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提供了余松烈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余松烈是谁?余松烈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余松烈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余松烈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余松烈,男,于1921年3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中国著名的小麦专家。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
余松烈出生于1921年3月13日,他在宁波中学初中部完成学业以后,在南京市立第一中学读高中。1937年,刚读完高二,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常遭日机轰炸,他逃往宁波家乡并辗转到吴兴县住在叔父家,借读于东吴大学吴兴附中的高三。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登陆,吴兴吃紧,他同叔父一起到吴兴乡村山区避难,开始与农村、农业、农民有所接触。
1938年5月,他随叔父等人由吴兴辗转避难到上海,先到补习学校补课,9月间进入新迁上海的南通学院农科读大学一年级,晚上则继续在补习学校新开办的致用大学农学院上课。1940年6月,余松烈作为上海南通学院农科肄业生,经考试转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于1942年6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以后,他先后在福建省立农学院、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助教,福建省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上海南通学院农科任讲师。1946年春,在父兄的帮助下,与朋友共同筹措创办专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农出版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过朋友介绍到老解放区山东农学院工作,被分配在农学系。
1950年秋,余松烈在山东农学院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从事“小麦周期播种试验”和分枝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以及利用种间杂交改良分枝小麦的工作,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他在山东从事小麦研究的第一阶段。在这期间,通过田间科学实践多次到农村蹲点,以及与中国著名劳动模范裴继臣共同劳动,学习总结他的小麦丰产经验等,余松烈开始对山东的小麦生产有所了解,对山东农业、农村、农民有所认识并初步建立了感情。
1974年,余松烈主动要求到滕县农村下放劳动锻炼,一直到1978年返回学校。这五年是他一生最愉快、最紧张、最兴奋的时期,虽然生活比较艰苦,劳动比较繁重,但始终沐浴在农民群众的温暖友情之中,是他向劳动人民、向生产实践学习的最佳时机,业务上有了很大收获。他走遍滕县的丘陵、涝洼和平原,学习了高产单位的经验,也发现了后进单位的问题,既找出滕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研究了个别单位的特殊情况,逐步做到对滕县的小麦生产心中有数。在这个基础上,他开始为当地干部技术人员讲小麦课,到社、队进行技术指导,创办了滕县“五七”农大,为当地培养了农业技术人才,受到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衷心爱戴。
1980年,他在59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余松烈返校工作,任农学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长。他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几乎跑遍了山东省所有的丰产县,并到河北、河南两省进行宣传普及。在这段时间内,根据不完全记载,他共讲课和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听众包括各级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10万余人次。
余松烈在农业教育战线上耕耘了50年。他曾先后主讲过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作物高产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余松烈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主编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北方本)、《田间试验方法》、《冬小麦的栽培》等。他不辞辛劳认真备课,讲课时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内容充实,听课者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余松烈治学严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与其他系领导一起积极探索“科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路子,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并为农学系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和1993年获国家教育成果特等奖奠定了基础。他一向注意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以提高其钻研能力和指导生产的本领。1997年5月,余松烈带领他指导的13位来自山西农大、河南农大、安徽农大、江苏农学院、莱阳农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到滕州和肥城进行小麦高产现场教学。
余松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学专业人才,现已遍布中国各地。他们几乎都成为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著名的专家、教授、研究员,有些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余松烈老当益壮,作为山东农业大学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率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建立了农学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一批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
他带领这支学科梯队,自1986年以来,已招收与培养了来自北京、南京、江苏、河南、安徽、吉林、四川、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博士生、博士后53人,为培养中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作出重要贡献。余松烈为了完善和发展学科理论,不仅自己著书立说,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教材、讲义、专著、论文,而且更多的是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多干多写。有人请他修改稿件,他总是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地审改。他就像一支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由于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
余松烈先生先后获得过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山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被农业部定为中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主持的国家课题“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的研究”,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拔尖人才,1990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劳动模范。1992年山东省委、省府授予重奖及山东省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称号。
80年代末开始与同志们从事“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际”研究,现已获得初步成果。1996年开始在山东省示范推广。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培养硕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毕业的研究生,现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从事小麦的教学、科研及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技术工作六十余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00篇,出版专著10本。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届中国人大代表,获得过“中国农业劳动模范”和“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农学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整理的余松烈个人资料信息、 余松烈图片、余松烈简介、余松烈简历、余松烈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余松烈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