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提供了黄润秋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黄润秋是谁?黄润秋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黄润秋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黄润秋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黄润秋,1963年出生,是中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黄润秋,1963年出生,是中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曾是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和最年轻的博导之一。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高边坡稳定性等重大地质工程问题评价及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上,先后获得过国际工程地质协会“RichadWolters”荣誉奖、四川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数十项奖励。
黄润秋,博士,教授,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汉族,1963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九三学社成员。1988成都理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教授,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生导师。
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副主委、成都市副主委,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理事、灾害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地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大学和青岛海洋大学兼职教授等。
专长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岩体力学。擅长大型水利水电、矿山及交通工程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崩滑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预测预报及整治处理研究,工程地质数值模拟,非线性科学的工程地质应用,深埋长隧道和大跨度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及地质灾害预测等。先后承担和主研国家及部委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5项,取得达到国际领先及先进水平的成果10余项,并已产生重大经济及社会效益。目前再研的项目有7项,主要如下: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滑坡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GIS技术和雷达遥感技术开发;复杂岩体结构的精细描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持续资助项目);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已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生15名,硕士生20余名。博士生招生方向:地质工程(含岩土工程);硕士生招生方向: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工程。
在黄润秋的眼里,地处青藏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则是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这其中,尤以高边坡失稳所导致的崩滑地质灾害最为突出。由于受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持续隆升的影响,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了巨大地形坡降带,构成中国大陆地形从西向东骤降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发育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及其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以及澜沧江、怒江等深切成谷,形成高山峡谷等地貌景观。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地壳内、外动力条件的强烈交织与转化,不仅导致西南地区高边坡“景观”发育,构成了这一地区人类活动的主要地质环境,也导致由于高边坡失稳造成的崩滑地质灾害极为频繁,并且具有规模大、机理复杂、危害大、防治难度高的特点,构成了影响和制约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环境地学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结合西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黄润秋、张倬元等成都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就开始了对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与灾害防治分析技术与方法的探索与开拓。
黄润秋教授等人进行科研工作的地区大多是自然条件及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地区。黄润秋教授每年都要有3个月以上的野外工作,历经无数艰险和多次的生命威胁:从马背上掉下来,险些摔下数百米深的峡谷,幸亏崖边一块凸石挡住了他;由于痴情于地质调查,直到数十响开山炮在离他仅十余米的距离爆炸才从忘情中惊醒。对于自己的付出,黄润秋并不特别在意,他说:“是祖国的需要让我们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而在成都理工大学这块学术沃土里,有众多的师长同仁帮助,才取得了一些成绩。”的确,此次由黄润秋教授领衔的获奖项目是西部地区惟一由单个单位独立完成的获奖项目,里面饱含着成都理工大学三代人20年持续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努力。这里面有他的导师:张倬元、王士天;亦有其同事和学生:许模、严明、刘汉超、许强、王运生、林锋、李天斌、邓辉、胡卸文、柴贺军、李渝生、赵其华。
“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成果的得出实属不易,以黄润秋教授等人为代表的三代成都理工大学科研工作者前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经历了认识―应用―反馈―再认识的不断完善和逐步提高过程,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集成系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涉及高边坡问题,是在当时黄河上游拟建(目前已开工建设)的最大水力发电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坝址的Ⅱ号变形体高边坡,和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的高边坡。研究过程中,他们初步认识到了高边坡、尤其是岩石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与其形成的谷坡动力学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动态的地质历史过程,必须从“地质过程”的角度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指导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为此,他们建立了河谷高边坡应力场发育模式和岩体结构表生改造的观点,并形成了初步的“变形稳定性”定性分析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成都理工大学课题组在西南地区遇到了条件更为复杂和典型的高边坡问题,这其中,一个是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马布坎高边坡,一个是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坝址左岸的高边坡,另一个是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坝址左岸的高边坡。三个工程都是西南地区代表性的大型水电工程,上述边坡也都处于工程的关键部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程的可行性。通过对上述典型工程和灾害实例的研究,课题组在认识高边坡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和大型滑坡发生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提出了高边坡演化的三阶段理论以及西南地区高边坡的典型变形破坏模式和大型滑坡形成机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黄润秋在稳定性评价技术方面的工作逐渐走向成熟,并重点发展灾害防治措施的模拟技术阶段。通过多年结合工程实践的不断探索,黄润秋等人在深刻认识中国西南地区特殊地质环境条件形成机理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了“高边坡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和建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模式及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和“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三大支撑技术。
2005年1月~5月间,有“美人谷”之称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曾面临灭顶之灾。丹巴县城建设街西南侧的后山坡度为60度,在2005年1月后出现变形,2月15日开始滑坡变形加剧,2月21日下午3时22分,上百吨沙石加速滑下,呼啸冲向县城街道,20余间居民房屋被冲毁,街道被迫中断。1067户居民、4558人生命安全,11385万元固定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成都理工大学专家及时赶到―――黄润秋、张倬元和许强教授,与丹巴县干部群众以及武警战士一起战斗在防控减灾最前线,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成功地指导和组织该滑坡的抢险救灾工作,他们实施了前缘堆载、锚索加固和后缘防水应急治理工程,使滑坡体趋于稳定,成功实现了四川省阅批制定的“确保不死人、力争不滑坡”的目标,为相关部门打赢“丹巴县城保卫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像保卫丹巴县这样的事情对于黄润秋等人来说并不罕见,2001年以来,成都理工大学黄润秋重点开展了创新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工作。他们先后又承担了不同领域近20项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其灾害防治课题,在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质勘探和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数十项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
结合科研、教学实践,先后出版专著9部(包括合著),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一等奖1项。先后获国际工程地质协会”Richard Wolters”荣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地矿部青年科技奖(金锤奖)和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霍英东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等资助。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7年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2006年1月,北京,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成都理工大学黄润秋教授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代表国家科技奖最高级别的证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2岁的他脸上绽放着笑容。
[1] 大众科技网 http://www.cast.org.cn/n35081/n10371505/10378781_1.html
以上整理的黄润秋个人资料信息、 黄润秋图片、黄润秋简介、黄润秋简历、黄润秋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黄润秋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