其他人的选择就会对我们产生群体压力。”

  程明表示,当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去排队打了疫苗,甚至将打疫苗视为重要谈资的时候,还未接种疫苗的就难免有些尴尬,从而产生去打疫苗的动力。

  二是负面偏好。

  “我们之所以有负面偏好心理,是因为坏事对我们的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更大。”

  “负面偏好”是一种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意思是人会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从而影响人的判断和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偏好心理是进化赋予人类祖先的一件利器。

  在远古时代,危机四伏,生活困难,环境艰苦,除了吃人的猛兽,还得注意其他部落的袭击、本部落的仇杀、灾荒的迹象、疾病的征兆等,都是影响生存和繁衍的大事。

  “人类不能对坏事作出迅捷的反应,基因就很难流传下来”。

  在“9·11”事件之后,很多美国人觉得坐飞机风险更大,纷纷改为开车出门。

  然而,基准比例显示,公路上的事故发生概率要远远超过飞机事故。

  也就是说,很多人选择了一种更不安全的出行方式。

  程明表示,负面偏好还会导致人们因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在身边疫情没有显现的时候,有些人只看到打疫苗会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还会担心疫苗的“副作用”,这种“短期可见”的痛苦让他们逃避接种疫苗。

  “这依旧是一种非理性的判断。”

  程明认为相较于罹患疾病带来的痛苦、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对生命的威胁,接种疫苗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轻微的副作用是非常合算的。

  而且国内目前上市的疫苗大部分是非常成熟的灭活疫苗技术,安全性有充分保证。

  

  三是正常化偏误。

  “正常化偏误”,是说当一个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灾难的发生,或是感觉到危机但好像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克服不了心理成本,耽误了脱身的最佳时机,结果导致自己面临巨大的危险。

  《博物馆奇妙夜(三)》再现了庞贝古城的毁灭,在火山爆发之前,已经有了很多预兆,然而人们依旧只顾享受眼前的生活,最终没能逃脱灭顶之灾。

  “因为人们活在自己的习惯中,无法一时间纠正自己的正常化偏误,或许是意识不足,或许心存侥幸,总之是死在自己的判断和偏误里”。

  程明建议,当陷入正常化偏误,认为不打疫苗或许不会出事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感染新冠病毒的严重后果。

  “这种对不良结果的想象可以降低对风险的低估,帮助做出理性选择”。

  四是调整心理。

  程明建议,如果对接种疫苗有过度担忧,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做些调整:

  1.寻求社会支持:家人朋友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来自家人朋友的鼓励可以让个体更愿意接受疫苗。

  2.隔离负面信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由我们想看到的信息编织的茧房里。

  少看手机,多接触生活当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多接触大自然,久久不能散去的焦虑恐惧的情绪就会悄悄消失。

  3.学习放松技巧:可以使用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正念冥想和瑜伽。

  这些简单的技巧都可以帮助放松心情,不被负面情绪裹挟。当冷静下来后,自然能更好地做出判断。

  

  4.通过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自助技巧,建立心理学头脑,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外部世界的突发状况,在疫情下保持稳定的心态。

  “疫苗犹豫”使得接种率下降,引起个体免疫力和部分群体免疫力缺失,或将影响整体防疫抗疫成果。

  程明表示,居民要尽快调整心态,做到能接尽接、应接尽接,筑牢防疫抗疫屏障。

  (编辑Rainbow。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程明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 发表于 2024-11-25 10:31:11
  • 阅读 ( 131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百思特
百思特

31017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