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农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蒋志农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蒋志农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蒋志农是谁?蒋志农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蒋志农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蒋志农人物...

蒋志农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蒋志农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蒋志农是谁?蒋志农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蒋志农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蒋志农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蒋志农
蒋志农图片

蒋志农个人资料简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1994年,蒋志农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20+5=45,走了20年曲折路,20年成功路,还将走5年未来路。”这是蒋志农在2003年出版的《我的农科之路》一书中对自己40多年来农科之路的总结。蒋志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先后育成了82个水稻新品种,为云南稻作科技的发展和稻谷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七彩云南的“水稻之父”。

蒋志农 – 备受伙食费折磨的放牛娃

1939年8月,蒋志农出生在重庆市潼南县永胜乡一户农村家庭。对于蒋志农来说,能够把全部精力都用于读书实在是一件奢侈事。由于家里农活太多,他不得不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从读书起,伙食费就成了困扰蒋志农的一件大事。
“为了让自己读书交伙食费,家里连盐都没买,连泡菜都坏了。”在这种情况下,蒋志农觉得只有自己奋发图强,才能对得起父母。初中毕业后,父亲希望蒋志农能够念所中专或者师范学校,这样就能尽早地帮助家里减轻分担。可是对于蒋志农来说,一个想法早已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继续读书,考大学,做一个像居里夫人一样的学者。高考时,蒋志农以优异的成绩被云南大学生物系录取。眼看即将要踏上动植物王国,开始崭新的生活,蒋志农说不出的激动。“你不能去读,我们连伙食费都交不起,更别说给你路费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刺痛了蒋志农,难道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戛然而止?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当地党委阅批得知了这一情况,给了他100块钱,帮助他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 “来到云大后,被子、蚊帐、伙食费都是免费的,每月还有2元的零花钱。”这对于从小就愁伙食费愁怕了的蒋志农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幸福。回忆起那段岁月,蒋志农感慨颇多:“当一切都不用再愁时,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信念:想着共产党、想着毛主席,想着一定要多读书,多为国家做贡献。”

蒋志农 – 改名明志 立志从农

1962年,从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学专业毕业后,蒋志农被分配到云南省农科所(1976年改为农科院)工作。虽然搞农业不是他的理想,但对于22岁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服从分配便是蒋志农的第一志愿。 “搞农业科研,不熟悉云南的农业、农村、农民,选题就不可能选得准。”蒋志农心里十分明白,这个课他是一定要补的。为此,在省农科院报到一个月后,他便主动要求到农村去蹲点。这一蹲便是两年。在老李山,蒋志农每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的经历让他在思想深处萌发了一个震惊了很多人的想法:不当科技人员,不拿工资,丢掉铁饭碗,不要城市户口,到农村当个新式农民,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了表示决心,坚定立志农业的信念,蒋志农把名字改了:由“定富”变成了“志农”。从此,抛开富贵,立志农业,为农民增产增收做点实事便成了他的心愿。

蒋志农 – 曲折与失败的二十年

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时间里,蒋志农先后从事了蚕豆试验、水稻样板田、水稻品种提纯复壮、粳稻三系育种、数量遗传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等研究工作。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辛辛苦苦干了20年,却没有获得一项科研成果。从1974年到1979年的6年时间里,为了赢得一年两季的育种时间,蒋志农和他的同事大半年的时间都呆在海南。而这段时间,对于蒋志农和他的家庭来说,却是宝贵的。1973年底蒋志农结婚。1974年,他的大儿子出生,而这时他却每年奔波于云南和海南两地,忙于进行粳稻三系育种试验。然而,最终三系育种却以失败告终。谈起这次的失败,蒋志农感到深深的愧疚:对国家的愧疚、对家人的歉疚。“那时候我爱人白天要上班,而我又不在家,只能将孩子丢在床上,孩子哭多了,得了疝气,差点造成了终生遗憾。”说起家人,蒋志农的眼里如今依然充满了歉意。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工作时间一般只有30多年,整整20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20年一事无成,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打击?尽管有苦恼,尽管有茫然,可对于蒋志农来说,失败所给予他的经验远远大于失败所带来的打击。 “许许多多的例子说明,只有跌过跤知道疼的人,今后的道路才走得更加稳健,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蒋志农的自勉。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科研的道路没有失败。

蒋志农 – 贵在坚持的二十年成功路

1982年,中日水稻合作研究项目开始实施,这对于经受了20年挫折的蒋志农来说,仿若雨后彩虹,给他带来了阳光。从1982年开始,蒋志农担任育种课题主持人,到1996年项目结束,15年的时间,项目先后育成了42个粳稻新品系,审定通过了16个新品种。此后,新品种得到了快速大面积地推广,占云南粳稻面积的70%左右,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新品种同时还被推广到黔西北、四川凉山州和湘西高海拔地区。 1995年初,云南的稻米还有很大的缺口,不少地方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看到这一情况,还没有结束中日合作项目的蒋志农又开始了“米袋子”项目,并向省委省阅批立下了“军令状”:育成20个新品系10个新品种、增产7.68亿公斤稻谷。增产7.68亿公斤,是硬指标,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6年来,蒋志农走田间、下地头,没给自己放过一个大假,“我很喜欢去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山区,水稻品种问题多,温饱问题更突出。” 正是凭着这股坚持的毅力和不怕失败的精神,“米袋子”项目期间,育成粳稻品系57个,其中通过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有11个。6年间,累计示范推广粳稻良种2684.69万亩,增产稻谷8.6276亿公斤。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基本解决我省粮食(稻谷)自求平衡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粳稻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了全省粳稻常规育种水平。 1994年,蒋志农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随着中日合作项目、“米袋子”项目的成功,各种荣誉接踵而来。 “回想自参加工作40多年来的经历,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曲折,终于坚持下来,没有调离农科院,没有丢掉‘农’字。”面对20年的成功路,蒋志农归功于他的“坚持”。水稻的育种周期较长,为了在有限的生命和工作年限里育更多的种,为了加快育种步伐,一年种植两个时代,蒋志农从1974年至今,到海南去了近30年,在那儿度过了20多个春节。“‘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坚持20年、30年,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蒋志农 – 一切只为农民增产增收

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蒋志农经历了太多饿饭的日子,面对了太多缺粮的情景。“农民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如果收成不好,没有饭吃,是很可悲的。”为此,从1982年开始承担育种工作到现在,蒋志农都在想法设法地为农民增产增收。 2009年初,蒋志农70岁了,应该退休了,可他还有一个牵挂:“我的奖金还有180多万还没用,怎么把这些钱用好呢?”由于几十年来走村窜寨的生活,让他对云南的少数民族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于是,他决定把这些钱拿出来,通过6年的时间,搞一个“云南老少边穷地区粳稻良种试验示范课题”。 2009年,蒋志农选择了昭通、剑川、元阳、施典、腾冲高黎贡山山脚等5个试点开始进行这一课题。2010年,水稻遭遇了严重的稻瘟病,原本可以亩产4、5百公斤的地,只产了200公斤都不到。而在他的课题试点田里了,150亩“云粳31号”产出达到800公斤,增长了将近3倍的产量。增产不仅让农民和当地的阅批高兴,也乐坏了年届花甲的蒋志农。从去年开始,他把试点从5个增加到了20个。如今,在西双版纳、在德宏遮放,蒋志农又开始试种他的新品种了。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如果试种成功了,以后大家去西双版纳旅游,就可以吃到当地的好米了。“在遮放,我们也用‘云粳29号’和‘云粳37号’进行了试种,这种米煮出来后就像放了层猪肉一样,口感比遮放贡米更有弹性,更具香味。”
“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多做点实事,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毕生的心愿。”49年的工作中,这句话是蒋志农坚持的力量源泉,更是他成功的推动力。

以上整理的蒋志农个人资料信息、 蒋志农图片、蒋志农简介、蒋志农简历、蒋志农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蒋志农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

  • 发表于 2021-09-25 19:55:18
  • 阅读 ( 194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千思特
千思特

21912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