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提供了李善邦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李善邦是谁?李善邦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李善邦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李善邦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李善邦,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在北京西郊创建中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领导建成中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编制中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善邦(1902~1980),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1930年在北平(即北京)西郊创建中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1943年在重庆北碚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Ⅰ型水平向地震仪,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设计制造了51式多种型号的地震仪,并领导建成中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负责提供国家基本建设地震烈变数据,同时编制中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讲授地震学课程,为中国地震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
1902年10月2日 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
1925年 毕业于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
1929年 在农矿部(后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持地震工作。
1931年 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学习。
1933年 赴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研究所、耶那地震研究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考察访问。
1938年 赴湖南、贵州、四川探矿。
1941年 赴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测量地磁。
1946年 赴英国访问。
1950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
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委员、综合组组长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仪器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4月29日 病逝于北京。
1929年,清华大学教授叶企荪推荐李善邦前往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持开展地震观测研究工作。地质调查所首先派他到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气象警报站学习地震观测技术,由于站长(意大利传教士)格尔金(中文名龙相齐)对中国人封锁技术,李善邦感到收获甚微,遂回北平前往西郊北安河鹫峰建立地震台。
北平著名律师林行规捐赠了鹫峰别墅旁的一块山坡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在那儿筹建了地震观测用房。在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指导下,李善邦安装好从德国进口的维歇尔特小型机械记录地震仪一套,后又引进苏联制造的伽利清―卫立浦电磁式照相记录地震仪一套,并招收贾连亨作为观测员协助工作。李善邦同时把家眷从广东老家接到鹫峰地震台,全身心地投入地震观测研究工作。
1930年9月20日国际标准时间13时02分02秒,鹫峰地震台观测记录到第一个地震,以后每月均能观测记录到10次左右地震。为进一步提高地震观测研究水平,1931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进修地震学,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李善邦毅然中断学习回国。1933年他又被派往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研究所、耶那地震研究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作访问学者进行考察,学习了先进的地震观测研究方法,并结识了维歇尔特(E.Wiechert)、卫立浦(J.Wilip)、里克特(C.F.Richter)、古登堡(B.Gutenberg)等世界著名的地震学家。回国后,他利用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实完善了鹫峰地震台的观测研究和管理工作。当时,鹫峰至颐和园之间以毛驴为交通工具,颐和园至城里则乘人力车。1936年以前,鹫峰地区还没有交流电,晚上点煤油灯,仪器使用的蓄电池需经常用毛驴驮到清华大学充电,粮食、油盐等生活必须品也得由毛驴驮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善邦数年如一日,把鹫峰台办成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他按国际通用的格式编印地震观测报告――《鹫峰地震月报》和《鹫峰地震专报》,用作与世界各国地震台交换的观测资料。在短短7年中,鹫峰地震台共记录2472次地震,编印出版了60多期《鹫峰地震月报》和10余期《鹫峰地震专报》,受到各国地震学家的欢迎和重视。1937年抗日烽火燃烧到鹫峰地区,同年8月1日观测记录了山东荷泽大地震后,鹫峰地震台被迫停止了观测。
1938年地质调查所搬迁到重庆北碚,李善邦在北碚负责组建地震研究室。由于抗日战争旷日持久,没有条件恢复地震观测研究工作,他便带领秦馨菱暂时去湖南水口山开展地球物理探矿,探测铅锌矿,后又艰辛辗转于贵州、四川等省继续探矿工作。1941年春,李善邦和秦馨菱深入交通闭塞、野兽出没的川西南攀枝花群山勘探铁矿。从矿区地形测绘、地质填图、地磁勘探等,直至对矿山作出评价,都是他们两人完成的,对渡口攀枝花大型钛铁矿的发现和开发,作出了最早的重大贡献。
1941年底,李善邦引进德国制造的地磁经纬仪和地磁感应仪,邀请刘庆龄做助手,前往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开展地磁测量研究,他们共进行100多个测点的地磁偏角、倾角和地磁场水平强度的测量,再加上解放初期在华北、东北和西沙群岛的测量数据,李善邦主持编绘成中国第一套地磁图(1955年出版),为航空、航海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最早的重要地磁资料,为中国地磁观测研究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2年,李善邦回到重庆北碚重新开始地震的观测研究工作。那时日寇侵略气焰嚣张,国民党阅批腐败无能,物价日日暴涨,民不聊生。李善邦一家靠数斗米的月薪和在重庆医学院兼授物理课的微薄收入补贴生活,孩子们经常欠学校学杂费。他本人的肺病又反复发作,陷入贫病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来华访问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北碚看到李善邦生活艰苦,回国后来信说可以想办法在国外为他寻找一些赞助和生活的补贴。李善邦诚恳地回信说:生活虽然清苦,但我更需要仪器,比想吃饱肚子还紧迫,想研制一个垂直向地震仪,同年6月21日清晨记录到发生在成都附近的5级左右地震。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共观测记录到109次地震。为感激地质调查所翁文灏(字咏霓)所长对地震工作的重视,李善邦把地震仪命名为霓式Ⅰ型地震仪,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地动仪之后,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标志着中国地震仪器的研制和地震学的研究跨入了新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李善邦随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并带领秦馨菱、谢毓寿修复1932年设于北极阁地震台的大型维歇尔特式地震仪,同时在鸡鸣寺地质调查所地下油库内架设霓式地震仪,恢复了地震观测研究。1946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剑桥大学和地震学家杰弗里斯(H.Jeffreys)邀请,李善邦前往英国访问。翌年经美国回国时,接受美国地震学会会刊(BSSA)负责人约请,为该刊撰写《过去25年中国地球物理工作之回顾》,回国后,他又匆匆前往阅批接受阅批省气象厅赠送的三套地震仪,同时派人从北平找回原鹫峰地震台的伽利清―卫立浦式地震仪和其他残破的仪器,修配后安装在北极阁地震台,使该台的仪器设备迅速充实完善起来。淮海战役后,国民党阅批勒令地质调查所迁往阅批。李善邦和全所同仁一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抵制,一方面坚守岗位,在时局极为紧急混乱的时日,地震观测工作没有中断。1949年4月23 日南京解放了,李善邦为新中国的地震科研事业保存了最基本的力量――人才、仪器和资料。
李善邦不仅亲自主持了地震仪器设计研制、地震台建设、地震现场考察、历史地震研究、地震区域划分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的组建、制定发展规划、干部培训、科研组织管理等许多繁重的工作。为尽快培养急需的地震科技人才,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兼课讲授地震学和测震学课程,节假日经常为地震培训班的学员补课。他不仅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而且还以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要克勤克俭珍惜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文化大革命”时期,李善邦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对于奋斗了一辈子的地震科研工作并没有失去信心,仍十分关心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那时他虽已年近七旬,又病魔缠身,仍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半就在病榻上著书立说,在常人难以承受的各种压力下,认真总结一生从事地震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对中国地震问题的认识及见解,终于写成50余万字的《中国地震》专著。《中国地震》专著是李善邦从事地震工作50余年全部心血的结晶,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地震科学技术集体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反映了世界地震科技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一本纵横古今、驰名中外、深入浅出、涉猎渊博的学术专著。《中国地震》显示了李善邦研究中国地震的精深程度;《地震预报》以纵横交错为骨架,以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和预测预报的各种手段为血肉,展示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全貌。遗憾的是,该书在付印之际,李善邦尚未看到辛勤创作的成果就溘然长逝了。
李善邦共完成30多篇地震科技论文,赢得国内外地震学界的高度评价,其中《中国地震目录》(一、二集)和《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及其说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地震》专著获1977-1981年度国家地震局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李善邦一生辛勤耕耘的最好评价。李善邦是中国地质学会早期的终身会员,1947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任常务理事,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地震学会任常务理事。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善邦为开拓中国地震科学研究事业百折不回,他热爱地震科研事业和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和恩怨得失的高尚品德,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 李善邦,地震物理述略.科学,1932,16(3)。
2 李善邦,加利清地震仪构造及其理论.科学,1934,18(3)。
3 李善邦,新疆地震.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5(1)。
4 李善邦,四川叠溪地震记录简报.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5(3)。
5 李善邦,地震与地动.地质论评,1940,5(5)。
6 李善邦,霓式地震仪原理及设计制造经过.地球物理专刊,1945(3)。
7 李善邦,三十年来中国地震研究.科学,1948(30):6。
[1] 地质网 http://www.xian.cgs.gov.cn/wenhuaziyuan/2008/0616/content_1701.html
[2] 联合科技 http://www.cust.com.cn/detail_info.aspx?sid=52100
以上整理的李善邦个人资料信息、 李善邦图片、李善邦简介、李善邦简历、李善邦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李善邦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