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提供了许淞庆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许淞庆是谁?许淞庆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许淞庆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许淞庆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原籍广东省开平县,1913年8月16日,诞生于广东省东莞县。1983年3月8日,在广州病故。1939年,广州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曾担任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兼任过广东省数学会理事长、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理科教材编委会委员等职,他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教学和科研上都有较高造诣,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专家。
原籍广东省开平县,1913年8月16日,诞生于广东省东莞县。1983年3月8日,在广州病故。1939年,广州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曾担任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兼任过广东省数学会理事长、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理科教材编委会委员等职,他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教学和科研上都有较高造诣,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专家。
许淞庆为人忠厚,宽宏大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十年浩劫中,他受到了极不人道的冲击和批斗。抄家,“靠边站”,出门要挂“牛鬼蛇神”的大牌子,工资扣发,存款冻结,一度被隔离审查,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始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平反并工作后,他不记前嫌,团结所有的同志一道工作,使那些在“文革”中做过错事的人深受感动。他一生清廉俭朴,衣食住行都极其简单,总不舍得多花钱。但在同志有困难时却乐于雪中送炭,解囊相助。一次,一位年轻教师的家乡受灾,他得知后便悄悄给其在家乡的老父亲寄去一笔救灾款。哪位同志家里困难缺钱用,他也总是热情资助,设法帮助度过难关。著书写作所得的稿酬,每次他都只是要极少的一点,大部分用来交党费和分给参与工作的同志。
许淞庆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上,不遗余力,终于积劳成疾。但他多年来带病坚持工作,直至垂危之际,仍不忘数学力学系的发展。“育才为己任,奋斗五十春;典范音容在,师表励后人。”他的学生发来的这封唁电,正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许淞庆自解放以来,直至1978年病重住院,这中间除在“文革”期间被迫“靠边站”之外,他一直担负着繁重的党政工作。除业务领导职务外,他曾担任过中山大学党委第二、三、四届委员,学校副教务长兼科研处处长,中共广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在领导岗位上他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文革”期间,原老系主任胡金昌教授受到很大的冲击,他一方面鼓励安慰胡老,同时尽量安排胡的业务工作,发挥胡的专长。他努力培养青年教师,尽量给他们进修和提高的机会。1962年,他邀请华罗庚教授来中山大学讲学,同时把青年教师林伟、吴兹潜推荐到华处学习,他们后来均取得了很大成就。许淞庆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严格的治学态度,言传身教,熏陶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数学工作者。即使在“文革”后期尚处于动荡期间,他仍积极想法将李岳生(1984―1991年任中山大学校长)调到中山大学数学系。他得知李炳熙(后暨南大学副校长)及一些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上未能发挥作用、专业不对口时,多方努力把他们调动到能发挥专长的岗位上。
他长期担任数学系的党政工作。数学系从当时十几个老师、几十个学生,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山大学的大系,并在全国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充实到祖国各地,许淞庆是立下汗马功劳的。这期间,他还努力发展了力学、计算数学等新专业,为今天的中山大学力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的成立、发展打下了基础。
1913年8月16日(农历7月15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县石龙镇。原籍是广东省开平县,但他从未回过。父亲许若屏继承祖业在东莞石龙镇经营锅店。6岁时父亲让他在石龙养正私塾跟一位前清秀才读了四年书,后因东江地区不断内战,其父携全家人沿广九铁路逃到香港避乱。许淞庆停学三年,在家由父亲教读“古文评注”及“东莱博议”,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勤奋读书,好学博览的习惯。以后随父回到石龙念完小学,1929年升入惠阳一中,次年又转到广州市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不断得到改善的学习环境,使他见闻增广,知识面扩大,加之自己勤奋钻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2年秋,考入中山大学高中部。当时高中分甲、乙两部,乙部特别注重数理化,是为学生准备升入大学理工科创造条件的。许淞庆的国文基础虽不差,但他目睹当时中国科学落后,受“科学救国”呼声的鼓舞,立下为科学献身的决心进入了高中乙部。毕业时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免试直升大学。
1935年8月,许淞庆进入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他当时已明确地认识到“数学是科学之母”,在中国科学萌芽的时代,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学科。当时中大数学系在全国是有名的,因此他决定“走纯粹理论科学的路”。数学系的功课繁重,许淞庆常常学习到深夜,用刻苦勤奋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成绩优异。1938年底,广州沦陷,他跟随学校辗转迁徙到云南澄江、粤北坪石、连县等地继续学习和工作,1939年7月,毕业于澄江,获得理学士学位;并为当时数学天文系主任刘俊贤教授所赏识,留他在中山大学当助教,从此他便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2年,中山大学工学院需要数学教师,许淞庆便从理学院调到工学院担任数学专任讲师。1945年提升为副教授。当时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的微分方程和土木工程系的最小二乘方等课程均由许淞庆担任。他还独立开设过工程数学、高等微积分、向量及张量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工学院课程。他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整个工学院二年级微分方程一科五个班全由他一人担任,每周上课10小时以上。他备课充分,经常征求同学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获得广大同学的好评和欢迎。许淞庆在教学上还有一个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注意把纯粹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工具去深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他善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既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又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状况。他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分别在1944和1946年用英文写成《工程数学》和《微分方程讲义》两本教材,供教学参考之用。这是中国较早的有自己特色的数学教科书之一。
解放后,许淞庆一直在中山大学数学讲坛上执教,任教过多门基础课(如微积分,解析几何,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等),而更擅长的是工程数学和微分方程。特别是在50年代末他从苏联进修两年回国后,以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作为主攻方向,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成为我国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许淞庆努力培养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他和胡金昌教授一道,培养了中山大学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方向上最早的一批6名研究生(1961―1966)。他们现在都已成为这一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正是由于许湘庆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常微分方程理论这个领域中辛勤开拓耕耘,才使中山大学常微分方程组从无到有,发展成为我国稳定性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从60年代初开始,他又亲自为全国各地来中大进修的教师讲课,主持讨论班,直至最后卧床不起。1963年,应华罗庚邀请,他到北京科技大学讲学半年,讲授内容为“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组织上给他的鉴定是:“教学效果十分良好,师生均感收获很大,要求自己很严格,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年轻教师和学生循循善诱,认真备课,甚至备课到深夜。”这是许淞庆几十年在讲坛上耕耘的真实写照。如今全国常微分方程方面的许多学者,都忘不了许淞庆当年诲人不倦的教导。
1947年初,广州数学界为促进战后数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在中山大学成立“南中国数学会”,创刊《数学教育》杂志。许淞庆是“南中国数学会”第一期最早的会员,并分别在《数学教育》第一、二期(1947)发表了“同权函数之一定理及其应用”和“论圆形排列”两篇论文,积极推动开展数学的学术研究。
稳定性理论是微分方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由研究运动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俄国数学家李雅普诺夫(A.M.Ляпунов)是运动稳定性理论的奠基者。“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稳定性理论的研究工作日趋蓬勃,并引起广大数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注意和研究兴趣,因此苏联成了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发祥地和研究中心。
1957年8月至1959年7月,许淞庆受中山大学委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进修两年,学习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列宁格勒大学在常微分方程方面,以叶鲁金(H.П.Еругии)为首的学派,有巴索夫(B.П.Басов)、普里斯(B.A.Плисс)、儒波夫(В.И.зубов)等一批数学家。叶鲁金本人由于微分方程解析理论和定性理论方面的工作成绩优异,在1951年获斯大林奖金。他还是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分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他所领导的列宁格勒大学微分方程教研室,学术气氛非常活跃,经常开展讨论班和学术报告活动。他们在常微分方程解的构造理论、全局稳定性问题的定性方法、解的开拓理论和渐近稳定域的理论均在微分方程方面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许淞庆的导师巴索夫主要在叶鲁金的解的构造理论基础上进行解的构造和解的渐近性态的研究,并应用这些结果研究一类相当广泛的微分方程组在临界情形下零解的稳定性条件。许淞庆在苏联进修学习期间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努力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得到了这些名家的指导和影响,使他深深了解到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定性理论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国经济建设都将有着重大的意义。
许淞庆在苏联学成回国后,决心在中山大学当时仍然是空白的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领域中开拓。他运筹谋划,多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潜心论著,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繁忙的领导工作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他就夜以继日地埋头于书房里。书桌上的灯光,往往从晚饭后一直亮到翌日凌晨二三点钟。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1960到1964年不足5年的时间里他在《数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及《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数学、力学、天文学版)上单独或合作发表了六篇论文,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常微分方程组在临界情形的稳定性判别问题.他还编写了专著《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该书1962年出版后,被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采用作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直到二十多年后的1984年,该书还第5次重印发行,成为我国这方面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他还积极向国内推荐、翻译、介绍国外的重要论著,翻译了一本美国的数学名著《微分方程几何理论》。在此期间,许淞庆还编写了《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讲义,作为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常微分方程专门组和研究生的主要教材。“文革”后,他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仍主持指导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常微分方程》(第一版)。
许淞庆担任中山大学数学系领导期间,还亲自开展数学的应用研究。他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分离式地下球壳结构计算》,用微分方程方法科学地解决了结构计算的理论问题,该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被全国各地地下油库等工程设计中广泛推广应用。
李炳熙 | 《数学学报》 | 《工程数学》 | 暨南大学 |
李岳生 | 《中国科学》 | 《微分方程讲义》 | 中山大学 |
胡金昌 | 《中山大学学报》 | 《微分方程几何理论》 | 中国科技大学 |
华罗庚 | 中国数学会 | 《常微分方程》 | 列宁格勒大学 |
[1] 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网 http://www.casad.ac.cn/viewdept.asp?id=2
以上整理的许淞庆个人资料信息、 许淞庆图片、许淞庆简介、许淞庆简历、许淞庆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许淞庆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