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

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漕粮的产地,主要是江浙地区。因为江浙地区自东晋以后,经过历代劳...

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漕粮的产地,主要是江浙地区。因为江浙地区自东晋以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陆续开发,逐渐成为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另外,还由 于这一地区河道畅通,大运河开发后,更与北方各大都市联结起来,所以更大大有利于漕粮的运输。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 九。”意思是说,唐朝的收入,十分之九是出在江南地区。宋朝的李怀忠也曾讲过:“东京有汴〔biàn〕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①,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 此,帑〔tǎng〕藏重兵皆在焉。”大意是说,都城开封,自从开发了汴渠,通行漕运后,每年可从江淮地区运来几百万斛粮米,解决了库存和几十万驻军的用粮 问题。由此可见,在唐宋两朝,江淮地区出产的粮食,已经大量调运出来供应北方的需要了。   漕粮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供应封建朝廷 和京城人口的用粮。隋、唐、北宋先后建都在黄河流域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封等地;元、明、清建都在北京;京城的粮食需要量是巨大的,需要由盛产稻米的 江浙地区来供应。一是供应驻军和作战需要。如北宋时,为了防止和抵抗辽、金的进攻,在黄河两岸,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很大部分军粮也要靠漕米解决。除了以上 这两项主要用途以外,一部分漕米还用于救灾和治理黄河、运河的河工需要。   漕运既然是指通过水道运输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所以漕运的发展过程与我国河道的开发利用,以及漕运工具——船只的制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这个时候的漕运还只是临时的事件,并不作为一个长期的制度存在。 秦汉由于秦朝统一了中国,为了维护中閞央閞集閞权统閞治,漕运开始有了长期的统一的制度萌芽,并从此走上了国家经济舞台的中心,并发挥其特殊的作用。比如在秦汉时的漕运,主要用于征战时的调运军粮食。粮食经漕运后存放于敖仓以资军用。 三国三国时期,诸侯征伐不断,全国统一的漕运体系,基本被破坏殆尽。各诸侯,均以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中心发展漕运体系。 两晋及南北朝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各割据势力的漕运体系多为应战时之需,规模较小,临时性质的居多,不过,这时的漕运已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度支府,并建立起了区域性的漕运体系。这为隋唐发展漕运提供了基础。 隋唐隋开凿了大运河,将先前的支离破碎的各区域性的漕运体系融汇贯通起来,真正开创了漕运的蓬勃发展的时代,带动了各地沟通,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两宋到了两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漕运日渐发达,开始制定严密的漕运制度和有效的漕运设施。比如为船编纲,方便管理;规定“江不入汴,汴不入河”这种类似于现今限行的规定,以期提高漕运效率,减少拥堵;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在漕运各环节建立管理机构。比如众所熟知的漕运三司(仓漕司,转运司,发运司)。 元明主要承接两宋,其间只是做一些管理制度上的小修补。 清至清河漕施行,经费拮据,弊窦丛生,民众苦不堪言,再加上河道的自然改变,漕运已日渐没落。晚清时期发生了一系列与漕运有关的事件,最终导致漕运的衰落。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不惜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成为整个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包括扬州、清江浦、临清、苏州和杭州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停止运河漕运。1904年,撤废漕运总督。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 发表于 2021-12-27 17:42:25
  • 阅读 ( 986 )
  • 分类:科技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白思特
白思特

31678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